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劉備之謎:死於何病?死於何時?他的死亡地永安宮又在哪裡?

  • 由 路之意 發表于 垂釣
  • 2021-05-17
簡介一、肯定劉備死於白帝城永安宮的理由有這些:理由一:《三國演義》八十五回寫得明白:“先主奔白帝城,趙雲引兵據守

升遐的意思是什麼

古代帝王死了,不能叫死,只能叫“殂”,叫“崩”;同時對得什麼病死的、也不公佈。劉備是三國蜀漢的開國皇帝,他到底是得什麼病死的,專為他寫傳的晉代史家陳壽也避而不談。

劉備死於何病?

近年來,很多網上傳說劉備是因為“鬱悶”而死。這種說法,大概與東晉道教理論家兼醫學家葛洪所寫的《神仙傳》有關,上面記載:

“先主欲伐吳,遣人迎(仙人李)意其。意其到,先主禮敬問以吉凶。意其不答而求紙筆,畫作兵馬器仗數十紙已,便一一以手裂壞之;又畫作一大人,掘地埋之便徑去。先主大不喜,,而自出軍徵吳,大敗還,然恥發病死,眾人乃知其意。其畫作大人而埋之者,即是言先王死意。”

這裡的“忿恥”,是說劉備“鬱悶而死”的一個最早的根據。從中醫看,“忿恥”與“鬱悶”同屬於生理變化,或者說是一種情志變動。劇烈的情志變動,往往會傷及五臟:怒則傷肝,喜則傷心,思則傷脾,憂則傷肺,恐則傷腎。由此也容易引起病變。

劉備之謎:死於何病?死於何時?他的死亡地永安宮又在哪裡?

一、劉備當時的精神狀態怎樣呢?

在出師伐吳之前:由於東吳“孫權之襲關羽”使他盛怒不已,孫權派人送書請和,仍然“盛怒不許”;劉備部隊快出發的時候,突然聽到張飛被帳下大將張達、範強刺殺身亡,他又是悲痛不已。劉備出師伐吳之後,與吳軍對戰於夷陵道,不但仇未報,恨未雪,反而被吳軍打得落花流水,丟盔棄甲,損兵折將。對此,他不免產生沉重的精神包袱。吃了敗仗,還鬧出一身大病來。眼看自己快完了,面對蜀漢江山和九五之尊的地位,怎不使自己陷入自悲自傷、自怨自艾呢?劉備自己也說過什麼”人五十稱夭,年已六十有餘,何所復恨,不復自傷”的話,看來那是自寬自慰之辭,並非他的真實思想。以上種種,充分說明劉備的內傷很沉重。

葛洪解釋仙人李意其回答劉備所問吉凶的畫意是“忿恥發病死”,比起“鬱悶而死”的說法要合乎情理得多。當中的“發病”二字是無論如何不可缺少的。

劉備之謎:死於何病?死於何時?他的死亡地永安宮又在哪裡?

二、那麼劉備當時到底有沒有生病?

如果生了病,那又是什麼病?劉備在給劉禪寫的遺詔中說:

“朕初疾但下痢耳,後轉雜他病,殆不自濟。”

這句話很明顯地把先患什麼病,後又患什麼病,交代得是很清楚的。

古人所說的“下痢”,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痢疾。按現代醫學講,痢疾是一種傳染病,有的屬於細菌性痢疾,有的屬於阿米巴痢疾。痢疾與一般消化不良的瀉肚拉稀不同,它是由於細菌或阿米巴而發病的。遙想劉備當年,在行軍中可能吃下了帶細茵或阿米巴的食物和飲料,不然是不會患痢疾這種病的。

或許有人要問:劉備下痢的時間是陰曆十二月,那時已沒有傳播細菌的蒼蠅了,痢疾又是怎麼得來的?十月天寒,雖然沒有蒼蠅傳播細菌,但絕不能排除水中含細菌與阿米巴的可能性。即使劉備在行軍中一切吃喝都是非常乾淨的,也可能過去有害痢疾的病史,作怪的細菌潛伏在劉備體內,一旦抵抗力減低時就急性復發。其實,急性復發痢疾並不可怕,按照當時的情況服些白頭翁湯或黃連黃岑葛根湯,十天半月就能好的。問題是痢疾未好,雜病又發生了!

古人所說的雜病,是指除“傷寒”、“溫病”以外的病症,如中風、痺症、咳嗽、哮喘、黃疸等諸病症發生雜病的原因,一般是由於內傷“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外感“六淫”(指風、寒、暑溼、燥、火)。根據劉備當時自述的病症,分析起來,致死原因可能是由於下痢久治未愈,身體虛弱,加上內傷七情,併發了其他雜病,使病情日益加重,加速了他的死亡。所以簡單地說劉備“鬱悶而死”,是不合乎當時情況的。

劉備之謎:死於何病?死於何時?他的死亡地永安宮又在哪裡?

那麼劉備又是死於何時?

陳壽在《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中寫道:

“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夏四月癸已,先主陷於永安宮,時年六十三。”

查章武三年夏季陰曆四月裡,就沒有一個“癸巳”日;但有“癸亥”(初五日),“癸酉”(十五日),“癸未”(二十五日)。這不能不說是史學家陳壽的個筆誤。

陳壽在寫《先主傳》時只留心上下文,便可以避免這個小小的干支代日方面的錯誤。這就是他寫的與他轉引的諸葛亮上後主劉禪的表中所寫的不一致。諸葛亮寫道:

“伏惟大行皇帝邁仁樹德,覆燾無疆,昊天不弔,寢疾彌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號眺,若喪考妣。”

這裡的”升遐“即指帝王的死時。這死時是夏季陰曆四月二十四日,以於支代日,應該寫成“壬午”。如果陳壽把“壬午”寫成“癸未”,那還可解釋劉備的死時是在十四日二十四時以後和二十五日一時之間的零時,但無法解釋陳壽所寫的“癸巳”屬於當年陰曆四月的哪一天。根據諸葛亮的準確的說法,用公元陽曆推算,那麼劉備是死於公元二二三年六月十日,距今已有將近一千八百年了。

劉備之謎:死於何病?死於何時?他的死亡地永安宮又在哪裡?

劉備又是死於何地?

“先主殂於永安宮”,這永安宮在白帝城還是在今天的奉節古城?從來就存在這麼兩種說法。

一、肯定劉備死於白帝城永安宮的理由有這些:

理由一:《三國演義》八十五回寫得明白:

“先主奔白帝城,趙雲引兵據守。……遂傳旨白帝城駐紮,將館驛改為永安官。”

理由二:《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寫道:

“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

理由三:白帝城在北宋真宗(趙恆)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以前,許多朝代都是被作為夔州的路治府治郡治和軍治的。劉備自夷陵道吃了大敗仗轉到四川來,他不駐紮軍事要地的白帝城,又遷徙到何地呢?從安全條件看,難道魚復縣城比得上白帝城嗎?

劉備之謎:死於何病?死於何時?他的死亡地永安宮又在哪裡?

二、反對上述看法並肯定永安宮在奉節縣城的理由是:

理由一: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八十五回不足可信;東吳的孫權對處於數千裡以外的劉備行蹤的傳聞未必可靠。陳壽在《三國志》中記載“先主自宣亭還秭歸收合離散兵,遂棄船舫,由步道還魚復,改魚復縣曰永安”。這是史學家的語言,是可信的。那麼,永安宮很可能就在永安縣城裡,也就在今日的奉節古城。

理由二:在原來奉節城關鎮的師範校內,過去樹立了一塊古老的明代石碑,碑文隸書五字:“永安宮故址”。可惜它在那段浩劫中,也是在劫難逃,碎屍三段,以後不知所終。現在的奉節師範進修學校內又出現不同時代的卻同指“永安宮故址”的殘碑兩塊:一為顏體字書寫的,落款字樣為“縣長楊乃斌重劃”;另一為行書字型,落款字樣為“知夔州府事長白成昌並識”。碑文中還留存了這樣一句話:“邑人李緝安孝廉屬補書之”。看來那顏體字碑是民國初年的遺物。而行書字碑可能是清代的遺物。它們一而再、再而三指出此地為“永安宮故址”,總是有根據的。

劉備之謎:死於何病?死於何時?他的死亡地永安宮又在哪裡?

理由三:橫槍躍馬的公孫述在白帝山頂建築白帝城,那完全是由於軍事上的需要:它既是群山隘路的障礙,又是控制三峽西口夔門的制高點。嚴格地說,這類古城只能說是為了軍事需要囤糧、駐軍、儲備武器的城堡或者稱為城障。當城內駐兵時,依靠軍隊生活的商販和小手工業者也就隨之而來;不駐軍時,他們也就到其他地方去。劉備為了控制水路旱路交通,他不可能不屯兵於白帝城。至於他本人為了養病治療等方便,也不得不移居永安縣市場比較活躍的城關鎮。更何況劉備治病期間,已是同意吳國請和之後了,吳蜀戰爭基礎上告個段落,只求安心在這個小城養病罷了。

縱觀水安宮地址的爭論,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都不是那麼可信的。兩種說法的致命傷就是缺乏直接與永安宮有關的信史信物。曾幾何時,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實地調查過永安宮的處所:

千年陵谷變,故宮安得存?徘徊問耆老,惟有永安門。

蘇軾當時沒有親眼見到永安宮,但已親眼見到了永安門。門與宮總該相去不遠。可惜他沒有寫個散文的調查記,致使後人讀了他的詩,由於語焉不詳,永安門到底在白帝城,還是在奉節古城,沒法搞清楚。

劉備之謎:死於何病?死於何時?他的死亡地永安宮又在哪裡?

結語

劉備病逝的處所永安宮究竟在哪裡,這件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什麼會出現這樣多的永安宮。這反映了當時的百姓對劉備這個人物有好感。在百姓的心目中,劉備已經不是一個凡人,而是一個仁義的象徵,一個愛護百姓、尊重讀書人(三顧茅廬)、知人善用的典型;水安宮也不是什麼聖地,而是一座建築在百姓心中的紀念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