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古人的名、字、號你知多少?

  • 由 魚魚美人 發表于 垂釣
  • 2022-01-03
簡介“名”與“字”之間互為因果,這種名字關係也是較為常見的

一個等字包含了多少含義

古人的名、字、號你知多少?

近來,個別學生在閱讀古代的名人傳記等文體的時候,對於文中記述傳主的名、字、號等內容不是很瞭解。其實,在古代,人們一般都會有自己的名、字,特別是男子,有的還有自己的號。只是,到了現代,人們將名和字合起來,統稱為名字。

據《禮記·檀弓上》所載:“幼名、冠字,周道也。”這句話是說,人幼小的時候,父母會替其起一個名,成年以後就起個字,這是周朝的習慣。根據這個記載,我國古代人們起名和字的傳統已經有3000多年了,可謂歷史悠久。而按照習慣,名是自稱或供長輩呼叫的,平輩或晚輩是不許呼其名的,如果呼其名則視為不尊重,成語“直呼其名”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他人或平輩只能稱其字,晚輩則按照輩分加上相應的輩分稱呼以示禮貌。名和字是互為表裡的關係,名為裡,字為表,所以,字又稱為表字。

古人的名、字、號你知多少?

名與字的關係大體為如下八個方面。

一是同義關係。如戰國時期楚國著名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名平,字原。“原”與“平”的意思是基本一致的,都有寬廣平坦之意。屈原的名與字是同義關係。又比方說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名亮,字孔明。名“亮”與字“孔明”意思一致,“孔明”者,大亮也。

古人的名、字、號你知多少?

二是反義關係。如唐朝著名的古文運動倡導者、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名愈,字退之。“愈”者,進也,越來越好的意思,而字取“退之”,意思與名相反。再有宋代大儒、理學大師朱熹,名熹,字元晦。“熹”者,明亮之意也;“晦”者,昏暗之意也。

三是註解關係。古代一些人的“字”是對“名”解釋說明的,如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名禹錫,字夢得。其實,“禹錫”是為“禹賜”,意為大禹賜予其名,這個口氣也是夠大的。但是,他的字就很好地解釋了這個名的由來,原來是做夢得來的,所以起字“夢得”,見出劉禹錫的狷介與俏皮的個性。又如三國時期蜀國的著名將領關羽,名羽,字雲長。字“雲長”就很好地解釋了“羽”的內涵,有羽毛,有翅膀,才能翱翔(長)雲端之上,夠氣派的,依關羽“義薄雲天”的個性來看,也是十分貼切的。

古人的名、字、號你知多少?

四是因果關係。“名”與“字”之間互為因果,這種名字關係也是較為常見的。如南北朝時期著名的詩人鮑照,名照,字明遠。之所以能“明遠”,是因為日月當空照耀。又如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馬致遠,字千里。因為能“日行千里”,所以能“致遠”,且與其姓氏結合起來,更是貼切自然。

五是依據長幼。古人講究長幼有序,因此,起名與字時,也融合長幼之間的關係,即兄弟之間的排行,以示區別。當然,也可能綜合了上述的四個方面的關係。如我們非常熟悉的孔子,名丘,字仲尼。古人在區別兄弟之間的長幼關係時,喜歡用“孟(伯)仲叔季”等字。“仲”者為第二,因為孔子是其父第二個兒子,所以取字“仲尼”。

古人的名、字、號你知多少?

六是依據輩分。古人為了區分後人之間的輩分關係,往往會為後人定好字輩,或父輩給兒子取名或字的時候冠上同一個字,或冠於前或後,或冠以同一偏旁的字等。如孔子、曾子後人至今仍按照字輩起名字;明朝皇室後裔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每一代均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中的其中一個為偏旁起名。蘇洵為其兩個兒子分別起名軾、轍,“軾”、“撤”均為“車”字旁,他們的字分別就是“子瞻”和“子由”,“字”既解釋了“名”的意蘊,名與字同時標記了輩分。

七是出自典籍。古人起名和字,是頗為講究的,有的注重名與字的出處,即要引經據典。如唐代文學家陸羽,名羽,字鴻漸。其“名”與“字”出自《周易》的“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一句。

八是由名演變。這種情況在古代也是較為常見的。比方說家喻戶曉的唐代詩仙李白,名白,字太白。其字“太白”就是由其名“白”演變而來的。又如唐代詩人杜牧,名牧,字牧之,其字“牧之”也是由其名“牧”演變而來。

除了名和字,古人還習慣起個號。這個“號”一般是自己為自己起的,是一種固定的別名,故又稱為別號。起“號”的多半是封建社會的中上層人物,特別是文人,他們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為自己取號。如蘇軾謫居湖北黃岡時,城南門外約一里左右有個風景秀麗的山坡,稱“東坡”。坡上綠樹成蔭,不遠處就是滾滾的長江。蘇軾很喜愛這個地方,遂以“東坡”自號。

取號相對較為靈活自由,一般不受家族、行輩等的制約,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發或標榜使用者的某種情操。如清代著名文學家、畫家鄭板橋,原名燮。“板橋”的名字出自唐代詩人劉禹錫的《楊柳枝》句子:“春江一曲柳千條,二十年前舊板橋。”鄭燮借“板橋”二字來表達對世態炎涼的不滿,耐人尋味。

此外,還有在死後由門人、後人上的尊號,如晉朝的陶淵明死後,其門人追贈其為“靖節先生”。而死後由皇帝下詔頒授的則稱為諡號,如宋代歐陽修,死後諡號為“文忠公”等。還有就是“綽號”,這種“綽號”基本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認的,是對其人極具個性的刻畫或形容。如“美髯公

”關羽,“阿斗”劉禪,“詩鬼”李賀等;又如秦國將領白起,因為坑殺了20萬趙軍,被人稱為“殺神”。還有就是《水滸傳》裡的一百單八人物形象,每一個都有綽號,這些綽號可謂入木三分,十分形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