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愙齋書法」偏旁部首與行書

  • 由 愙齋書法 發表于 垂釣
  • 2021-10-16
簡介《集王聖教序》中的“跡、躅”字3.“王”字旁王字旁楷書為4畫,行書中多減為一筆或兩筆寫完

痕跡的幾怎麼寫的

萬丈高樓從打地基開始,機器裝置少不了每一個部件,寫字同樣從一點一畫開始。每一個複合結構的漢字必不了少的偏旁部首,寫好字首先把部首寫好。

在書法的各書體中,行書的部首相對簡化而書寫也相對自由,因此寫行書的一點特點就是要寫出各部首簡省與特點。

漢字的部首,是指的標誌性部件。寫好行書必須先把部首寫好,重要的是把行書各部首簡省與特點寫出來。行書的偏旁部首寫法突出了對另一邊的呼應,因此在書寫行書時,點畫間連寫縈帶、改變筆順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

寫行書就要體現行書的特點,每一個部首都是一個生命狀態,寫起來靈活自由,特別能體現行書意味的部首很多,我們今天以王羲之《集王聖教序》為例,舉例部分行書部首,來共同探討行書的寫法。

說行書寫起來靈活自由,首先體現在其部首上,有的部首既可以多筆畫書寫,也可以簡省書寫,甚至可以偏草書化,在書法書體中就有“行草書”的說法。

如行書中的“言”字旁。言字旁楷書是7畫,作為行書則可不同程度簡省,最少可只有兩筆。這樣才體現行書形態各異的特色。

1.“言”字旁

《集王聖教序》中“言”字旁的字,如“諦”字,“言”字旁由7畫變為5畫或4畫。這樣增強了連貫性,最後一筆向右上出鋒,與右邊產生呼應關係。四筆寫完“言”字,就更加簡捷了,尤其最後一筆出鋒比較長,因此更具呼應性。若三筆寫完,不僅具有連貫性,而且產生了跳蕩感,感染力更強了。其實還可以簡省到兩筆寫完,更簡捷,最大限度地體現行書特色。

「愙齋書法」偏旁部首與行書

《集王聖教序》中的“諦”字

2.“足”字旁

足字旁楷書也是7畫,行書中可以減為3畫或4畫,而且改變了筆順,如“跡、躅”等字。四筆寫完,呼應的筆畫由足字旁的底部提到了中部,讓呼應、連線右邊部分筆畫變短,故呼應性加強。尤其注意,筆順的改變證明楷書的快寫並不等於行書。3筆寫完,就更簡捷流暢,在呼應上更沒有痕跡。

「愙齋書法」偏旁部首與行書

《集王聖教序》中的“跡、躅”字

3.“王”字旁

王字旁楷書為4畫,行書中多減為一筆或兩筆寫完。起筆圓筆較多,改變了筆順,且呼應性增強。如“珠、現”等字。

“珠”字的王字旁兩筆寫完,第一畫起筆為圓筆,故右邊部分多用方筆,凸顯了方圓配合,健麗而流暢。

“現”字的王字旁一筆寫完,流暢性、呼應性進步增強,用筆的方圓變化更豐富。

「愙齋書法」偏旁部首與行書

《集王聖教序》中的“珠、現”字

4.絞絲旁

絞絲旁楷書為6畫,在行書中只用兩筆或一筆完成。起筆有方有圓,其形態變化多端體現線上條之間的距離的組合。如“紀、緣、維、經”等字。

「愙齋書法」偏旁部首與行書

《集王聖教序》中的“紀、緣、維”字

“紀”字,絞絲旁兩筆寫完,前三筆連寫,方筆較多,最後一筆波動向上,增加靈動效果,配合了右邊的方挺形態。“緣”字,絞絲旁一筆寫完,且上下鬆動,為誇張處理,感染力增強。

“維”字,絞絲旁一筆寫完,中間緊,上下松,瘦而高,為右邊筆畫多的部分讓出空間。

「愙齋書法」偏旁部首與行書

《集王聖教序》中的“經”字,絞絲旁比較典型。

三個“經”字,第一個絞絲旁一筆寫完,同樣是中間緊,上下松但造型更獨特,呼應性更強,味道更足。第二個,絞絲旁一筆寫完,簡化省略,減少一彎,且最後一筆出鋒較長,呼應性更強。因所佔空間更大,故更顯開張。第三個經,絞絲旁一筆寫完,但上緊下松,恰好右邊部分上松下緊,是一個更獨特的處理,令人讚歎!

以上探討、分析可以得出結論,行書部首的細微變化,恰恰是行書變化出奇、出味道的重要方面。因此學習行書必須關注偏旁部首的特殊性、多樣性,寫出味道。

「愙齋書法」偏旁部首與行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