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廣東計劃對珠三角百萬畝池塘升級改造,推動水產養殖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

  • 由 嶺南24小時 發表于 垂釣
  • 2021-11-25
簡介如今,這一帶已呈現魚塘方正、塘基規整、道路寬闊模樣,成為佛山市水產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示範點

三池兩壩是什麼

廣東計劃對珠三角百萬畝池塘升級改造,推動水產養殖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

桑葉養蠶,蠶沙、蠶蛹餵魚,塘泥肥桑……儼然一幅“基上桑林綠,塘裡魚兒肥”的美好圖景。在漁耕粵韻文化旅遊園區內,至今仍保留著珠三角地區面積最大、最完整的“桑基魚塘”,上千畝的塘基面積,種植了2萬多棵桑樹。

漁耕粵韻桑基魚塘基地在珠三角重現,是廣東池塘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的一個生動縮影。作為水產養殖大省,“十三五”時期,廣東加快推進漁業轉方式、調結構、促轉型,漁業經濟發展穩中向好,2020年漁業經濟總產值達3840。71億元,位居全國第二。

近年來,作為全省池塘養殖主產區,珠三角地區如廣州、佛山、中山、東莞等市相繼出臺池塘升級改造和養殖尾水治理相關政策,取得明顯成效。其中,廣州近3年完成10。76萬畝池塘養殖水治理,佛山市從2016年至2020年建成40個水產生態健康養殖小區。

在此基礎上,廣東計劃對珠三角百萬畝池塘升級改造,今年初,廣東省農業農村廳還組織對珠江三角洲九市開展調研,初步形成了3年開展百萬畝池塘升級改造的總體思路,並計劃出臺行動方案。

“非常期待。”聽到這個訊息後,多家水產企業相關負責人興奮不已。

重現“桑基魚塘”水鄉風貌

在廣東,池塘養殖具有悠久的歷史,是最主要的養殖生產方式,並以珠三角地區為甚。傳統的“桑基魚塘”“蔗基魚塘”“菜基魚塘”等池塘生態良性迴圈種養模式,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

如今,西樵山下仍保留著珠三角地區面積最大、最完整的桑基魚塘,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世間少有美景,良性迴圈典範”,並於2019年入選第五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單。珠江三角洲地區池塘養殖又以順德的池塘養殖最為發達,1984年,當地就創造了萬畝千斤塘的高產紀錄。

金秋時節,成群的白鷺在水邊棲息,池塘裡的魚兒不時躍出水面,激起粼粼波光。西樵鎮山根社群的生態養殖示範區內,目之所及皆是風景。

“早些年,這裡的池塘十分落後,大小不一,水深普遍較淺。”西樵鎮農業農村辦副主任潘偉強說,彼時鎮裡水產養殖業以小散養殖、粗放養殖為主。2019年,在當地政府支援下,廣東何氏水產有限公司對608畝養殖池塘進行了標準化改造,並配置兩套尾水治理系統。

尾水治理系統採用“三池兩壩”工作原理——透過沉澱池、過濾壩、曝氣池、生物淨化池等養殖水處理設施,運用生物淨化處理新技術、新工藝改進養殖環境,最終處理達標的水體,部分排回養殖魚塘迴圈利用,部分經過檢測後排出外部河涌。

如今,這一帶已呈現魚塘方正、塘基規整、道路寬闊模樣,成為佛山市水產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示範點。

“養殖尾水透過治理後迴圈使用,減少了汙染周邊河道水質的情況,同時保護了河道的生態環境。”何氏水產專案經理陳賀說,經過池塘標準化改造,水產養殖過程中農藥使用量至少減少到原來的一半,病害明顯減少。

水清景更美。示範點依傍“望窮南北東西盡,水抱乾坤日月浮”的西樵山,鄰近西樵山南麓的漁耕粵韻文化旅遊園,吸引著眾多遊人前往領略嶺南水鄉自然風光,體驗古老的“桑基魚塘”文化。

說起“桑基魚塘”,這一在珠江三角洲發展上千年的特色農業模式,高中地理課本上亦有介紹,如今在漁耕粵韻養殖示範區得以重現。“這些年,我們透過魚塘標準化改造、基塘種植桑樹,逐漸復原了桑基魚塘風貌。”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委委員高盛全介紹道。

每逢春天,待桑果成熟之時,慕名而來的遊客絡繹不絕,他們可以一邊釣魚一邊品嚐桑果,可以參觀蠶房,親手餵食蠶寶寶,還可以與家人輕划槳板泛舟溼地湖泊,感受嶺南水鄉詩情畫意。

這是廣東在池塘改造方面的一個縮影。為推進水產養殖轉型升級綠色發展,廣東省全面部署,立即行動。

2020年,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統籌下達資金,在廣州、佛山、江門、清遠、韶關和梅州開展了養殖尾水治理試點。

2020年8月,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在茂名市召開全省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暨尾水治理現場推進會,部署推動水產養殖綠色發展各項工作……

廣東省水產養殖業正在全面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中開花結果。

池塘改造後養起“高值魚”

《2021年中國漁業統計年鑑》顯示,2020年全國水產品總產量為6549。02萬噸,廣東以875。81萬噸的總產量,連續兩年居全國第一,並且在水產養殖產量、苗種產量等方面,斬獲多個第一。

廣東現有水產養殖面積約47。4萬公頃,其中,池塘養殖面積31。4萬公頃,約佔養殖面積的66%。2020年,廣東省水產養殖總產量為746。65萬噸,佔全國養殖水產品總量的14。3%,其中淡水養殖產量為415。4萬噸,佔全省水產養殖產量的近六成。

沿著高明河內河順流而下,筆者來到佛山市高明區荷城街道塘肚村西基塱池塘邊,剛下完一場陣雨,塘面清波盪漾,水汽蒸騰。

“養魚先養水,好的魚塘才能養出好魚。”廣東東灃漁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傅偉東是500多畝池塘的負責人。從業9年,這位工科出身的80後深諳水產養殖之道。

2019年11月,傅偉東成功競得該地塊,便開始了他計劃已久的池塘改造工程。這一步踏準了,機會隨之降臨。同年12月,佛山市農業農村局等7部門印發《佛山市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五年工作方案(2019—2023年)》,明確開展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示範點建設。

傅偉東迅速研究相關要求,成功申報了示範點。整個基地升級改造費用約6000元/畝,佛山市財政補貼3000元/畝,大大節約了建設成本。

“原來淺水池塘養殖餌料魚,畝產值近萬元。”傅偉東說,經過改造,池塘水深由1米加深為3。5米,打破了池塘水淺無法養殖優質高值魚的制約,為養殖優質水產提供了條件,“改造後養殖筍殼魚畝產值達20萬元,加州鱸畝產值10萬—15萬元。”

“專案改造執行後,池塘水質比較穩定,不僅降低了整體生產成本,養殖產量也提升了。”陳賀介紹,何氏水產在高明區的池塘標準化示範點主要養殖加州鱸魚,440畝池塘年養殖產量超1000噸,產值超3000萬元,每畝新增養殖效益超1萬元,並帶動24個農民再就業。

“舌尖上的安全”從塘頭抓起

“這是剛從塘裡抓來的草魚,麻煩你們幫我檢測一下。”臨近傍晚,南沙區水產品質量安全免費快檢點又收到一份養殖戶送過來的樣品。

快檢員接過袋子,走進佈置一新的快檢室內,有條不紊地從袋中取出草魚樣本,切塊取樣,放入試管,滴入試劑,搖勻、離心……幾小時後便能獲得檢測結果。

“今年7月,我們協調檢測服務機構,將萬頃沙鎮的快檢點遷移到南沙漁業產業園,為園區企業和周邊群眾提供了‘塘頭’便利。”南沙區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王青峰介紹,該快檢點24小時為養殖戶提供免費快檢服務,主要檢測禁限用藥、違禁獸藥殘留等。養殖戶在快速知曉檢測結果的同時,還可獲得具有法律效力的檢測報告。

食以安為先。快檢室外,“水產養殖用藥明白紙”宣傳欄位置十分顯眼。“明白紙讓每個人心裡時刻有桿秤,知道什麼可以用,什麼不能用。”王青峰表示,透過快檢服務,能夠保證從魚苗到上運魚車前的產品安全,守護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2018至2021年,快檢點共完成了4541項檢測任務,其中47份顯示陽性,水產品快速檢測合格率達98%以上;經定量檢測後,合格率達100%。以廣州市誠一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為例,透過快檢,該企業的草魚綠色養殖示範基地每天向粵港澳大灣區市場安全供應10萬斤草魚。

作為水產養殖第一大省,廣東積極作為,引導各地開展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總結推廣養殖尾水治理方面的好經驗、好做法,唱響水產養殖綠色發展主旋律。2021年3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印發《2021年省〈政府工作報告〉重點任務分工方案》,提出召開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百萬畝升級改造現場會,推進水產養殖尾水綜合治理。

“讓消費者放心吃,讓生產者安心養。”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處室負責人表示,根據全省各地已經開展的池塘升級改造情況測算,經過前期改造後的池塘平均容積擴大20%,畝產提高20%以上,發病率降低20%,減少用藥60%左右,不僅提高土地產出率,而且產品更加安全。

【來源:南方日報】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