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橫絕六合,掃空萬古”的稼軒詞中,為什麼很喜歡用“劍”字?

  • 由 詩詞曲精品齋 發表于 垂釣
  • 2021-11-06
簡介他在《沁園春·甲子相高》中寫道,“記他年帷幄,須依日月,只今劍履,快上星辰”,大有一種躍躍欲試,扶搖直上的縱橫劍氣,這是辛棄疾人生前半段的輝煌時刻,那時候,他是意氣風發的,因此“劍”字在他的詩詞中,有不少年輕人的銳氣,也讓他的詞顯得無比銳利

天三界主要多少防禦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辛棄疾是南宋最偉大的詞人之一,作品被譽為“

橫絕六合,掃空萬古

”,其詞風慷慨悲壯、沉鬱頓挫,讓人讀完心情為之振奮。辛棄疾形成這種詞風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頗為重要的一個原因便是,在辛棄疾詞中隨處可見具有軍事意象的詞彙,比如

刀、劍、箭、槍、弓、馬、旌旗、戰鼓等等,在這些詞彙中,“劍”的意象令人印象深刻。

“橫絕六合,掃空萬古”的稼軒詞中,為什麼很喜歡用“劍”字?

據統計,在辛棄疾眾多的詞作中,

提到“劍”的詩詞頗多,高達二十餘首

,為何辛棄疾這麼喜歡用“劍”字呢?劍在辛詞中起到了什麼作用?今天我們就來簡單分析一下。

一、詞風上的意義

從風格上來看,

辛棄疾以“劍”為利器,徹底突破了委婉柔媚的宋詞風格,將豪邁詞風又一次推上了頂峰。

唐代以詩為正宗,雖然晚唐時,詞漸漸進入到士大夫的眼中,但卻只是一種遊戲之作,是悲傷兒女情長、春秋代序的“詩餘”,溫庭筠、韋莊等人的詞作,莫不都是如此,於是,“花間”成了詞中的“正宗”,

詞為豔科,幾乎是當時所有文人的共識

,在士大夫看來,閨房秀戶、秦樓楚館才是詞之內容所在,這就造成了無比柔美婉轉的詞風。

“橫絕六合,掃空萬古”的稼軒詞中,為什麼很喜歡用“劍”字?

詞到五代時,風格上漸漸發生了轉變,像馮延巳、李煜等人,雖然也以婉約低沉為主,但是內容不再僅僅吟詠閨閣之事,而是將自己的人生感慨寄託其中,具有人格化的情感,像“

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

”、“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等句子,都是真實感情的抒發,具有極深的魅力。

北宋初年,晏殊、張先、柳永、秦觀、晏幾道等人,也都是擅長寫詞的名家,但詞風仍以婉約為主,只有范仲淹、蘇軾等人,才會偶爾出幾首“一

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婉轉之度

”的闊達豪邁之作。“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等佳句,變革了低沉溫柔的詞風,顯示出壯闊豪邁的激情。

但之後,秦觀、周邦彥、李清照等人,都走了婉約一路,直到辛棄疾,才徹底打破了詞只能抒發柔情的傳統。辛棄疾詞中,“劍”字意象的壯闊豪邁,便是突出的表現。

“橫絕六合,掃空萬古”的稼軒詞中,為什麼很喜歡用“劍”字?

他在《水龍吟·過南劍雙溪樓》一詞中寫道,“

舉頭西北浮雲,倚天萬里須長劍;人言此地,夜深長見,鬥牛光焰;我覺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憑欄卻怕,風雷怒,魚龍慘……

”這首詞表現了辛棄疾願意為祖國奮勇當先,甚至殺身成仁的情懷,但卻壯志難酬,全篇充滿了金戈鐵馬的氣概,“

倚天萬里須長劍

”,可以說毫不保留了地表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充滿了剛健勇武的男兒志氣,這與“花間”的柔情是有著強烈對比的。

再如,《水調歌頭·和馬叔度遊月波樓》中,辛棄疾寫道,“

客子久不到,好景為君留;西樓著意吟賞,何必問更?喚起一天明月,照我滿懷冰雪,浩蕩百川流;鯨飲未吞海,劍氣已橫秋……

”寶劍拔出,光芒四射,直插雲霄,這種豪邁激昂、氣勢如虹的氣概,是辛棄疾獨有的豪邁,“劍氣橫秋”,更加深了這種豪邁之情。

又如,《木蘭花慢·席上送張仲固帥興元》中,“

漢中開漢業,問此地、是耶非。想劍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戰東歸。追、今不見,但山川滿目淚沾衣。落日胡塵未斷,西風塞馬……

”辛棄疾以楚漢紛爭為背景,寫漢初風雲際會,君臣遇合,一戰而成漢朝的一統,借古傷今,充滿了對眼前南北分裂的無窮悲傷,“劍指三秦”,可以說也是辛棄疾心中的理想。

“橫絕六合,掃空萬古”的稼軒詞中,為什麼很喜歡用“劍”字?

總之,辛棄疾借“劍”抒發豪情的這種風格,是對婉約詞風的一種衝擊和突破,“劍”中豪情,展現了一個熱血男兒報效祖國的雄心壯志。

二、感情上的意義

辛棄疾詞中,“劍”字承載的意義頗為豐富,總體來說,可以概括為兩種,

一種是意氣風發、持劍報效祖國的雄心壯志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的氣概;

另一種是遭遇挫折,寶劍入匣,報國無門,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壓抑。

辛棄疾出生于山東,當時正是金國的統治區,辛棄疾從小在祖父的教育下,耳濡目染,對金國是非常仇恨的,年輕時便立下了收復失地、統一中原的遠大志向。南渡前,是辛棄疾的高光時刻,不僅搞了轟轟烈烈的起義運動,而且還突入敵營,擒拿叛徒,文韜武略,樣樣精通,以至於“

聖天子一見三嘆息

”,可以說意氣風發。

“橫絕六合,掃空萬古”的稼軒詞中,為什麼很喜歡用“劍”字?

他在《沁園春·甲子相高》中寫道,“

記他年帷幄,須依日月,只今劍履,快上星辰

”,大有一種躍躍欲試,扶搖直上的縱橫劍氣,這是辛棄疾人生前半段的輝煌時刻,那時候,他是意氣風發的,因此“劍”字在他的詩詞中,有不少年輕人的銳氣,也讓他的詞顯得無比銳利,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充滿了一往無前的豪邁進取精神。

但是,南渡之後,辛棄疾的人生幾乎再也沒有明亮過,因為當時主和派把持朝政,所以導致他收復的主張毫無實施的可能,甚至還被賦閒二十多年,隨著年齡的增長,辛棄疾的心境漸漸暗淡了下去,變得灰心了,於是

“劍”在詞中,所承載的味道也變化了,不再是意氣風發的銳氣,而是寶劍不能出竅的憤懣。

辛棄疾在《水調歌頭·寄我五雲字》一詞中,悲傷地寫道:“

……短檠燈,長劍鋏,欲生苔。雕弓掛無用,照影落清杯。多病關心藥裹,小摘親鉏菜甲,老子政須哀。夜雨北窗竹,更倩野人栽。

”這是一種無人賞識,被棄之不用的淒涼。戰國時期,士人馮諼寄居在孟嘗君門下,曾多次彈鋏,其實目的便是試探孟嘗君對自己的態度,經過考察,馮諼認為孟嘗君是自己的“明主”,於是在孟嘗君需要的時候,多次幫他度過了危機。馮諼彈鋏,是渴望才華被欣賞和任用的一種表現,可辛棄疾卻說自己的寶劍都要生青苔了,可見其被長久地棄之不用。

“橫絕六合,掃空萬古”的稼軒詞中,為什麼很喜歡用“劍”字?

在另一首《水調歌頭·白日射金闕》中,他同樣表示了類似的感情,“…

…笑吾廬,門掩草,徑封苔。未應兩手無用,要把蟹螯。說劍論詩餘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頗堪哀。白髮寧有種?一一醒時栽!

”辛棄疾這種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慨,透過寶“劍”塵封的象徵表現了出來。

可見,不同時期,辛棄疾用“劍”所表達的感情是不同的,與其當時的狀態和心境,有著極強的關聯。寶劍在手,收復失地,是辛棄疾一生的追求,可這種追求,直到他去世,也沒有實現。辛棄疾這把銳利的“寶劍”,永遠塵封在了南宋這偏安一隅的政權當中,青苔遍佈,沉寂無聲,但在他的詞作中,這柄劍卻鋒芒四射,永遠光耀著後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