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徐志摩筆下的光明之城巴黎,對年輕學子還剩下多少吸引力?

  • 由 樵客綜合資訊 發表于 垂釣
  • 2022-01-20
簡介世界報訪問了一位就讀巴黎名校的外省學生,他表示許多來自中、低收入家庭的同學,會不知道如何跟那些土生土長的巴黎人交朋友

巴黎怎麼寫

徐志摩筆下的光明之城巴黎,對年輕學子還剩下多少吸引力?

徐志摩在《巴黎的鱗爪》的開頭中寫道:到過巴黎,一定不會再希罕天堂;同樣的,美國作家海明威也說:如果你夠幸運待過巴黎,它將永遠跟著你,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If you are lucky enough to have lived in Paris as a young man, then wherever you go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it stays with you, for Paris is a moveable feast)。這麼多年來,許多東西方名人紛紛造訪巴黎,並留下無數讚歎她的詩詞。

曾幾何時,能夠在巴黎這座光明之城生活,是多少年輕學子夢寐以求的機會。沉浸在這歐洲最大、最多元的文化交流區內,欣賞著各界大師的傑作,品嚐甜美的勃艮第紅酒,訴說著一次又一次浪漫的邂逅。套用盧梭的名言:在這世間,唯一值得居住的就是那夢幻之鄉。

或許,對許多人來說,巴黎,早已成為他們心之所向往的夢幻之鄉,但在馬克龍執政的今天,法蘭西的偉大首都似乎逐漸走下神壇,巴黎已經不再是莘莘學子們的首選,地位大不如從前。

徐志摩筆下的光明之城巴黎,對年輕學子還剩下多少吸引力?

年輕學生的眼中,巴黎的問題在哪裡?

世界報近期訪問了一位來自西部小城拉歐謝爾,在巴黎左岸某知名大學研讀法律的研究生,這位研究生也毫不隱晦的告訴記者,他的巴黎生活是多麼的挫折。為了要在巴黎生存,他必須跟親友借錢,來支付每個月高昂的生活費跟房租。為了省錢,他甚至將就自己搬到巴黎20區東邊的蒙特勒伊,這區較多非洲移民,雖說治安條件還算不錯,但居住的環境和品質完全無法跟巴黎南邊的住宅區相比。就算如此,這位來自拉歐謝爾的研究生,每個月還是必須替他那僅能遮風避雨的小套房負擔800歐的房租。

徐志摩筆下的光明之城巴黎,對年輕學子還剩下多少吸引力?

同篇報導中,負責巴黎學生事務的瑪麗克里斯丁.樂瑪德莉表示:學生並沒有對巴黎失去信心,我們的首都仍然是全法國最好的學術中心。沒錯,擁有社會科學院、巴黎師範、13所公立大學和32萬學生人口的巴黎來說,的確有大聲說話的資格,但根據媒體針對2018至2019學年度學生最喜愛城市調查,讓這位負責教育的市政官或許要感到顏面無光——雖然巴黎再度擊敗世仇馬賽,但法國人的首都在學子的心目中竟然只排在全國第8——這個結果,肯定讓隸屬在野黨卻公開支援馬克龍的巴黎市長安娜.伊達戈非常尷尬。

和法國第一的里昂相比,學生們是怎麼看待巴黎的呢?我們先從最基本的教育品質來看,學生們以1至10分給這兩座城市做了評比,在大學科系的多元化方面上,里昂以5分擊敗了巴黎的2分,而在高等學院和預科考試的比較上,巴黎也只能和里昂打平,沒有絕對優勢。未來工作機會的問題中,學生們反而覺得里昂的條件較優,甚至認為未來10年內的發展潛力大過巴黎。最後生活品質的調查,就不必再贅述了,里昂在日照、空氣品質和居住條件上都完勝首都巴黎。

徐志摩筆下的光明之城巴黎,對年輕學子還剩下多少吸引力?

問題一:高額的生活費

2017年以來,巴黎逐漸的失去學生族群的喜愛,最大的原因,就是來到巴黎卻大大降低了其生活品質。

我們不否認法國人浪漫、追求享樂的天性,一個在巴黎的學生,不去享受咖啡、美食,不去逛博物館,不和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交朋友,那你還來巴黎做什麼?但構成上述活動的必要條件,還是要在巴黎租到一間適合的套房,對於外省(非巴黎在地)或是外國學生來說,在巴黎生活的確越來越困難,尤其是在找房子這件事情上。

目前巴黎提供的學生宿舍大約有兩萬多個位子,其中小巴黎有7,300個名額,大巴黎有20,500個位子,可以說是粥少僧多。這就迫使有些學生必須利用課餘的時間去外面打工,筆者在法國求學的時候,就遇過有位來自外省的同學因此休學,不過好在他去年也順利畢業了。

徐志摩筆下的光明之城巴黎,對年輕學子還剩下多少吸引力?

不得不說,馬克龍政府對於解決學生問題真的是非常有一套。前陣子宣佈法國將在明年調漲學費,主要針對外國和非歐盟的學生,未來學費將會比現在貴10倍。先不討論這是否為馬克龍間接趕走外國人的辦法,總理愛德華.菲利對外解釋,這是為了要挑選優秀的學生到法國唸書而採取的政策,未來也會提供落後國家學生獎學金,幫助他們就學。但就如同解放報記者所提出的疑惑,法國的教育經費已經不算太多,未來這些所謂的獎學金名額能夠有多少?

增加外籍學生的學費,以後就算外籍學生想到法國唸書,恐怕很多人也不會把巴黎當作首選了。目前高鐵這麼發達的情況下,一個就讀里昂師範的學生完全可以搭乘廉價高鐵Ouigo去巴黎的檔案館查資料,加上許多法國高等學院的教授也會聯合開課,讓學生可以輕易地獲得這些教授的聯絡方式。因此,如果沒有一定要在你的求學履歷中加上巴黎這兩字的話,根本不需要到巴黎去申請大學,在外省一樣也能和巴黎的學術大師們近距離接觸。

徐志摩筆下的光明之城巴黎,對年輕學子還剩下多少吸引力?

問題二:社會階級的文化差異

法國首都最有趣的現象,就是同時居住著自金字塔頂端的學生,和那些要為三餐困擾的窮小孩。

世界報訪問了一位就讀巴黎名校的外省學生,他表示許多來自中、低收入家庭的同學,會不知道如何跟那些土生土長的巴黎人交朋友。會做這項訪談,主要是記者發現巴黎市區中的頂尖大學,其學生組成大多來自收入較好的家庭。像是巴黎第一大學的大一新生中,就有64%的學生來自優渥的家庭,父母大多是企業主管或政府人員,20%來自一般中產階級,只有7%的學生是低收入家庭。

可以看見,巴黎第一大學超過一半的學生都是來自所謂的有錢人家庭,這些人也應該都是巴黎人居多,這個現象在巴黎的大學可以說是越來越常見。來自外省的小孩,在大學這個小型社會縮影中越來越難生存,並不是在學業、金錢上,而是在相處間所產生的壓力。因此,許多人反而會選擇到中小型的城市,像是里昂、波爾多、尼斯等地方,去繼續完成學業。

徐志摩筆下的光明之城巴黎,對年輕學子還剩下多少吸引力?

問題三:巴黎天龍人對外省的刻板印象

首都居民對外省的刻板負面印象,也是造成外省學生想離開巴黎的一個原因。

筆者有次在上課時,老師問什麼是違背社會道德的事情,就有一位巴黎出生的同學大聲的說:巴黎人絕對不和馬賽人結婚!頓時全班鬨堂大笑,但隱約可發現有幾位外省的同學就顯得有點尷尬。沒想到,法國民族英雄席丹的出生地馬賽,竟然淪落到被巴黎小屁孩羞辱的地步。

上述這個小事件只是外省同學生活的小縮影,巴黎人對於外省的偏見是非常深刻的,就如同外省人對巴黎的成見一樣。一位來自北方盧昂的學生就說,他寧願每天花一小時半搭火車來巴黎,也不要住在這個地方,因為同學時常取笑他成天跟牛群住在一起!但事實上,盧昂可是北方的歷史名城,擁有眾多哥德式教堂和古蹟,《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福樓拜,以及《雅森.羅蘋》的作者莫里斯.盧布朗都來自此地,在文化水準上完全不輸巴黎。

當然,這裡不是要比說巴黎跟盧昂誰比較厲害。從這些現象可發現,如果巴黎跟外省始終存在這些成見,那麼在經濟越來越不景氣,貧富差距逐漸拉大,總統馬克龍號稱的新政又不見成效的情況下,只會讓更多外省學子選擇到其他的城市去唸年書。

徐志摩筆下的光明之城巴黎,對年輕學子還剩下多少吸引力?

不論內外情勢如何改變,巴黎永遠不會因為學生不喜歡就失去她的風采,因為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資產,巴黎的地位不會因此受到動搖。

但換個角度想,馬克龍一方面提高學費和生活費,同時又放任省籍、階級相互成見的做法,會不會其實是一種高明的經濟手腕,目的是要加深這些外省知識份子不想前去巴黎的想法,讓他們留在家鄉發展,促進地方經濟,增加巴黎天龍國和地方鄉鎮的發展平衡。

如果真是如此,那隻能說馬克龍的政治手段,實在太高明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