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二單元第4章:大 地 震 之 謎(上)

  • 由 四真創意 發表于 垂釣
  • 2021-12-17
簡介就板塊說而言,其唯一可以動腦筋的地方,是設想——該特定“北東向撕裂力”,系由向北漂移的印度板塊,同位在斷裂帶西盤的、自身正在發生“向東南運動”的青藏塊體發生了“對沖”(即:印度次大陸的“北向擠壓”,同“青藏塊體”的“向東南運動”兩者形成“相

粘滯力怎麼讀

地震,事關全球老百姓生命財產安全,對它的研究和監測預防,歷來為世界關注。然而,這卻是讓整個人類頭痛的問題。原因是,我們至今也沒能搞清楚:這地球,為什麼會發生地震?那導致地震發生的作用力,究竟是從哪兒來的?那作用力多大?要多久才會讓地層斷裂出現地震?等等。別看人類科學已能上天、登月,但對我們腳下的這顆星球,卻於很多領域弄不明白。地震問題,即屬其中一個,十分讓人頭痛的一個。

本世紀以來,世界地震頻發,給許多地區造成重大災害。如,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東北部發生里氏 8。9級大地震,引發海嘯,造成印尼等八國16萬餘人死亡,500餘萬人受災。2008年5月12日,我國汶川發生8級大地震,波及國內一百多市縣,8萬多人死亡,數百萬人受災。這兩次大地震,對世界、對中國造成了巨大災難,給社會留下了深重創傷。前幾年,世界上又有許多地方發生地震。我們能有辦法預測、預防,避免災難嗎?這,只有寄希望於現代科學對這一問題的深入研究,及早解決了。

但按眼下西方告訴的地學理論及其方法,這一問題是解決不了的。猶記得,當年發生汶川大地震時,普遍的說法是:其動力來源是“印度板塊同歐亞大陸碰撞及其向北的推擠”。而談到日本所發福島大地震時,則告訴說:該地震的發生是“太平洋板塊向歐亞大陸的俯衝”所致。

這就沒辦法了。前文,我們曾花大篇幅引述資料,來證明這個建立在“地幔對流”動力機制上的所謂“大陸漂移

碰撞”是不存在的。因此,如今要將人人關心的地震問題納入這個理論來求解,那是緣木求魚根本無濟於事。本文,今借我國汶川大地震與2011年3月日本福島大地震有關資料,試作一析。

汶川大地震中沒法解釋的"力學四現象"

因印度板塊同歐亞大陸的“碰撞

擠壓”產生我國2008年汶川大地震,是天下皆知的當代地學觀點。是否如此,現在,我們結合資料來作探究。

資料一,關於汶川大地震的動力成因描述:

"可以認為其是由於青藏塊體向東南方向運動

(按:美國衛星監測證實,地震發生時青藏高原上的所有質點都在發生向東南方向的運移)

的作用使龍門山斷裂帶上積累能量,同時應力不斷增加,當應力超過斷層面上的阻力時,斷層面發生快速錯動,使所積累的能量突然釋方的結果。"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郭祥雲等)

資料二,關於震後汶川地區地殼變動的地質考察:

"地表不同型別破裂構造儘管存在幾何學和運動學的不同,但它們之間在動力學上是一致的,具體表現在:擠壓脊走向以南北為主,沿北東東向的破裂帶存在右旋走滑運動分量,而北北向的破裂帶存在左旋走滑分量。這些破裂特徵證實,引起這次強震的發震斷裂——映秀﹣北川斷裂,以逆衝運動為主,兼具右旋走滑分量,逆衝方向由西向東。根據地震破裂構造確定的主壓應力方向為北西西﹣南東東方向。這一調查結果與美國地質調查局公佈的主震震源機制解一致,而與5月16日中國地震局地震臺網中心公佈的震源機制解相反。"

(中國地質科學院汶川大地震地質調查隊)

資料三,關於汶川大地震發震的動力形態描述與分析:

地質調查表明,龍門山構造帶的幾條主斷裂帶自晚第四紀以來均顯示由北西向南東的逆衝運動,並伴有顯著的右旋走滑分量。單條斷層平均水平位錯量與垂直位錯量大致相當,約為1mm/a左右(周榮軍等,2006)。在長期的北西﹣南東方向區域構造應力場的作用下,積累的應變能最終以大地震的方式釋放,造成極大破壞。

(中科院王衛民研究員、姚振興院士)

與上述引起這次強震的“映秀﹣北川斷裂,以逆衝運動為主,兼具右旋走滑分量”一說相呼應的汶川大地震發震的另一事實,是當時我們這些身處震區的許多人被告知的一個有關斷裂帶出現斷裂的驚人事實——映秀斷裂,在斷裂發生的一分半到兩分鐘內,該斷裂即從映秀鎮,向北川縣撕出了一個撕距達150公里以上的新裂口。值得注意的是,這新斷裂的撕裂方向,被明確告知是“南西→北東”向的。

此外,根據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國家地震活動斷層研究中心的調查,在汶川大地震中,映秀

北川斷裂帶不僅發生了地表右旋位移現象,更發現斷裂帶東西兩盤岩層出現了明顯的垂直位移現象;其調查資料說,“映秀﹣北川斷裂上最大的地表垂直位移為5 m,右旋位移為4。8m”(何宏林等,2008),其它地區均出現2~4m、1~2m垂直位移不等。

由此,這裡便有四組觀察事實,需要現代地球動力學給以機制解讀:

1,青藏塊體,向東南運動,積累應力;

2,龍門山斷裂帶地區,地殼呈逆衝斷層向揚子板塊推覆,並使斷裂帶本身產生右旋走滑運動(即龍門山斷裂帶的東盤岩層向南滑動,西盤岩層向北滑動,兩盤岩層呈順時針錯動);

3,包含於該龍門山斷裂帶中的“映秀

北川斷裂”,在汶川地震發生時地殼的撕裂形態,卻是從“南西→北東”方向撕裂的,且是一兩分鐘內地殼被撕裂了150多公里。可見該處岩層中,所蓄的一個剪下力之大。

4,在該斷裂帶出現新斷裂、引發地震的一剎那間,斷裂帶所在地區的地表岩層在普遍出現“右旋位移”的同時,還出現了“地表垂直位移”,移距最高甚至達到5米。可見地殼在除了出現水平向的剪下力,導致映秀至北川一兩分鐘內一個新斷裂的誕生以外,地殼中還蓄積有一個可使龍門山斷裂帶北盤岩層上抬,令其在斷裂發生、出現汶川大地震後,自身可比斷裂帶以東的地面抬高1~2米、2~4米、或4~5米的垂向剪下力(這個力,也即現在考察發現所謂“逆衝力”)。這清楚表明:該地那個可造成150多公里水平向斷裂的剪下力,它還同時具有一定的“三維剪下”性質。

四組資料,實實在在。成為困難的,卻屬以下兩事:

一,觀察發現,那“青藏塊體”,是在“向東南運動,積累應力”;如此,則,造成青藏塊體向東南運動的力,那是種什麼作用力?從哪兒來?誰給予的?

二,夾在“青藏塊體”和四川盆地之間的那一龍門山斷裂帶,構成其西盤岩層的“青藏塊體”,它在“向東南運動”;構成其東盤岩層的地殼,地震發生時它在作向南的“右旋運動”;而斷裂帶本身哩,其一震之後那新出現的“映秀

北川斷裂帶”,它斷裂的發展走向,卻屬“南西→北東”向的。在“一東”、“一西”兩種不同走向、不同性質的作用力的“夾縫”中,如此一種“北東向”的斷裂作用力,又是誰給與的?如何產生?

實際上,資料在這裡提出的是一個機制問題。即:究竟應該“設想”出一種什麼樣的作用力機制,才能在一個地區將四種不同特性的力學資料納入一個動力學模式,來和諧包容?

在主流理論板塊說,它並不缺少這方面的“設想”。難的是,倘說該地區發生地殼變動,其作用力“都來自於地幔流”(按:此為這一主流理論,現今唯一能作設想的地殼運動動力來源),則,“青藏塊體”系歐亞大陸的一部分,它是板塊說理論框架中一個“被碰撞”的被動體,若它向“東南”方向運動的動力也屬“地幔流”給與的話,那麼,推動青藏塊體向東南運動的那股地幔流,它源於歐亞大陸的哪個方位呢?在青藏高原的西北面?

可是,須知“青藏塊體”的西北面,並沒有什麼大洋存在呀,故而那方向上也沒啥由大洋洋中脊形成的擴張帶存在,則造成青藏塊體向東南方向運動的動力,從哪兒才能弄來呢?板塊說,能在地圖上標示出這個“青藏塊體向東南運動”的動力來源麼?不能。

這是由觀察具體發現,而又讓理論最沒法求解的“第一個不可思議的力學問題”。

其次,夾於兩個運動方向不同的巖體之間的龍門山斷裂帶,它其中的“映秀

北川新斷裂”形成時,其造成新斷裂的作用方向卻又是“異於”一左一右兩盤岩層的運動方向的。這個“異於”的作用力機制,就更難設想。

就板塊說而言,其唯一可以動腦筋的地方,是設想——該特定“北東向撕裂力”,系由向北漂移的印度板塊,同位在斷裂帶西盤的、自身正在發生“向東南運動”的青藏塊體發生了“對沖”(即:印度次大陸的“北向擠壓”,同“青藏塊體”的“向東南運動”兩者形成“相向對撞”),從而由這一“對沖力”轉移到龍門山斷裂帶上,遂導致從映秀撕向北川的北東向新斷裂的出現,及相應大地震的發生(按:現今許多主流學者,也正持此類觀點來解釋汶川大地震)。

這叫什麼?這叫“對沖轉移力”。乍一聽,這樣的機制設想,似乎也合理。

可是,再一想,不對了——

這印度板塊帶來的對撞力,它產生的“對沖

擠壓”,主要體現在什麼地殼塊體上?

“青藏塊體”上。

這一對沖

擠壓所產生的“岩層變形”和“應力轉移”,它又主要體現在什麼巖體上?

還是“青藏塊體”上。

那麼,這“青藏塊體”,又是一處什麼形態、什麼性質的地殼存在呢?

一處高出地表四五千米、寬達幾百萬平方公里的“巨型地殼瘤”。

好。既如此,按物理學的力學要求,要讓被地幔流馱載而來的印度板塊同“青藏塊體”對撞,並讓對撞產生的擠壓力能使厚實的龐然大物“青藏巨型地殼瘤”發生岩層變形,轉移應力,從而令龍門山斷裂帶中出現新的“北東向”地殼斷裂與岩層的順時鐘錯動,則,想必那推動印度板塊撞向青藏塊體使之發生岩層變形的作用力,一定很大——大到可以使厚實、巨大的青藏地區地殼整體出現巖體變形、錯動,以致向“北東側”轉移所受應力的程度。

這樣一來,此一“理論邏輯演繹”中的一個“題中應有之義”,又當作何理解呢?即:那馱載印度板塊作此向“北漂”和“對撞

擠壓”,並導致青藏塊體發生“岩層變形

順時鐘錯動

轉移應力”的“根本動力”(或叫“原動力”),是從哪兒來的?

沒別處,來自“地幔流”。

則,這“地幔流”又是個什麼東西?

熔融態的一種“半流體”的熔岩物質。

那麼,此熔融態物質,又靠一種什麼物理機制“咬住”被它馱載的印度板塊,形成一種推力,推動所馱載的板塊前進呢?

又沒別的,只能靠地幔流與地殼板塊之間產生的“粘滯度”(或稱“粘滯力”)。

靠“粘滯度”?

對,靠“粘滯度”。

喲,這由“半流體”物質產生的對它物的“粘滯度”,就能帶動被馱載的印度板塊撞向“青藏塊體”那樣一個龐然大物時,令其變形、錯動、轉移應力?這,叫物理學?叫物理學上的“動量交換關係”?此屬“科學”還是“神話”?

我看,這樣的理論屬神話。這,也是以上諸問題中,不僅是“不可思議”,更屬“最要命”的一個問題——不要說印度板塊底下,出現的是一個由什麼“半流體物質的粘滯度”所加給的動力,哪怕該板塊底下裝的全是由“高強度鋼”打造的鋼齒輪,及由這些鋼齒輪形成一個“緊緊咬合”的“動力耦合機制”,它帶給印度板塊的動力及其向青藏高原的“碰撞

擠壓”,也不足以讓廣袤、厚實的“青藏塊體”造成變形!

你不信?那好,你去將“印度板塊”稱一下重量吧。看看,在物理學的“動量交換原理”中,它同碩大無朋的青藏高原比,究竟應該具有多大的一個重量和運動速度,其所產生的“動量”才能讓“青藏高原”這塊地塊,出現岩層的“整體變形”、“錯動”並“轉移應力”。

是的,事情就是這麼怪。擺在那裡的考察資料顯示的力學特性很清楚,可就是不能裝進板塊說的理論框架予以解讀。一裝進去,事理,便完全亂成一鍋粥,一本誰也看不明白的糊塗賬。且糊塗到連一般物理學常識都不要的程度。

問題的實質,在於:資料本身,在一次大地震發生之後,在一個水平面上同時擺出了四種不同方向的作用力——青藏塊體的“向東南”,映秀

北川斷裂發生方向的“向北東”,斷裂帶東盤岩層的“向南右旋”,並斷裂帶東西兩盤岩層在垂向上出現4、5米~1、2米不等的“三維剪下”差異。而大自然如今很現實:它要求地球科學必須要能想出一種辦法來,將這一看起來“力學性質很矛盾”的“力學四現象”,用一個合理的動力機制全部包容進去,和諧說通。這,對於只能按一個“單一的水平方向進行碰撞

擠壓”的板塊說“球面二維運動觀”理論模式來說,要令它可以從動力學上對“具有多維作用力屬性”的力學資料作出解讀,顯然超出了學說功能,那是它根本不可能完成的理論任務。

怎麼辦?

對於大自然,中國的道家學說中有一個屬於經典性的科學認知。叫:“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那麼,“自然”呢?大自然它又去“法”誰?

這事,老子在《道德經》裡沒再給我們往下說。我理解,按道學的這個經典,那接下來的一句話,應該是“自然歸一”。用今天的話來說,即“歸於規律”。原因是,道家還有一句話,說的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故依其理,那可以“生萬物”的“一”,不是“規律”又是什麼?

誠然,“法”理既屬如此,那麼,我想,不管大自然透過汶川大地震向人類擺出的這切實存在的“力學四現象”,其“看起來”有多麼“矛盾”、“費解”、“不可思議”,但它在物理學的力學上,之“所以會如此”的“本質規律”,必定“有一個”(也只能“有一個”),而不會“無解”或“多解”。事情的現狀是:大自然,現今不要求我們去糾纏理論,而要講現實。不錯,在如此一種“汶川大地震不可思議的力學四資料”面前,所有的既成地學理論都須經受檢驗,包括我們主張的地球膨脹說。

如何找出可以包容以上資料特性的那唯一的“一”?對於存在上述動力機制死結的板塊說來說,可以斷言:它是找不到這個“一”的。對此,下面一例,更加說明問題。

…………(本章未完)

下期釋出:第二單元第4章“大地震之謎”(下)。待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