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中考作文提分系列:懸念與照應(梧葉作文課)

  • 由 秋風梧葉聲聲 發表于 垂釣
  • 2021-12-02
簡介哥哥走過去,撫著弟弟的頭,“聽哥的話,你人還小,正是讀書的時候,哥哥留在家裡,你安心去唸書

什麼叫呼應

懸念與照應

匯入:

門的懸念

學校大廳的門被踢破了。

可憐的門。自從按上那天起,幾乎沒有一天不挨踢。十三四歲的孩子,正是撒歡兒的年齡。用腳開門,用腳關門,早已成了不足為奇的大眾行為。

教導主任為此傷透了腦筋,他曾在門上貼過五花八門的警示語,可是不頂用。他找到校長:乾脆,換成鐵門——讓他們去“啃”那鐵傢伙吧。校長笑了,說,放心吧,我已經訂做了最堅固的門。很快,破門拆下來,新門裝上去了。

新門似乎挺帶‘人緣“,裝上以後居然沒有捱過一次踢。孩子們走到門口,總是不由自主地放慢腳步。陽光隨著門扉旋轉,燦爛的金色灑了孩子們一身一臉。穿越的時刻,孩子們感覺到了愛與被愛的欣幸。

這道門怎能不堅固——它捧出一份足金的信任,它把一個易碎的夢大膽地交到孩子們手中,讓他們在美麗的憂懼中學會了珍惜與呵護。

這是一道玻璃門。

奇怪的警官

有位女子在回公寓住處時,在入口處和一位男子擦身而過。雖然她覺得該男

子有點令人在意,但也沒有想太多,於是就這樣走過去了。

過沒多久,女子在電視上看到所住公寓發生殺人事件的新聞。

一段時間後,有個刑警到女子住處登門拜訪,說是要問問她有沒有看到疑似犯人的傢伙。

一瞬間,女子想到了之前在入口處擦身而過的男子。但因為不太記得了,

心想也許沒有關聯,所以她也就沒有將這件事講出來。

在這之後過沒多久,女子在電視上看到殺人犯被逮捕的新聞。而映在電視上的犯人的臉,就是不久前來登門詢問的刑警。

男友之死

有一對情侶在約會一天結束後,開車前往回家的路途。就在快到目的地的時候,兩人把車停在路旁,在車上享受離別前的溫存。然而,當他們想要開車離去時,卻發現車子發不動了。男友無可奈何地決定要出去求救,並囑咐女友把車鎖

上,萬萬不可離開車內。

女孩聽從男友的話,乖乖待在車內等。但不知不覺間,她卻聽到有什麼東西在車頂上摩擦的聲音。女孩雖然非常恐懼,但仍是遵守和男友的承諾,絲毫沒有離開車內半步。然而,那詭異的聲音卻不斷地在女孩耳邊迴響, 久久不願離去。

最後,女孩是在天亮時,被經過的路人救出來的。當她抬頭往上一看,卻發現她男友被吊死在街道樹上。

讓女孩恐懼一整晚的詭異聲音,原來是她男友的雙腳摩擦到車頂所發出的聲音。

聰明的朋友,您讀了上面三篇文字,發現了其中的懸念和照應了嗎?

一、什麼是懸念?懸念有何作用?

所謂懸念,是在文章的某一部分(可以在開頭,也可以在中間)設定一個疑問或矛盾衝突,以造成讀者某種急切期待和熱烈關切的心理狀態的一種手法。因為懸念是興趣不斷的向前延伸和欲 知後事如何的迫切要求,所以懸念設定得好,就能收到吸引讀者始終懷著緊張情緒或關切心情迫切地讀下去的藝術效果。

在作品中設定懸念,一是可以使敘事避免平鋪直敘,使文章波瀾起伏,增強生動性和曲折性;二是可以吸引讀者,牢牢抓住讀者的心。常見民間說書藝人說書時“賣關子”,也是在利用人們總有“欲知後事如何”的心理,用懸念來抓住聽眾。

二、懸念的方式:

1、過程懸念。

一個懸念的提出、破譯、完成,往往是一個獨立事件的完滿收結,是對主題的一次較為完整的表現(如何為的散文《第二次考試》即屬此類)。此類懸念,不但是一種敘事方法,也是一種構思方法。因此,這類懸念從設定到完成,要有一定長度。就一篇作文來說,懸念不宜設定過多,一般有一兩個就行了,不要像好萊塢電影那樣,追求“五分鐘一個興奮點”。

2、波折懸念

。在敘事的過程中不斷地製造懸念,使敘事本身追求一種懸念迭出、一波三折的藝術效果。

3、遺留懸念

。懸而未決,它可以給讀者留下想像的餘地,使文章意味無窮。

4、置題懸念

:我的“另類”爸爸 花朵的眼淚 陽光今天不溫柔

請認真閱讀下面兩篇文字,找出其中的懸念,說說這懸念是怎樣安排的。

夜,如漆的夜

半山腰的一間草房裡,閃動出昏暗的燈光。屋裡坐著兄弟兩人。哥哥今年在縣城念高中三年級,成績優異,明年就要考大學了;弟弟上初中二年級。父親在三年前病逝。家裡家外,全由母親一人操勞,長期的超負荷勞動,母親生病臥床,家裡無人勞動,兄弟倆決定留一個在家,另一個繼續上學。

久久地,屋裡沒有聲音。一陣大風吹過,門上的布簾獵獵作響,火苗不停地跳動。

“哥,你去唸書吧,我留在家裡。”弟弟對哥哥道。哥哥沒有應聲。看著面黃肌瘦的弟弟,心裡一陣心痛。難道自己去唸書,讓弱小的弟弟在家勞動嗎?哥哥走過去,撫著弟弟的頭,“聽哥的話,你人還小,正是讀書的時候,哥哥留在家裡,你安心去唸書。”“不,哥,你馬上就升學了,你去讀書,家裡活我慢慢幹。”

兄弟倆緊緊地抱在一起,彼此聽見對方的心跳。淚,無聲地流淌著……

兄弟倆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後只得以抓鬮來決定。

弟弟找來紙和筆,俯在桌上寫,哥凝視著屋外黑黑的夜出神。

“哥哥,你先抓吧。”哥哥轉過身,遲凝了片刻,從桌上抓起了一個紙團,上面寫著:“上學”。

弟弟望著哥哥道:“哥,你那鬮是上學,我在家勞動,你去唸書吧。”……

哥哥盯著手中的紙片,心潮起伏,弟弟還那麼小,在家勞動,會累壞他的。不行,應當讓弟弟去唸書。他轉身一看,屋裡已不見了弟弟。

哥哥低頭沉思了片刻,似乎突然明白了什麼,從紙簍裡找出弟弟的那團紙,展開一看,上面也寫著“上學”。霎時,哥哥明白了一切。為了讓哥哥去先抓,自己就……

看著手中的一片皺紙,哥哥眼裡閃著淚花,手,在顫抖,猛地,哥哥轉過身,大聲喊道:“弟弟……”向屋外濃濃的夜幕衝去。

哥,黝黑的面板,粗壯的胳膊像一頭健壯的牛;哥,粗聲粗氣,蓬亂的頭髮,像一匹任勞任怨的馬;哥,沉默寡言,起早摸黑,像一頭拉磨的驢。都說哥是撿來的,因為哥是一個只要有飯吃就能像牲畜一樣拼命幹活的人,他是家中唯

一的的勞動力。

風輕輕地劃過身邊,傳來哥喘氣的聲音,麥浪中飄飛著哥的滴滴汗水,在陽光下,像一顆顆珍珠,飛起又沉入無邊的麥浪。

哥真是撿來的嗎?在無邊的黑夜裡我問著依然閃爍的群星,也許它們知道哥是不是從孃的肚子裡出來的。哎!想起我娘,想起我一問她哥是不是撿來的,她就偷偷地抹淚的樣子,想起娘看著哥的那種心痛而無奈的樣子,想起……我想哥不是撿的吧!群星無語,只有無邊的思緒融化在無邊的黑暗裡。

然而,終於有一天,一輛汽車接走了……不是哥,而是我……

全村都愕然了,母親單薄的身軀像一張經不起揉捏的白紙一樣斜倚在門檻上,銀髮中夾著幾根枯黃的頭髮任風胡亂地吹拂著。

哥,我想起了哥,我不顧一切地掙脫親生父母溫暖的手,衝向麥田。陽光下哥黝黑的臉上滾著顆顆水珠,是淚?還是汗?我站在田埂上任由淚水在眼眶裡氾濫,卻再也無力叫出那個沉沉的“哥!”

哥,傻笑著看著我,說:“回去後,有空多來陪陪咱娘,她為你犧牲了不少。”

娘,娘為我犧牲了不少,是的,娘犧牲了自己的親生兒子,為了我這個撿來的娃,為了我今天能坐在寬敞的教室裡,娘把哥變成了家裡的一頭牲畜。

無數個日子裡,娘給我端來一碗香噴噴的米飯,卻給哥塞了一個硬邦邦的窩窩頭,我對娘說:“這不公平!”娘只笑笑說:“你上學要營養。”

我現在才明白,我和哥的命運是娘一手安排的,到底哥跟孃親,還是我跟孃親,娘為什麼要這樣做?此刻我方明白,原來這世上還有一種比母愛更偉大的東西。

它像一股丁冬的泉水,滋養著我的心田,像一束溫暖的陽光,給我前進的力量,我多想問問娘,我比她的兒子更重要嗎?也許不必了,因為娘是這樣認為的,這是娘這個最最善良的人對事物的認知。

三、什麼是照應:

前面寫到的事物,後面要有著落;後面寫到的事物,前面要有交代,這就是所說的照應。寫作假如忽視照應,就會造成上下文之間脫節,全文結構含量顯得支離破碎。

四、常用的照應手法:

1、首尾照應

。文章的開頭與結尾遙相照應。這就是說,把開頭描寫的事物或提出的問題,在結尾處用各種方式加以深化或回答,給人首尾圓合的印象。

2、文題照應

。這種照應法往往用在標題比較含蓄、或含義較深刻的文章中,須加一定說明、註釋。因此行文對標題起了註釋、說明、點化作用。如魯迅的《為了忘卻的紀念》。

3、對話照應

。就是以典型人物語言多次重複照應。如魯迅《祝福》中祥林嫂的口頭禪:“我真傻,真的,我單知道下雪的時候野獸在山坳裡沒有食吃,會到村裡來;我不知道春天也會有。”這句話在文中多次出現,突出了孩子之死對祥林嫂的沉重打擊。

4、細節照應。

生動而典型的細節反覆出現,可以突出細節的典型意義。如茹志娟小說《百合花》中,小通迅員衣裳的破洞共出現四次,突出小戰士羞澀、淳樸的性格。

5、關鍵詞語照應

。即表達主旨的關鍵性詞句在行文中互相照應,互相補充。

6、懸念照應。

在作品中設懸,又不馬上釋念,而是反覆暗示,使讀者關心人物命運或事件結局的興趣愈來愈濃厚。

 7、伏筆照應。

即前伏後應,作者在描寫、敘述過程中,對有聯絡的人物或事件預先提示或暗示,即埋下伏筆,待其出現後自然形成一種照應關係。如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項鍊》。

例文1:

不止一次問過自己活著的理由,可是每一次都告訴自己不同的答案,我用同樣的問題去問別人,得到的答案也不盡相同,我困惑極了,我試圖掙脫這種束縛,面對的只有一次次失敗的沉默。

布穀鳥的一陣歡快的叫聲打破了清晨的寂靜,也敲醒了我沉睡的夢。翻身起床,徘徊至窗前,突然發現窗外的世界好清新,禁不住萌發出一種出去走走的衝動,沒有多想,披上件衣服就向樓下走去……

空氣好新鮮,我深深地呼了口氣,沿著石子鋪的小路漫無目的地走了下去。天好藍,草也好綠,這樣走著想著,連日來的疲倦被這清涼的晨風吹得無影無蹤。一聲稚嫩的童音打斷了我的思緒,循聲望去,只見一個小男孩捧著一束小花向我跑來,說道:“大哥哥,給你這個。”給我這個。我的心禁不住為之一顫,還未來得及道聲謝謝,那可愛的男孩已跑向他的同伴,一邊還在向我作鬼臉,我衝他微微一笑,鼻子湊到花上,好香!可惜不知道這花叫什麼名字。

我繼續走下去,一陣清脆的二胡聲,夾雜著沙啞的京腔,響徹林宇,讓人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體驗,比在劇院裡、電視裡看到的有味多了,雖然看不到人影,但那老者怡然自得的神態,就好像在你眼前一般。前邊有一個臺階,一個坐在輪椅上的小夥子正試圖衝上去,一次次,他失敗了,不知是霧水打溼了他的衣衫,還是汗水溼透了他的衣服。我剛打算過去幫他一把,一個蝴蝶般的身影卻已翩然而至,她將一枚硬幣掉在輪子的下面,然後裝著彎下腰去撿那枚硬幣,順勢將輪椅推上了臺階,一聲謝謝,接著一聲不客氣,織成了清晨林宇中最美的樂章,那“蝴蝶”一甩長髮,又消失在濛濛的霧中。

我往回走著,想著剛才那一幕一幕,內心禁不住一陣激動,小男孩、老者、“蝴蝶”、小夥子,他們的身影不斷充塞著我的大腦。我忽然開竅了似的,因為人的遭遇各不相同。他們活著的理由當然有千般萬種,隨著年齡的變化,他們會對自己的理由重新審視、定位。難怪得到的答案會有如此之多。可是,再多的答案也離不開三個字:真善美。

再抬頭看,太陽已經露出了臉,晨霧也散盡了,太陽光照在身上,挺舒服的,活著真好,要理由做什麼呢?我的步子邁得更大了……

簡評:這是一篇抒情味濃郁的散文,作者以“我”的行蹤為線索,透過對“小男孩”、“老者”、“蝴蝶”、“小夥子”的言談舉止的描寫,展示了美好人性的多彩多姿,結構上,特別注意了照應:“走下樓”,“繼續走”、“往回走”、“我的步子邁得更大了……”構成了全文的主線。

例文2

說到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小學時代發生在我和同學李明之間的一件小事立刻浮現在我的腦海裡。

那天,班裡正開著家長會,家長們正專注地聽老師的發言,突然“譁”的一聲刺耳的玻璃爆裂聲打破了寧靜。順聲看去,教室北面那扇窗子的玻璃不見了,只有窗欞外的我呆呆地立在那裡——我闖禍了。不知為什麼,我的手剛碰到那玻璃,它就掉了下來。可無論怎樣,玻璃是我打的,人證物證俱在,再怎麼逃避也不行,我必須賠。

家長會開完,已經知道兒子闖禍了的媽媽拿出10塊錢給了我,讓我賠償玻璃,可直到把錢交到校長的手裡,我心裡仍然感到委屈,那玻璃怎麼那麼不經碰呢?玻璃已碎了,錢也賠了,但事情卻沒有那麼快結束。

這天,我突然看見李明在南邊窗邊,不知他在幹什麼,靠近一看,他竟然在拔那釘在窗扇上的釘子?我突然想了起來:以前他不也常拔北邊窗扇的釘子嗎?我恍然大悟:“我說那塊玻璃怎麼那麼不經碰,原來那窗上的釘子都被這傢伙拔去釘他的船模了!”瞭解了情況的我心裡很氣憤,被校長批評了一通不說,媽媽辛辛苦苦掙的10元錢也打了水漂。不行,我要把這件事反映給校長,替自己鳴不平。

但這樣做能行嗎?我又猶豫了。要知道李明可是校長的兒子呀,何況事情又過了這麼長時間,李明能認賬嗎,就算他認了賬,校長也一定不會“舊事再提”。

不過,我還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向校長反映了這件事。校長一臉嚴肅,聽完我的敘述,告訴我:“你先回去吧,這件事以後再提。”

“以後再提”其實是“再也不提”,我憤憤不平地想。

出乎我的意料,兩天後,校長把我叫到辦公室,態度和藹地對我說:“真對不起,那玻璃的事情我問過了,玻璃窗的釘子的確是我的兒子拔去釘他的船模了。此後,我一定在大會上對他這種破壞公物的行為提出批評。”說著,從抽屈裡取出10元錢,還給了我。

許多年過去了,小學那玻璃事件仍留在我的記憶之中,我很佩服我的小學校長,他不以親疏認知事物的態度一直對我產生很大的影響,併成為我以後為人處世的行為準則。

這篇作文透過打碎玻璃這件小事,表達了不能憑感情的親疏遠近認知事物的道理。在結構安排上,採用了典型三段式結構。開篇“一件小事立刻浮現在我的胸海里”,中間回憶往事,結尾“許多年過去了,小學那玻璃事件仍留在我的記憶之中”,首尾呼應,構思完整。

擁抱大樹

一天,在美國紐約曼哈頓的一家快餐店門口,出現了一幕奇怪的場景:

一個身材魁梧的壯漢,雙手摟抱住店前路邊人行道上的一棵大樹,嘴裡喃喃自語:“啊,親愛的大樹,對不起,我不該虐待你,請原諒我吧……

”【開篇懸念】

壯漢緊緊地擁抱著大樹,神情真摯感人。周圍看熱鬧的人也很認真,有兩人還拿著相機拍照。過了好一會兒,旁邊有人招呼:“嗨,丹尼爾,行了。”那壯漢才鬆開雙手,

又在樹幹上重重地吻了一下,離開了人行道

。【再次懸念】

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那個叫丹尼爾的壯漢,就是這家快餐店的老闆。他每天接到許多外賣生意,要騎腳踏車去送貨。為了方便同時防止失竊,丹尼爾就用鐵鏈把腳踏車鎖在店門前的大樹上。沒想到,有一位愛護樹木的紳士看見了,就給紐約市綠化管理局寫信,指責丹尼爾虐待樹木。不久,丹尼爾便收到一張罰款通知書,上面寫著:虐待樹木,罰款一千美元。

丹尼爾大吃一驚,這才醒悟自己已經違反了國家有關綠化和保護樹木的法律。他向綠化管理局承認了錯誤,請求從寬處理。

為了教育丹尼爾,也給大家一個警醒,綠化管理局提出一個特別的方案:由於丹尼爾是初次犯錯,可以免去罰款處分,但丹尼爾必須以擁抱的方式向那棵樹公開道歉,並保證今後不再將腳踏車鎖在樹上,而且要經常給樹澆水。丹尼爾願意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於是便認認真真地擁抱了大樹

。【解答懸念,照應前文】

當記者採訪這一新聞時,丹尼爾說:“

樹木是人的好朋友,我們應該善待它、愛護它。我擁抱大樹,是真心誠意的,希望透過這樣做來表達我的歉意,表示我愛護樹木的決心

。”【照應】他還說,這件事給了他深刻的教訓,使他深深地懂得,大自然給人們提供了生存的條件,每個人都受到了大自然的恩惠,我們要自覺地保護生態環境,同大自然和諧相處。這樣,我們才有一片綠色的家園。

作業:以《意外》為題,寫一篇文章,注意設定懸念,並做到前後照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