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古代不同地區方言各異,古人是如何達成了無障礙交流的

  • 由 歷史大學堂 發表于 垂釣
  • 2021-10-04
簡介這種局面直到隋朝才又發生了改變,隋朝是一個大一統的王朝,也是最早的官方推廣共同語的朝代,隋朝的語言學家陸法言寫了《切韻》一書,結合了“金陵雅音”和“北朝雅音”,規範了國家的標準語音,形成了一套通行全國的新的標準語音系統

輶字的讀音是什麼

1955年在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中,北京官話以一票之差險勝了五十一票的西南官話,成為了現今通行的“普通話”。如今雖然距離1955年的決議已經有了六十多年的歲月,但對於南方的娃兒來說,熟練掌握並運用普通話,仍然還是一個不大不小的挑戰。

不過,一個鮮為人知的事實是——早在兩千五百年前,就已經有了很多中國人都面臨著同樣的挑戰。

眾所周知,春秋戰國之際,各個國家都有著各自的語言文字體系,楊雄在《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一文中指出,

西漢方言分為13類:一,秦晉;二,鄭韓周;三,梁西楚;四,齊魯;五,趙、魏之西北;六,魏衛宋;七,陳、鄭之東郊,楚之中部;八,東齊與徐;九,吳揚越;十,楚(荊楚);十一,南楚;十二,西秦;十三,燕代。

西漢的語言,和戰國語言的流變還是較少,能夠反應戰國時期的語言使用情況的,也就是說,當時大家基本都是各說各的,面對這種情況,

跨國交流就理所當然的成為了一等一的難事,當時的人們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古代不同地區方言各異,古人是如何達成了無障礙交流的

上圖_ 《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簡稱《方言》,作者揚雄(公元前53—公元19年)

一旦開啟《史記》等相關的歷史書籍,就會莫名其妙的發現在書中似乎並沒有此類問題,彷彿有一種戰國“普通話”,使得大家能夠無障礙的進行溝通。

譬如說著名的澠池之會,秦王說“

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

,隨後藺相如反擊

“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

。在藺相如回擊的時候,用了一個詞

“前曰”

。也就是說,藺相如向前走了一步,隨後就直接對秦王開口說話,這之中並沒有翻譯。

那麼,為什麼操著趙國方言的藺相如和操著秦國方言的秦王可以面對面交流呢?秦王說趙語?又或許是藺相如說秦語?稍微思考一下就能知道這都是不可能的,為了保全自己國家的尊嚴,這兩位是斷然不可能在正式場合放棄本國語言轉而使用外語會客的。

古代不同地區方言各異,古人是如何達成了無障礙交流的

上圖_ 戰國七雄

那麼,或許是因為秦趙之間相距較近,語言發音相似。不過,在諸侯會盟的時候,來參加會議的並不僅僅是幾個大諸侯國的使者,還有戎人、狄人等偏遠民族。同樣的,在記載中這兩族的使者也和中原地區的使者達成了無障礙交流,甚至還能念一念《詩經》。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其實答案藏在《論語》裡,

“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述而篇》”

這話的意思就是孔子在講《詩經》《尚書》還有舉行禮事的時候,都使用

“雅言”

商周兩朝,都定都於河洛地區,因此,當時就以河洛地區的口音作為普通話,也就是“雅言”

。孔子周遊列國,並有三千弟子,如何與各國國君推銷學說,又如何與三千弟子交流。這毫無疑問是個難題,因此孔子只能採用“雅言”這種遍行諸國的普通話來教學。

以洛音為雅言,這種習慣被秦漢兩代所繼承,在當時也稱為

“正音”“通語”。

古代不同地區方言各異,古人是如何達成了無障礙交流的

上圖_ 孔子聖蹟圖

直到魏晉時期,這種平穩的局面才被打斷。

西晉時期五胡亂華,士子紛紛衣冠南渡,出現了南北對立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南渡計程車人就將北方的“雅言”帶入了南方。譬如說謝安,當時的人們覺得謝安讀詩非常好聽,於是舉城模仿,世稱“洛生詠”,謝安所用的就是北方的“雅言”。

這種語音隨著宋齊梁陳的數代更迭漸漸在南方形成了一套統一的語言體系,這就是“金陵雅音”。

金陵雅音以漢雅音為基礎,沾染了一定的金陵色彩,與原本的雅音大致相同,但也有所不同。

古代不同地區方言各異,古人是如何達成了無障礙交流的

上圖_ 拓跋宏(467年-499年),漢名元宏,即北魏孝文帝

而在北方,原本的雅言系統,也沒有遭到大規模的破壞。

這都得益於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孝文帝推行漢服漢音,他認為不如此做,幾代之後胡人就會復歸胡人。因此,學不會漢語的鮮卑官員一律降職處理,甚至把拒絕使用漢音的皇后廢除。在他的努力下,

北方形成了“北朝雅音”。

於是,在南北朝就形成了這樣奇妙的局面,雖然南北方在政治上截然不同的對立著,可雙方卻都操著相似的口音,能夠無障礙的進行溝通。翻閱這一時代的史書,可以發現當時的使者都可以正常的交談,甚至面對面的爭吵誰才是“正統”。

這種局面直到隋朝才又發生了改變,隋朝是一個大一統的王朝,也是最早的官方推廣共同語的朝代,

隋朝的語言學家陸法言寫了《切韻》一書,結合了“金陵雅音”和“北朝雅音”,規範了國家的標準語音,形成了一套通行全國的新的標準語音系統。

古代不同地區方言各異,古人是如何達成了無障礙交流的

上圖_ 隋代陸法言著《切韻》。書成於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共5卷,收1。15萬字。分193韻

唐朝也繼承了這一套系統,並無太大的改變。

可惜,“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亂之後,唐朝由盛轉衰,

隨後進入到五代十國時期後,隋朝的雅音系統就遭到了重創。

五代十國直到兩宋時期,各個少數民族譬如契丹、女真,你方唱罷我登場,而這一次,沒有孝文帝來救場了。於是隋朝的雅音系統就遭受了極大的衝擊,漸漸沾染了各個少數民族的語言特色,在南宋時期,

由於南北對峙,就同時形成了兩套語音系統,“北方官話”和“南方官話”,“北方官話”以華北地區為基準,而“南方官話”則以南京為基準

,這兩套官話相去甚遠,和南北朝時期的對峙完全不同。

有趣的是,在這個時候,

當時還屬於邊緣地區的幽州(今北京)漸漸形成了一套語音系統,稱為“幽州語”,誰都不會想到,這套幽州語會隨著時間的流傳,變成我們今天遍行南北的普通話。

古代不同地區方言各異,古人是如何達成了無障礙交流的

上圖_ 西南官話,因主要通行於長江上游地區,亦稱上江官話,屬於現代漢語南方方言

剛剛說到,在南宋時期,形成了“北方官話”和“南方官話”兩套體系。這一局面隨著蒙古的強勢崛起而被隨之打破,由於當時的南北兩方的人口都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這種打擊也強烈的打擊到了當時的兩套雅音體系。

隨著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大都話即通行全國,這大都話,就是原本的幽州語。

元朝為了推廣大都話下了很多的功夫,譬如建立教授大都話的書院,要求官員必須掌握等等。

此時的雅音,已經和最初的秦漢雅音完全不同了,比如說大都話是沒有全濁聲和入聲的,這就導致我們現在的某些詩讀起來不押韻了。其實人家本來是押著韻的,只是現在讀法已經不同了。

譬如說“遠上寒山石徑斜”一句,斜在中國古時的讀音為xia(二聲),而現在的則讀念xie(二聲)。

古代不同地區方言各異,古人是如何達成了無障礙交流的

古代不同地區方言各異,古人是如何達成了無障礙交流的

上圖_ 《洪武正韻》是明太祖洪武八年(西元1375年)樂韶鳳、宋濂等11人奉詔編成的一部官方韻書,共16卷

直到數百年後,朱元璋橫空出世再次開始了漢族的統治。等到朱棣從南京遷都到北京之後,也為原本的“大都話”帶來了改變。

我剛剛說大都話是沒有入聲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入聲在中國消失了,相當一部分的古雅音還保留在南方的官話體系中,從南京而來的朱棣和他的大臣們正是南方官話的使用者。

於是,明朝時期在北京又形成了新的北京話,這種北京話是有入聲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今天的普通話是有入聲的原因。

總之,此時的北京話已經是正正經經的多民族融合的成果了。

不過此時的北京話,依然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普通話。隨著滿人入關,它還要經歷最後一次版本大改。在這一次改動中,

原本的燕京方言和滿族人相碰撞,形成了“滿式漢語”。今天的“您”“嬤嬤”“巴不得”“跟前”,其實都是從滿語中來的。所以老舍才說“滿族應該分享京腔創造者的一份榮譽。”

古代不同地區方言各異,古人是如何達成了無障礙交流的

上圖_ “全國共同遵用之標準音,名曰國音。” 民國的國音

而正經的語言統一,要從1902年說起,這一年清朝官員入日考察,驚訝的發現日本已經推廣了以東京話為基準的全國通用語音。於是此人迴歸後提議,希望效仿日本,推行一種全國通用的語言。

隨後,1909年,以北京話為基準的官話改名為“國語”,開始了全國的推廣。

遺憾的是,僅僅三年後,清朝即宣告覆滅,於是這個任務又交到了民國政府手上。

1913年,民國政府召開“讀音統一會”。這場大會決議在全國範圍內推行一種語音,以北京話為基礎,加入古漢語的入聲等特色,來解決當時的北京話在讀一些詩句時沒法押韻的問題。

很遺憾,他們決議要推行的這種語音,是現實中無人會講的語音,因此不了了之。

直到1924年,再次召開“國語統一籌備會”,在這一次會議中,決議放棄上次虛構的“老國語”,轉而使用北京語為國語。

古代不同地區方言各異,古人是如何達成了無障礙交流的

上圖_ 建國初期的小學課本

建國後,1955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中再次確認這一點,將“國語”更名為“普通話”。

民國及初建國的時候,語文課叫“國文課”,這種變化,也是隨著“國語”改為“普通話”後更改的。

1956年2月6日,正式對普通話的定義:

“以北京語音為基礎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普通話。”

隨後開始了全國範圍內艱難的普通話推廣。

在最後,我想指出的是,現在的語言沒有正統之說,也沒有優劣之別,要說他們有什麼區別,只有儲存古漢語多少的差別而已,你喜歡京腔的字正腔圓,他喜歡吳儂軟語的溫婉千回。希望大家不要侷限在狹隘的地域問題上來看待方言和普通話的關係。我們如今的普通話,是海納百川的成果。

這世界會看見我們的錦繡河山浩氣長存,會聽到我們五千年來的敦敦書聲,大風泱泱,大潮滂滂,文明之火千古未絕者,唯我一國而已。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同光。

文:未定君

參考資料:

【1】《新中國初期語言文字工作重要大事》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從官話到國語到普通話——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形成及發展》 王理嘉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