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剃髮易服”與“剪辮運動”

  • 由 人與文 發表于 垂釣
  • 2022-01-04
簡介在香港,至1911年2月,“香港剪髮之華人竟達一萬一千之數”可以看出,當時擁護剪辮者大都是軍、學、商界進步人士,而更多的人則是採取抵抗態度,其中以老人和偏僻城鎮與鄉村者最甚,當時髮辮在許多人眼裡已成“國粹”,剪辮“日久忘棄祖制”,借髮辮“以

自己在家怎樣剪辮梢

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後,以多爾袞為首的滿洲貴族為鞏固滿洲人對全國的統治,頒佈“剃髮令”,因引起漢族的不滿和反抗,廢除此令。順治二年(1645年)清兵進軍江南後,多爾袞再次頒發“剃髮令”,規定:“全國官民,京城內外限十日,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髮。”“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口號由此誕生。

期間,清朝統治者採取了暴力的鎮壓態勢,強行推廣“剃髮易服”政策,一手締造了著名的“江陰八十一日”、“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屠殺事件數不勝數,導致全國人口減員達數千萬之多,“四川”甚至被被屠戮一空,以致有了其後的“湖廣填四川”的移民行動。經過漢族人民長達數十年的鬥爭,最終漢族大部分生者都剃髮結辮,改穿滿族衣冠,堅持不願改換衣冠者要麼被殺,要麼逃到海外,要麼遁入空門,帶髮修行。

“剃髮易服”與“剪辮運動”

歷史徐徐前進到了1910年10月,武昌起義成功,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開始實施除舊佈新措施,首次貼出剪辮告示:“自武昌起義推翻清帝,重振漢室,凡我同胞,一律剪去胡辮”,設“義務剪辮處”多處,“凡來剪‘文明’髮式或剃光頭者,一律免費。”孰料,這一行動遭到了民眾不同程度的抵抗,在江西,起初江西軍政府革命黨人拿著剪刀攔截路人,採取所謂“革命運動”強行剪辮遭到抵抗,致使街道行人寥寥,民眾皆不敢出門。後軍政府再度釋出文告:“嚴禁在路上強行剪辮,並召開全市義務剪辮大會,向市民詳述剪辮意義,勸說百姓自覺剪去胡尾,剷除奴根,還我大好頭顱,增我民國光輝”,情況並未改善多少。

“剃髮易服”與“剪辮運動”

而在掀起“剪髮運動”後的全國各地,遭遇的抵抗更加普遍。有將辮子稱為“國粹”視若命根者,有尚存“變天覆闢”“忠於大清”思想者,有痛哭哀嚎,捧起辮子以期死後入殮時落個“整屍”者,甚至在山東率先剪辮者被群毆致死。這些情況在偏僻城鎮與鄉村尤為普遍。

但這起運動初期也成效顯著。在京津地區,天津廣幫商人率先剪髮,其後“工商學界實行者幾於無日無之”。至年底,“京津各界之剪髮者不下數千人”;在東北,至12月中旬“商、學、軍、警各界稍知時務者,均相率剪剃”;在上海,1911年1月15日由前刑部侍郎伍廷芳發起(當日因故未到場)的有四萬餘人參加的剪辮大會上,當場剪辮者千餘人。在香港,至1911年2月,“香港剪髮之華人竟達一萬一千之數”

可以看出,當時擁護剪辮者大都是軍、學、商界進步人士,而更多的人則是採取抵抗態度,其中以老人和偏僻城鎮與鄉村者最甚,當時髮辮在許多人眼裡已成“國粹”,剪辮“日久忘棄祖制”,借髮辮“以存體制而正人心”。在1949年新中國建立後,仍有許多人留著清辮。

從1645年至1910年,短短二百多年的時間裡,發生了這樣戲劇性的變化,這其中的轉變引人深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