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釣魚技巧:魚餌的狀態調整與作用!

  • 由 野釣全攻略 發表于 垂釣
  • 2022-01-10
簡介浮釣除了針對魚類的生活習性,很要根據水質的變化,在水體缺氧、水質出現惡化時,採用浮釣的方式進行垂釣往往會有意外的收穫

怎麼調整餌的軟硬

當對如何選用魚餌有了初步的瞭解後,接下來怎樣使用魚餌又成了新的問題。新手用餌有個最大的毛病就是不相信自己,用別人開的餌釣不到魚會心不在焉,而用自己開的餌釣不到魚則會心浮氣躁。因此,調整魚餌的狀態以適應不同的垂釣方式,掌握配料的基礎以面對複雜的垂釣環境,是漁友們必須要了解和學會的內容。下面我們就把以此相關的知識介紹給大家。

釣魚技巧:魚餌的狀態調整與作用!

魚餌的狀態調整與作用:

說到魚餌的狀態,很多垂釣初學者會誤認為是就是魚餌的軟硬程度,其實不僅如此。魚餌的軟硬程度只能說明魚餌含水量的大小,除此之外還應該包括魚餌的霧化、比重、緩釋效果等等。

a、霧化:霧化是指魚餌入水分解後所產生的一種物質遊離狀態。魚餌中所含有的誘食因子在這種物質遊離狀態下極易擴散,從而發揮出最好的誘食作用,這就是我們力求魚餌能達到霧化的目的。但目前仍有很多漁友對此並不瞭解,盲目推崇魚餌的霧化效果,以致於認為魚餌不霧化就不能釣到魚,等等。在一般情況下,錯誤的觀念大多源於無知。舉個例子來說明一下:有句俗話說:“人太謹則無智、水太清則無魚。”,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句俗語的後半句:“水”太“清”,單從字面上看,給人的感覺是說水體的透明度很高,假設水中有魚一定能看的清清楚楚。“水太清則無魚”,那麼,這句話就應該理解為魚是不能在透明度很高的水體內生存的,事實上這種觀念是錯誤的。“水”之所以太“清”是因為水體中嚴重缺乏魚類賴以生存的各類營養物質,包括食物,而這個“清”並非是單指水體的透明度。沒有食物,魚類當然不能生存。那麼,我們再看看與“清”相反的“濁”:魚餌的霧化會使水體的區域性變“濁”,但“濁”也並不能代表水體中各類營養物質的豐富。在水體中,由於各種物質的遊離或沉積物的捲起都會造成水體的混濁,魚類在會這些物質當中去尋找可能存在的食物,而並非是喜歡生活在“濁”的環境當中,這一點一定要搞清楚。假如魚餌本身缺乏誘食的效能,即使入水後霧化的效果再好,對漁獲的結果也是毫無幫助。物質能夠在水中游離,說明魚餌原料的比重輕。

那麼,要使魚餌達到理想的霧化效果,首先要選用物質在比重上較輕的魚餌原料,其次是魚餌原料的組織結構越細小越好,開餌後其魚餌的粘稠度也不能過大。

b、比重:比重是物質單位體積的重量與同等單位體積的水的重量之比。對魚餌比重大或小的掌控與垂釣方式息息相關。垂釣中我們習慣把所在的垂釣水體分為上、中、下三層,反映到垂釣方式上就是釣浮、釣半水和釣底。釣浮也可以說成是浮釣,叫法有別但意思相同。有些魚類生活在水體的中上層,如鰱、鱅、白條等等,浮釣就是針對這些魚類的生活習性所採用的一種釣法。浮釣用餌在入水後所下沉的行程最短,下沉的速度也最快,這就要求魚餌的自身比重要輕,開餌時所用的水分也不能加的過足。浮釣除了針對魚類的生活習性,很要根據水質的變化,在水體缺氧、水質出現惡化時,採用浮釣的方式進行垂釣往往會有意外的收穫。另外,仿生餌的使用也是浮釣的一種方法;半水釣同樣也可以叫做釣半水。在海釣中,從不同的水層去尋找魚類的遊弋帶是漁獲大小的關鍵。而在淡水釣中,半水釣只是在特殊情況下才會採用的一種垂釣方式。例如水底惡化、做窩過重等情況出現時,即使是長期生活在水體底層的魚類也會離底而起。這時就應該採用釣離底或釣半水的方法進行垂釣。另外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當魚在數量上密度過大時也會使魚類離底,這是因為魚類有搶食的習性所造成的。魚餌由水面往水底下落,因水底魚數太多,有搶不到食物的魚類便會紛紛遊向魚餌的落水處,在垂釣中出現的“截殺”現象就是這樣發生的。可以這樣說,只要有“截殺”現象的出現,在一般情況下就會有好的漁獲。至於在魚餌的狀態調整方面,半水釣與浮釣類似。底釣是最常規的垂釣方式之一。底釣用餌狀態要柔軟,魚餌中水的含量要飽和。根據垂釣水體的深淺來掌握魚餌的比重,也就是說,水深則魚餌的比重要大,同時魚餌的體積也相應要大一些,相反則小。鬧小魚時要求魚餌的粘稠度要高,儘量減少魚餌的散落;魚餌的比重要略大,這樣可以加快魚餌入水後下沉的速度,以避免上、中層水域中小魚的干擾。

c、緩釋:在很多商品餌中都含有半顆粒狀原料,之所以要新增這些半顆粒狀原料,並不是留給魚類去磨牙的。半顆粒狀原料入水後會因氧化或其他原因逐漸分解,在分解的過程中其內部所含有的誘食因子會得以緩釋,從而達到保持和延長魚餌的誘食效果。因此在開餌時把半顆粒狀原料提前用水泡開的做法是不正確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