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中國政治童謠簡史:那些詭異的古代政治童謠,都應驗了麼?

  • 由 生猛歷史 發表于 垂釣
  • 2021-10-12
簡介最後,按照傳統“二十四史”五行志之固有體例,再考慮計入《清史稿•災異志四》和《新元史》,我們來對政治類童謠進行一番初步的資料總結,得出《歷代童謠記錄表》,看看裡面蘊藏著什麼——注:涉及跨朝代者併入童謠發生所屬

什麼尾續四字成語

作者丨蕭冰

幾分童真,幾分驚悚,令人回味無窮的

《小白船》

兒歌,縈繞在《隱秘的角落》。據說,《小白船》脫胎於韓國日治時期的童謠《半月(반달)》,因為童謠抒發了國破家亡之痛,所以曲調格外悲傷悽婉。

中國政治童謠簡史:那些詭異的古代政治童謠,都應驗了麼?

童謠的旋律多半較為簡單,歌詞亦琅琅上口,容易記憶。按主題分,可主要分為政治、道德、知識和嬉戲四類。而在中華文明中,

政治類童謠往往帶有奇特、魔幻、詭異、驚悚的色彩。

本來黃口小兒天真無邪的歌曲,怎麼就有異彩了呢?

一、先秦:亡國的童謠

在西周宣王時,民間留傳著一個童謠:

「月將升,日將浸,檿弧箕服,實亡周國。」

宣王聽了認為不祥,這時他聽說民間有一對老夫婦正在賣桑弓弧、箕箭服,便派兵去捕殺,夫婦倆情急之下帶著自己的養女褒姒逃到褒國。

這對夫婦去世後,

褒姒

被褒國人撫養,長大後,姿色美豔,絕世無雙。褒國人將她精心打扮,於幽王三年(前779年)送入王宮。幽王寵愛褒姒,後來褒姒生下一子,取名伯服。

中國政治童謠簡史:那些詭異的古代政治童謠,都應驗了麼?

褒姒不喜歡笑,幽王為博得美人一笑,便弄出了

“烽火戲諸侯”

的把戲——雖然這可能只是一個傳說。幾年之後,申侯串連繒國與犬戎進攻幽王。此時幽王再舉烽火,已經沒有諸侯願意來救了。孤家寡人的周幽王在驪山下被殺,褒姒被犬戎擄後自縊,犬戎「盡取周賂而去」,

西周滅亡。

這真是應了童謠之讖!

二、兩漢:讖緯之學助長了童謠

漢朝國力強盛,但童謠卻在不斷地暗示著什麼……

漢元帝時有童謠:

「井水溢,滅灶煙,灌玉堂,流金門。」

漢成帝建始二年三月,北宮中井泉溢位往南流,很像春秋時的鴝鵒之謠。井水代表陰;灶煙是陽;玉堂、金門,至尊之居:象陰盛而滅陽,大家都懷疑

宮室有禍。

外戚王莽生於元帝初元四年,後來權勢熏天,篡奪了大漢江山。

童謠應驗!

中國政治童謠簡史:那些詭異的古代政治童謠,都應驗了麼?

成帝時又有童謠:

「燕燕尾涎涎,張公子,時相見。木門倉琅根,燕飛來,啄皇孫,皇孫死,燕啄矢。」

成帝微行出遊,常與富平侯張放都稱一家人。一日,皇帝在張家看見一個叫做

趙飛燕

的舞女,遂一見鍾情,納入後宮。趙飛燕和燕子都是美好之意,童謠真是一語雙關。

「木門倉琅根」,寓意著將要尊貴,後來趙飛燕果然被立後。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她的妹妹也入宮邀寵,為昭儀。這趙昭儀可不簡單,她

在宮廷鬥爭中利用種種手段殘害了多位皇子,也就是「燕啄皇孫」

。等到皇孫們死掉、成帝暴崩,趙昭儀也畏罪自殺。而六年後,趙飛燕也被王莽廢為庶人,勒令去看護成帝的陵園,飛燕當日自裁而死!

童謠再一次應驗!

更始帝劉玄時,南陽有童謠:

「諧不諧,在赤眉。得不得,在河北。」

這時,劉玄在長安,而老家在南陽的大司馬劉秀正在平定河北。赤眉起義後,劉玄在長安被殺。劉秀則在河北建立起自己的根據地,並最終建立了東漢帝國,為世祖光武皇帝。

詭異!

讀過《三國志演義》的人都知道漢獻帝即位之初,京都即有童謠:

「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千里草為董,十日卜為卓。漢字拆字一般都是從上起,左右離合,從沒有從下往上讀的。可這二字……天意好像說:董卓自下犯上,以臣陵君。青青,暴盛之貌;不得生,迅速滅亡。

果然,董卓佔據長安後沒多久就被殺。

這則童謠真是神了!

中國政治童謠簡史:那些詭異的古代政治童謠,都應驗了麼?

建安初年,荊州有童謠:

「八九年間始欲衰,至十三年無孑遺。」

荊州相對安定了一百多年,等劉表為州牧,人民又安居樂業大概八九年。但是,荊州也在建安初期逐漸受到戰火波及而開始衰落,劉表妻死,所領諸將也一併零落不得用。「十三年無孑遺」,是說十三年劉表自己也去世,導致荊州政局紊亂,民不聊生。

這則童謠實在是魔幻!

三、魏晉六朝:變亂多,童謠盛

進入三國,各地也有些童謠,大多都是暗示魏蜀吳都不能統一,最後政權要歸於司馬家族。茲試舉一例:

吳末帝孫皓天紀年間,有童謠:

「阿童復阿童,銜刀遊渡江。不畏岸上獸,但畏水中龍。」

晉武帝

司馬炎

決意派龍驤將軍

王濬

伐吳,王濬字士治,小字阿童,此時已七十五歲。雖然年逾古稀,但他英姿勃發,發兵至成都,一路上破鐵鎖,除鐵錐,連克西陵、夏口、武昌,三月十五日,以戎卒八萬,方舟百里,直抵建鄴。孫皓出降。至此,晉朝完成了統一大業。“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立下了奇功的王阿童被後世歌詠贊嘆不已。

可是太平日子沒多久,武帝駕崩,太子司馬衷即位,是為

晉惠帝——中國史上著名的白痴皇帝

元康年間又有童謠:

「南風起,吹白沙,遙望魯國何嵯峨,千歲髑髏生齒牙。」

「城東馬子莫嚨哅,此至來年纏女合。」

南風,正是皇后賈峕的字。白是晉朝的國色。沙門是惠帝太子司馬遹的小字。

魯國,賈后外甥賈謐(原名韓謐)之封國。

這賈后賈南風不但奇醜無比,「種妒而少子,醜而短黑」,而且心狠手辣。丈夫白痴,賈后就牝雞司晨干政,又拉進來外甥韓謐禍亂朝綱,把好端端的太平盛世弄得烏煙瘴氣,激發了

八王之亂

。賈后生五女而無子,就痛恨其仁孝的太子司馬遹,最終太子沙門被廢黜,數月後又被打死……

中國政治童謠簡史:那些詭異的古代政治童謠,都應驗了麼?

趙王司馬倫矯詔,以謀害太子的罪名攻擊賈后,得到很多人的支援。他入宮即殺掉賈謐,派齊王司馬冏收捕賈皇后並押到金墉城,又廢她為庶人,收捕賈的黨羽趙粲、賈午、程據等。同時,司馬倫將一些有聲望的大臣如司空張華、尚書僕射裴頠等收捕並處死,方便專權。趙王自領相國位而獨攬大權,不久即以金屑酒毒殺賈南風,南風年四十五

司馬倫又矯詔惠帝禪位,自稱皇帝,專惠帝為太上皇,改元建始。由於濫封爵位過甚,時人為之諺曰:“貂不足,狗尾續。”是為成語狗尾續貂的由來。

建始元年(301)三月,齊王司馬冏起兵反司馬倫,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常山王司馬乂等紛紛支援。司馬倫兵敗,最初被困於金墉城,又被賜死……

事實表明,賈后掀起的八王之亂不但把自己廢死,且把晉朝的國家元氣損傷殆盡。

五胡亂華,衣冠南渡。

哀帝隆和初年,有童謠:

「昇平不滿鬥,隆和那得久!桓公入石頭,陛下徒跣走。」

朝廷聽聞而厭惡,改年號興寧。孰料,又有人接著唱歌:

「雖復改興寧,亦復無聊生。」

昇平五年(361年)而穆帝崩,「不滿鬥」,昇平果然不至十年。

晉室偏安的同時,北方混戰。

前秦的苻堅初封東海王,發動政變推翻堂兄苻生而即位,重用漢人王猛,亦推行一系列政策與民休息,加強生產,終令國家強盛,接著以軍事力量消滅多個獨立政權,成功統一北方,並攻佔了東晉領有的蜀地,南北對峙。

然而,

豪氣沖天的苻堅也沒逃脫童謠之讖!

「阿堅連牽三十年,後若欲敗時,當在江湖邊。」

苻堅發動戰爭意圖滅晉,史稱

淝水之戰

,但最終敗給東晉謝安、謝玄領導的北府兵。堅在位凡三十年,戎馬一生卻敗於淝水!國家亦陷入混亂,各族紛紛叛變獨立。

中國政治童謠簡史:那些詭異的古代政治童謠,都應驗了麼?

又有謠歌雲:

「魚羊田升當滅秦。」「河水清復清,苻堅死新城。」

「魚羊,鮮也;田升,卑也,堅自號秦,言滅之者鮮卑也。」

此前,其群臣曾進諫苻堅,令盡誅鮮卑,皇帝不從。等到淮南大敗而回,苻堅初為鮮卑人慕容衝所攻,又為姚萇所殺於新城,真是身死國滅啊!

童謠,不服不行!

四、隋唐:依然發威

隋末有童謠雲:

「桃李子,洪水繞楊山。」

隋煬帝疑李氏有受命之符而威脅隋朝的江山,故誅殺李金才。孰料,後來,

李密據洛口倉以應了童謠之讖。

到了大唐盛世,一日,唐高宗欲封嵩山,當時便有童謠:

「不畏登不得,但恐不得登。三度徵兵馬,旁道打騰騰。」

唐高宗剛剛到嵩山山下就得了重病,不得不緊急回宮,回宮之後很快去世,年五十六。

景龍年間,唐中宗對女兒

安樂公主

極為恩寵,甚至為她在洛州道光坊造安樂寺,用錢數百萬。民間這時飄出了童謠:

「可憐安樂寺,了了樹頭懸。」

710年7月3日,唐中宗暴崩,年五十五,傳聞是韋后和安樂公主進獻毒餅害死了皇帝。韋后矯詔,擁立年僅十六歲的溫王李重茂為帝,是為唐少帝,韋后則臨朝稱制,獨攬大權。

中國政治童謠簡史:那些詭異的古代政治童謠,都應驗了麼?

▲影視劇中安樂公主形象

韋后的好日子沒過多久,唐睿宗的第三子臨淄王李隆基、唐中宗妹妹太平公主等交結禁軍將領,發兵入宮,將韋后與安樂公主殺死,徹底剿滅韋氏集團,是為唐隆之變。李隆基等誅殺安樂公主後,斬其首懸於竿上,改為悖逆庶人。

這安樂寺沒能保佑安樂公主安樂,哪怕是安樂死都沒保證……

唐憲宗元和年間,有兒歌:「打麥打麥三三三」,乃轉身曰:「舞了也。」

堅決主張討伐藩鎮的一代名相、詩人

武元衡

竟然為高麗人淄青節度使李師道派遣的刺客殺害於早朝路上的靖安坊東門,年五十八,事發在元和十年(815)六月三日清晨。

隨即,其副手御史中丞裴度也被襲擊,所幸墮入水溝而被救起……

白居易率先上疏請急捕兇手,但卻被腐朽的官僚勢力攻擊為越職言事,並將他貶謫出京。

武元衡似乎察覺到童謠的內涵,他在被刺前夜忽有《夏夜作》一詩:

「夜久喧暫息,池臺惟月明。無因駐清景,日出事還生。」

「舞了也」,分明就是武相完了之意啊!

五、宋朝:亡國之謠

宋真宗時有童謠:

「欲得天下寧,須拔眼中釘;欲得天下好,無如召寇老。」

但這算不上什麼讖語,不過是表達了人們對於奸臣丁謂的厭惡和能人寇準的支援而已。

蒙古鐵騎南指,宋室危若累卵。

但在這人心浮動的時候,中國首都臨安又出現了「江南若破,百雁來過」的歌謠,對江南士氣打擊極大。兵臨城下之際,謝太皇太后虔誠地禱祝錢江大潮,但天不佑宋,大潮三日不至……

中國政治童謠簡史:那些詭異的古代政治童謠,都應驗了麼?

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等拼死也未能挽救民族危亡。三年後,崖山海戰,末帝蹈海殉國!

美麗的江南,真真是草原的「百雁來過」,而人們忽然想起,那「百雁」恰恰又是蒙古統帥伯顏的諧音……

六、蒙元:成也童謠敗也謠

元順帝即位前後,黃河南北流傳一首詭異的民謠:

「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1351年,朝廷強徵十多萬民夫興建水利工程,

防堵黃河決口,引起極大的民怨

。民工挖河時,發現有一獨眼石人。後來證實,這是韓山童、劉福通事先埋於河灘的。

五月,韓、劉在永年白鹿莊聚眾三千人,殺白馬、黑牛立盟起義,以紅巾為號,“稱紅巾軍”,擁韓山童為明王。

隨即,各地民變風起雲湧……

不久,彰德竟然有一場奇怪的毛雨(不是毛毛雨),好像天空中降下了無數綠線一般,百姓叫它「菩薩線」。

有民謠:

「天雨線,民起怨,中原地,事必變。」

蒙元就在民謠中走向了崩潰!

七、大明:國變童謠

大明建文初年(1399),有道士在首都的路上唱歌道:「莫逐燕,逐燕日高飛,高飛上帝畿。」道士唱著唱著就消失不見,路上的孩子們卻學會了這首童謠。

三年後發生靖難之變

,燕王朱棣悍然率軍南下,攻佔京師,搶了侄子惠帝朱允炆的皇位。高飛,分明就是從藩王變為皇帝的意思啊!

正統二年(1437),京師大旱,街巷小兒為土龍禱雨,祭拜而歌:

「雨帝雨帝,城隍土地。雨若再來,還我土地。」

正統十四年(1449),明英宗在土木堡之變被瓦剌太師也先所俘,郕王被于謙等大臣擁立,是為代宗,年號景泰,尊英宗為太上皇。

中國政治童謠簡史:那些詭異的古代政治童謠,都應驗了麼?

▲影視劇中明代宗

明代宗即位,任命于謙為兵部尚書,成功領導了北京保衛戰,粉碎了瓦剌的進攻。後來鴻臚寺卿楊善出使瓦剌,靠著三寸巧舌說服了也先,使得英宗得以回京。

明代宗並沒有迎回兄長的意思,又怕他復辟

,故將其軟禁於南內,並派錦衣衛嚴密嚴控。

景泰八年正月,代宗重病,十六日曹吉祥、石亨、徐有貞等人謀復立英宗。十七日清晨,曹吉祥等人發動奪門之變,率領武士攻入紫禁城奉天殿,英宗得以復辟。

明代宗被軟禁在西苑,一個多月後去世,死因不明。

「雨帝」就是與弟,帝、弟同音。「城隍」者,意指郕王。「再來」、「還我土地」,是說最終英宗奪門之變,得以復辟。代宗不情願地「還」了皇位。

天啟二年開始,各地流寇逐漸氾濫,民間又有童謠:

「鄴臺復鄴臺,曹操再出來。」

其中羅汝才以狡猾多詐著稱,自號「曹操」,禍亂陝西、河南間。

不過,殘暴荒淫的他,並不能像曹操一樣有雄才大略,最終被闖王李自成設計殺死。

八、滿清:末世更亂

據《清史稿》載,康熙五十七年(1718)八月初一,湖北鍾祥火災,此前就有童謠雲:

「八月初一火龍過!」

光緒五年,甘肅文縣曾流傳過一童謠:

「兩個土地會說話,兩個石人會撻架。」

咦,這是說什麼呢?

不久,文縣一帶即發生了一場山崩地裂的大地震,土地大張口,好像土地說話了。山崩土石裂,和「兩個石人會撻架」相應。「土地說話,石人撻架」

預言了大地震情狀慘烈。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溥儀被抱上了皇位,次年改元宣統,又有童謠:

「不用掐,不用算,宣統不過兩年半。今年豬吃羊,明年種地不納糧。」

這則童謠預言清亡在即,果然,

沒幾年就發生了辛亥革命,溥儀被迫退位

,終結大清江山。按傳統夏曆,年祚不到三年。

中國政治童謠簡史:那些詭異的古代政治童謠,都應驗了麼?

宣統三年是辛亥歲,「豬」年,慈禧太后和德宗都屬「羊」,「豬吃羊」指清朝將亡於辛亥年。「明年種地不納糧」顯然是指清亡,明年國家走向民國,不用再向大清納糧。

最後,按照傳統“二十四史”五行志之固有體例,再考慮計入《清史稿•災異志四》和《新元史》,我們來對政治類童謠進行一番初步的資料總結,得出《歷代童謠記錄表》,看看裡面蘊藏著什麼——

中國政治童謠簡史:那些詭異的古代政治童謠,都應驗了麼?

注:涉及跨朝代者併入童謠發生所屬;東晉有27次童謠記錄,為不割裂《晉書》,不歸入南北朝,而和西晉(12次)合併;唐朝為新、舊《唐書》合併,重疊、近似者不重複計;《新元史》所記童謠較《元史》稍多,為10次,取新;

透過上表可知,越是在

混戰期間,童謠出現便越多,越能反映社會現實

,具備一語成讖的可能;從《晉書》開始,童謠出現了“詩妖”的別稱;宋朝建立之後,童謠的記錄明顯較少,可能與這一時期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有關,也可能和理學的興起有關——孩子們不再能隨便“胡說八道”而傳播歌謠了。

童謠,在形式上以對仗或押韻便於傳誦,在內容上則反映深刻道理或預示事件吉凶而影響深遠。短小精悍的謠諺往往由一處散發,引起爆炸式傳播,完全可以視為某些人物起事的輿論前鋒。

歷朝統治者也極為重視童謠,常常派員到民間“採風”,

以為

對自己執政的檢討和對潛在災難的規避。

當然,也有些人不信邪,把童謠叫做「詩妖」。

隨著科學的不斷精進,那些匪夷所思的童謠之讖,或許都會有解密的一天。

參考文獻:

班固,《漢書•五行志》;

范曄,《後漢書•五行志》;

房玄齡等,《晉書•五行志》;

劉昫,《舊唐書•五行志》;

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五行志》;

張廷玉等,《明史•五行志》;

劉師培,《清史稿•災異志四》;

柯劭忞等《新元史•五行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