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憶京城——小酒館

  • 由 皇城根衚衕串子 發表于 垂釣
  • 2021-12-27
簡介來小酒館兒喝酒的人沒有選擇色酒(葡萄酒、青梅酒,還流行過一陣子“佐餐”葡萄酒,實際上是一種酒精和果汁勾兌的酒,上頭)的,他們所謂喝酒就是白酒,而帶顏色的酒哪裡是酒

附近哪裡有賣量杯的

原來北京有好些小酒館兒,就是在破“四舊”的文革時期也沒有完全消失。它們分佈在大街和衚衕裡,隨著鋪面房價格的上漲和衚衕大量被拆除,以及人們生活方式和習慣的變化,這些既失去天時地利又沒了人和的酒館迅速消失了。

憶京城——小酒館

小酒館兒早先多是大酒缸,多半是善於經營的山西人開的,一兩間的門臉兒,櫃檯上預備些常有的和應時的冷盤,白酒(燒酒)就存在半埋進地下的大缸裡,據說缸底因常年存酒而有淤泥,使酒有特殊的香味。缸上覆紅漆厚木蓋子,兼做酒桌,酒客坐白茬木凳據缸而飲。解放後酒屬專營品,不能私造,大酒缸也就不再以缸存酒,故而代以方桌,酒菜也有所變化,大酒缸成了純粹的小酒館,但大酒缸的三昧依然。

我印象較深的小酒館兒有兩家,一家在交道口南路東,圓恩寺衚衕斜對過兒,附近居民因其店門顏色稱之為“黃門”。我父母家住北吉祥衚衕,星期天從姥姥家去父母家,有時候發我和我弟弟去黃門買點粉腸蒜腸開花豆之類,好象還用暖壺買過啤酒。另一家在銀錠橋,就在下橋往北菸袋斜街西口,門朝南正對著銀錠橋,這家小酒館兒被老街坊們叫做“小鋪兒”,這是因為它的面積確實小,同時它東邊隔倆門還有一家較大的副食品商店(附近居民叫它“合作社”),賣菜肉蛋和各種副食品以及簡單的日用品,而小酒館兒雖兼賣簡單的副食品,貨卻不如副食店齊全,故名小鋪兒。此外,我在新街口、鼓樓後頭也見過這樣的小酒館兒,但沒有這兩家印象深,特別是小鋪兒。

憶京城——小酒館

小鋪兒不大,面積要比黃門小不少,黃門是專門的酒館,雖然兼賣些兒童小食品,但卻沒有副食品之類,因此屋裡能放下四、五張桌子,而小鋪兒的東牆是一拉溜的貨架和櫃檯,出售憑副食本供應的副食品、油鹽醬油醋和醬菜以及兒童食品,夏天兼賣冰棒兒,因此只有兩張桌子,且貼著西牆放,只能三面坐人,撐死了也就能招待十來位酒客。小鋪兒只有三位夥計(應該叫售貨員),都是五十歲上下的老派兒買賣人,因為年紀不小,動作沒那麼麻利,但仍可以靜若處子動如脫兔比喻。他們和多資料桌喝酒的酒客是熟人,喝酒的進門櫃檯前一站,夥計的酒已經斟上了,不用等著吩咐也差不大離兒。

據老人們說,小鋪兒早先就是家小酒館兒,而它東邊的副食店原本是家菜床子(老北京對蔬菜店的稱呼),後來這兩家店都公私合營成了集體所有制,原來的鋪面裝置連同掌櫃的帶夥計都歸了公。

憶京城——小酒館

小酒館兒裡面大同小異,進門迎面是個小櫃檯,作用相當於現在的玻璃吧檯,櫃檯裡放著幾個與放酒提子一樣的大方搪瓷托盤,每個托盤裡放幾種酒菜。好些文章記載,大酒缸出售的酒菜多是些煮花生、豆腐乾、拌豆腐絲、拌粉皮、芥末墩、香椿豆、玫瑰棗、辣白菜、松花蛋、肉皮凍、老醃雞子、燻排骨、酥魚、燻小黃魚、炸蝦之類,有的也賣大蔥爆羊肉和燉黃花魚。不少酒館還帶賣山西刀削麵或餃子。我記憶的年代,小鋪兒和黃門已沒有這麼複雜了,酒菜不過是各種灌腸(從最廉價的粉腸到廣東香腸)、豬肉製品、開花豆、醃鴨蛋、花生米,和一種稱“素蝦”的豆製品,小鋪兒很少有粉皮、拍黃瓜那類需要簡單加工的冷盤,多數酒菜都是現買現稱,而櫃檯裡通常放一溜小碟子,裡面是事先放好的煮花生、切好的醃雞子鹹鴨蛋和廣味香腸等。

小鋪兒也賣煙,菸酒不分家。我家沒人抽菸,來了客人臨時遣個孩子飛奔到小鋪兒買包煙。還記得那裡有裝在鐵盒兒裡的阿爾巴尼亞煙和以鋁管包裝的雪茄。小鋪兒還賣拆散的煙,一些人平時不抽菸,喝酒時好抽一口,為方便他們把整包煙拆開放在小碟子裡,按根賣,而一些兜裡銀子不夠賣整盒煙的人也可以方便地解決嘴巴的需要,至於常抽菸的則不屑於這樣。

憶京城——小酒館

櫃檯上放著三個棕色的酒罈子,罈子裡的白酒分成三種,價錢是一毛、一毛三和一毛七。酒罈子上緊蓋著紅布包著的蓋子,櫃檯上有個搪瓷托盤,裡面放著賣零酒的提子和漏斗,還有一個帶刻度的量杯——這是小鋪兒財產裡唯一有現代化氣息的東西。櫃檯裡的貨架子上有瓶裝的白酒、色(讀篩三聲)酒,但絕沒有高檔貨。來小酒館兒喝酒的人沒有選擇色酒(葡萄酒、青梅酒,還流行過一陣子“佐餐”葡萄酒,實際上是一種酒精和果汁勾兌的酒,上頭)的,他們所謂喝酒就是白酒,而帶顏色的酒哪裡是酒?在櫃檯裡還有幾個類似於煤氣罐的鋼瓶,是裝啤酒的容器。啤酒可以供酒客用塑膠杯子(一杯叫一升,因此杯叫升)喝,附近居民也經常以暖壺或燒水的大壺提回家喝,有時候為了保持冰涼還要買幾根冰棒放在裡面。櫃檯上的色酒和價錢較大的整瓶白酒——也不過是二鍋頭之類,則主要是外售。

小酒館兒的生意有兩種,一是附近居民家裡來了客人或平時好喝兩口兒的來這裡打酒,多數是由孩子拎個瓶子暖壺來完成這個任務,不知那時候為什麼好多喝酒的人都喜歡每天現喝現打而不樂意多預備,雖然酒放著也壞不了。我以為這是一種心理在作怪,總覺得每天花兩三毛錢打二兩比一次花一塊多打一斤省錢,無非是多跑兩趟,但有孩子代勞,沒有跑腿的勞頓又在精神層面上省了錢,雙重收穫啊。我和我表姐小時候常為我舅舅幹這差事,每次都是一兩或二兩白酒和幾毛錢的豬頭肉、蒜腸、開花豆。這類喝酒的人,不佔酒館的地方,他們因為不喜歡被人說什麼或者是不方便、不習慣到酒館裡喝酒。

我常去小鋪兒買東西或者路過小鋪兒,那裡香腸熟肉和酒精混合的香味對人是一種莫大的誘惑。白天,小鋪兒的兩張酒桌几乎永遠空著,在我的印象中,去小鋪兒喝酒的幾乎全是四、五十往上的主兒,偶爾在他們中夾雜著一個半個年輕點的。到小酒館兒喝酒的人,一類是工作了一天準備回家的主兒,先到這裡弄兩口解解乏,再回家吃飯。這類人多已形成了習慣,以體力勞動者居多,如泥瓦匠和蹬車的,他們工作強度大,汗流得多,每天不喝點渾身皺得慌。另一類人是所謂酒膩子,也是每天必喝的,這些人想起酒就走不動道兒,不一定喝很多——有的根本酒量就不大,喝多了也不會鬧大事,但天天得和酒起膩。無論是這兩類人裡的哪一類,大多數北京人其實都有微詞。我住的那一片,有點學問身份以至有大學問大身份的人不少,比如機關幹部教書先生乃至溥儀侄子妹夫、故宮的副館長,但我從沒見過也沒聽說過誰去小酒館泡著。

憶京城——小酒館

現在有人以為,老北京的爺兒們沒泡過酒館的不多,甚至把泡酒館看做是京味文化,這說法有些想當然,今天人們喝點酒已不新鮮,更不會遭到非議,而在當年,常喝酒甚至每天一定要喝的人實屬少數。對一般人來說,老輩子留下的觀念是菸酒之屬為不良習慣,嗜好菸酒不是正經的治家之道,許多人對此不齒。如果沒到相當的年齡而嗜菸酒,肯定因被視為“不學好”而被老家兒不容。在當年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和教育之下,這種觀念更是根深蒂固併為多數人接受,沒有哪個人突發奇想跑到小酒館兒那個嘈雜混亂的環境裡喝酒的。自然有剛參加工作的小夥子讒酒喝,但他們一般情況下絕不敢當著父母的面在飯桌上喝酒,當年的家教畢竟比現在嚴格啊,因此他們寧可找哥兒幾個騎車跑到香山八大處山上過癮,也絕不會在家門口兒的酒館裡找麻煩。當年除了特殊情況,多數人家通常並不喝酒,這和現在許多家庭每飯必酒不同,因為現在的生活條件畢竟不同當年了。

不論今天還是當年,喜歡喝兩口都無可厚非的,口舌之慾,誰也沒理由譴責。因此從大酒缸到小酒館不可能只為販夫走卒者所壟斷,有些文人也喜歡到大酒缸去,有些人還專門文以記之,但這絕不等於老北京人人泡酒館,更別把泡酒館當做京味文化的標誌。這樣說不是有意將酒館和泡酒館的人打入什麼什麼層次,因為個人有個人的習慣喜好,說不上誰一定比誰更好,更別藉著貶損人家抬高自己。實際上,酒館裡的氣氛是很有意思的,三五酒友相聚小飲,就著小菜品酒,聊聊各自的見聞,雖不是推杯換盞的大熱鬧,卻也能盡興。有時喝的聊的高興,吆三喝四面紅耳赤,頗使人想到燕趙遺風。偶爾也有提著提包戴著眼鏡的人,找個靠牆的位置,拿張《參考訊息》邊看邊飲,不知道心思在酒上還是在天下大事上,那樣子十分逍遙。

憶京城——小酒館

來小鋪兒喝酒的人中大概少有經濟十分寬餘的,雖然那年頭家家的情況差不多,但這些人似乎更窘迫,因為喝酒畢竟是正常吃飯之外的開銷,這從他們要的酒和酒菜能看出來。喝白酒用的是一種壁和底都很厚的白粗磁杯子,一杯能裝一兩多。那年頭,對不富裕的人來說,喝酒就是喝酒,酒菜僅僅為了調劑一下味蕾的感受並有利於延長喝酒的時間,差開味兒就行,可不象現在,怎麼也得有葷有素三、五個菜,喝酒是為了吃菜。正因為這樣,很少見到有要兩種以上酒菜的,最多的是小碟裝的幾片粉腸、豬頭肉或一把開花豆加二兩或四兩白酒,一毛三的白酒賣得最快,其次是一毛的,但據說一毛的太烈,撞腦袋,而一毛七的則貴了點。好象是必須買了酒菜才有資格使用酒桌,有時候酒客買了酒和酒菜,又從自己的兜裡摸出個紙包,不過是豆腐乾鹹菜絲之類。也有些人根本就不瞅桌子凳子,櫃檯前來兩杯,一揚脖兒下去,返身便走,從進門付款喝酒到出門不超過一分鐘,那時候和同學議論,以為這是梁山好漢現身。

憶京城——小酒館

當年我住的院裡,有十多戶人家幾十口子人,經常喝酒的只有四位,一是一個山東老頭,工作是加工鐵絲網或用鐵絲編笊籬,一位是房管局的瓦匠,這兩位天天喝是一輩子的習慣改不了;一位滿清正一品魁俊的孫子媳婦,只喝黃酒,據說和慢性病有關係,不是每天必喝,而且每次一杯到一杯半絕不超量;我舅舅是位教師,似乎與酒的嗜好不應該沾邊,但他工作的地點遠在豐臺區幾乎挨著房山了,每天搭在路上的時間在五個小時以上,喝酒是為了解乏。每天他到家差不多七、八點種了,酒飯之後看會兒報就睡了。後來結了婚,這習慣也就沒了,再後來調動了工作,年歲也大了,一年也不一定喝兩回了。總之,我的鄰居不論什麼職業多大年齡沒有一位泡酒館兒。至於我父親,在我幾十年的記憶中喝酒的次數不多於十次,每次也就是八錢杯的半杯便面若重棗了。直到現在,偶爾見我喝酒,雖不會指責什麼,但絕對能看得出老爺子潛意識裡的不快。

(轉自老北京網:

sunyumin1959

憶京城——小酒館

原來北京有好些小酒館兒,就是在破“四舊”的文革時期也沒有完全消失。它們分佈在大街和衚衕裡,隨著鋪面房價格的上漲和衚衕大量被拆除,以及人們生活方式和習慣的變化,這些既失去天時地利又沒了人和的酒館迅速消失了。

憶京城——小酒館

小酒館兒早先多是大酒缸,多半是善於經營的山西人開的,一兩間的門臉兒,櫃檯上預備些常有的和應時的冷盤,白酒(燒酒)就存在半埋進地下的大缸裡,據說缸底因常年存酒而有淤泥,使酒有特殊的香味。缸上覆紅漆厚木蓋子,兼做酒桌,酒客坐白茬木凳據缸而飲。解放後酒屬專營品,不能私造,大酒缸也就不再以缸存酒,故而代以方桌,酒菜也有所變化,大酒缸成了純粹的小酒館,但大酒缸的三昧依然。

我印象較深的小酒館兒有兩家,一家在交道口南路東,圓恩寺衚衕斜對過兒,附近居民因其店門顏色稱之為“黃門”。我父母家住北吉祥衚衕,星期天從姥姥家去父母家,有時候發我和我弟弟去黃門買點粉腸蒜腸開花豆之類,好象還用暖壺買過啤酒。另一家在銀錠橋,就在下橋往北菸袋斜街西口,門朝南正對著銀錠橋,這家小酒館兒被老街坊們叫做“小鋪兒”,這是因為它的面積確實小,同時它東邊隔倆門還有一家較大的副食品商店(附近居民叫它“合作社”),賣菜肉蛋和各種副食品以及簡單的日用品,而小酒館兒雖兼賣簡單的副食品,貨卻不如副食店齊全,故名小鋪兒。此外,我在新街口、鼓樓後頭也見過這樣的小酒館兒,但沒有這兩家印象深,特別是小鋪兒。

憶京城——小酒館

小鋪兒不大,面積要比黃門小不少,黃門是專門的酒館,雖然兼賣些兒童小食品,但卻沒有副食品之類,因此屋裡能放下四、五張桌子,而小鋪兒的東牆是一拉溜的貨架和櫃檯,出售憑副食本供應的副食品、油鹽醬油醋和醬菜以及兒童食品,夏天兼賣冰棒兒,因此只有兩張桌子,且貼著西牆放,只能三面坐人,撐死了也就能招待十來位酒客。小鋪兒只有三位夥計(應該叫售貨員),都是五十歲上下的老派兒買賣人,因為年紀不小,動作沒那麼麻利,但仍可以靜若處子動如脫兔比喻。他們和多資料桌喝酒的酒客是熟人,喝酒的進門櫃檯前一站,夥計的酒已經斟上了,不用等著吩咐也差不大離兒。

據老人們說,小鋪兒早先就是家小酒館兒,而它東邊的副食店原本是家菜床子(老北京對蔬菜店的稱呼),後來這兩家店都公私合營成了集體所有制,原來的鋪面裝置連同掌櫃的帶夥計都歸了公。

憶京城——小酒館

小酒館兒裡面大同小異,進門迎面是個小櫃檯,作用相當於現在的玻璃吧檯,櫃檯裡放著幾個與放酒提子一樣的大方搪瓷托盤,每個托盤裡放幾種酒菜。好些文章記載,大酒缸出售的酒菜多是些煮花生、豆腐乾、拌豆腐絲、拌粉皮、芥末墩、香椿豆、玫瑰棗、辣白菜、松花蛋、肉皮凍、老醃雞子、燻排骨、酥魚、燻小黃魚、炸蝦之類,有的也賣大蔥爆羊肉和燉黃花魚。不少酒館還帶賣山西刀削麵或餃子。我記憶的年代,小鋪兒和黃門已沒有這麼複雜了,酒菜不過是各種灌腸(從最廉價的粉腸到廣東香腸)、豬肉製品、開花豆、醃鴨蛋、花生米,和一種稱“素蝦”的豆製品,小鋪兒很少有粉皮、拍黃瓜那類需要簡單加工的冷盤,多數酒菜都是現買現稱,而櫃檯裡通常放一溜小碟子,裡面是事先放好的煮花生、切好的醃雞子鹹鴨蛋和廣味香腸等。

小鋪兒也賣煙,菸酒不分家。我家沒人抽菸,來了客人臨時遣個孩子飛奔到小鋪兒買包煙。還記得那裡有裝在鐵盒兒裡的阿爾巴尼亞煙和以鋁管包裝的雪茄。小鋪兒還賣拆散的煙,一些人平時不抽菸,喝酒時好抽一口,為方便他們把整包煙拆開放在小碟子裡,按根賣,而一些兜裡銀子不夠賣整盒煙的人也可以方便地解決嘴巴的需要,至於常抽菸的則不屑於這樣。

憶京城——小酒館

櫃檯上放著三個棕色的酒罈子,罈子裡的白酒分成三種,價錢是一毛、一毛三和一毛七。酒罈子上緊蓋著紅布包著的蓋子,櫃檯上有個搪瓷托盤,裡面放著賣零酒的提子和漏斗,還有一個帶刻度的量杯——這是小鋪兒財產裡唯一有現代化氣息的東西。櫃檯裡的貨架子上有瓶裝的白酒、色(讀篩三聲)酒,但絕沒有高檔貨。來小酒館兒喝酒的人沒有選擇色酒(葡萄酒、青梅酒,還流行過一陣子“佐餐”葡萄酒,實際上是一種酒精和果汁勾兌的酒,上頭)的,他們所謂喝酒就是白酒,而帶顏色的酒哪裡是酒?在櫃檯裡還有幾個類似於煤氣罐的鋼瓶,是裝啤酒的容器。啤酒可以供酒客用塑膠杯子(一杯叫一升,因此杯叫升)喝,附近居民也經常以暖壺或燒水的大壺提回家喝,有時候為了保持冰涼還要買幾根冰棒放在裡面。櫃檯上的色酒和價錢較大的整瓶白酒——也不過是二鍋頭之類,則主要是外售。

小酒館兒的生意有兩種,一是附近居民家裡來了客人或平時好喝兩口兒的來這裡打酒,多數是由孩子拎個瓶子暖壺來完成這個任務,不知那時候為什麼好多喝酒的人都喜歡每天現喝現打而不樂意多預備,雖然酒放著也壞不了。我以為這是一種心理在作怪,總覺得每天花兩三毛錢打二兩比一次花一塊多打一斤省錢,無非是多跑兩趟,但有孩子代勞,沒有跑腿的勞頓又在精神層面上省了錢,雙重收穫啊。我和我表姐小時候常為我舅舅幹這差事,每次都是一兩或二兩白酒和幾毛錢的豬頭肉、蒜腸、開花豆。這類喝酒的人,不佔酒館的地方,他們因為不喜歡被人說什麼或者是不方便、不習慣到酒館裡喝酒。

我常去小鋪兒買東西或者路過小鋪兒,那裡香腸熟肉和酒精混合的香味對人是一種莫大的誘惑。白天,小鋪兒的兩張酒桌几乎永遠空著,在我的印象中,去小鋪兒喝酒的幾乎全是四、五十往上的主兒,偶爾在他們中夾雜著一個半個年輕點的。到小酒館兒喝酒的人,一類是工作了一天準備回家的主兒,先到這裡弄兩口解解乏,再回家吃飯。這類人多已形成了習慣,以體力勞動者居多,如泥瓦匠和蹬車的,他們工作強度大,汗流得多,每天不喝點渾身皺得慌。另一類人是所謂酒膩子,也是每天必喝的,這些人想起酒就走不動道兒,不一定喝很多——有的根本酒量就不大,喝多了也不會鬧大事,但天天得和酒起膩。無論是這兩類人裡的哪一類,大多數北京人其實都有微詞。我住的那一片,有點學問身份以至有大學問大身份的人不少,比如機關幹部教書先生乃至溥儀侄子妹夫、故宮的副館長,但我從沒見過也沒聽說過誰去小酒館泡著。

憶京城——小酒館

現在有人以為,老北京的爺兒們沒泡過酒館的不多,甚至把泡酒館看做是京味文化,這說法有些想當然,今天人們喝點酒已不新鮮,更不會遭到非議,而在當年,常喝酒甚至每天一定要喝的人實屬少數。對一般人來說,老輩子留下的觀念是菸酒之屬為不良習慣,嗜好菸酒不是正經的治家之道,許多人對此不齒。如果沒到相當的年齡而嗜菸酒,肯定因被視為“不學好”而被老家兒不容。在當年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和教育之下,這種觀念更是根深蒂固併為多數人接受,沒有哪個人突發奇想跑到小酒館兒那個嘈雜混亂的環境裡喝酒的。自然有剛參加工作的小夥子讒酒喝,但他們一般情況下絕不敢當著父母的面在飯桌上喝酒,當年的家教畢竟比現在嚴格啊,因此他們寧可找哥兒幾個騎車跑到香山八大處山上過癮,也絕不會在家門口兒的酒館裡找麻煩。當年除了特殊情況,多數人家通常並不喝酒,這和現在許多家庭每飯必酒不同,因為現在的生活條件畢竟不同當年了。

不論今天還是當年,喜歡喝兩口都無可厚非的,口舌之慾,誰也沒理由譴責。因此從大酒缸到小酒館不可能只為販夫走卒者所壟斷,有些文人也喜歡到大酒缸去,有些人還專門文以記之,但這絕不等於老北京人人泡酒館,更別把泡酒館當做京味文化的標誌。這樣說不是有意將酒館和泡酒館的人打入什麼什麼層次,因為個人有個人的習慣喜好,說不上誰一定比誰更好,更別藉著貶損人家抬高自己。實際上,酒館裡的氣氛是很有意思的,三五酒友相聚小飲,就著小菜品酒,聊聊各自的見聞,雖不是推杯換盞的大熱鬧,卻也能盡興。有時喝的聊的高興,吆三喝四面紅耳赤,頗使人想到燕趙遺風。偶爾也有提著提包戴著眼鏡的人,找個靠牆的位置,拿張《參考訊息》邊看邊飲,不知道心思在酒上還是在天下大事上,那樣子十分逍遙。

憶京城——小酒館

來小鋪兒喝酒的人中大概少有經濟十分寬餘的,雖然那年頭家家的情況差不多,但這些人似乎更窘迫,因為喝酒畢竟是正常吃飯之外的開銷,這從他們要的酒和酒菜能看出來。喝白酒用的是一種壁和底都很厚的白粗磁杯子,一杯能裝一兩多。那年頭,對不富裕的人來說,喝酒就是喝酒,酒菜僅僅為了調劑一下味蕾的感受並有利於延長喝酒的時間,差開味兒就行,可不象現在,怎麼也得有葷有素三、五個菜,喝酒是為了吃菜。正因為這樣,很少見到有要兩種以上酒菜的,最多的是小碟裝的幾片粉腸、豬頭肉或一把開花豆加二兩或四兩白酒,一毛三的白酒賣得最快,其次是一毛的,但據說一毛的太烈,撞腦袋,而一毛七的則貴了點。好象是必須買了酒菜才有資格使用酒桌,有時候酒客買了酒和酒菜,又從自己的兜裡摸出個紙包,不過是豆腐乾鹹菜絲之類。也有些人根本就不瞅桌子凳子,櫃檯前來兩杯,一揚脖兒下去,返身便走,從進門付款喝酒到出門不超過一分鐘,那時候和同學議論,以為這是梁山好漢現身。

憶京城——小酒館

當年我住的院裡,有十多戶人家幾十口子人,經常喝酒的只有四位,一是一個山東老頭,工作是加工鐵絲網或用鐵絲編笊籬,一位是房管局的瓦匠,這兩位天天喝是一輩子的習慣改不了;一位滿清正一品魁俊的孫子媳婦,只喝黃酒,據說和慢性病有關係,不是每天必喝,而且每次一杯到一杯半絕不超量;我舅舅是位教師,似乎與酒的嗜好不應該沾邊,但他工作的地點遠在豐臺區幾乎挨著房山了,每天搭在路上的時間在五個小時以上,喝酒是為了解乏。每天他到家差不多七、八點種了,酒飯之後看會兒報就睡了。後來結了婚,這習慣也就沒了,再後來調動了工作,年歲也大了,一年也不一定喝兩回了。總之,我的鄰居不論什麼職業多大年齡沒有一位泡酒館兒。至於我父親,在我幾十年的記憶中喝酒的次數不多於十次,每次也就是八錢杯的半杯便面若重棗了。直到現在,偶爾見我喝酒,雖不會指責什麼,但絕對能看得出老爺子潛意識裡的不快。

(轉自老北京網:

sunyumin1959

#FormatImgID_16#

憶京城——小酒館

閱讀往期內容請點選

“閱讀原文”

#FormatImgID_1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