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將軍百戰死 曾叫價三十萬的青銅戈

  • 由 遼風物語 發表于 垂釣
  • 2021-10-03
簡介我們透過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看戈上的字,來說一下怎麼辨別“燕王職戈”一類燕國青銅戈的真假吧

戈名字裡面怎麼讀音

他在歷史長河中沒有留下自己的名字。

姑且稱之為“燕王御司馬”。

燕,戰國七雄的燕國。王,臥薪嚐膽二十八年的燕昭王。御司馬,戰車將領也是軍紀官。

將軍百戰死 曾叫價三十萬的青銅戈

他手中緊握的青銅戈就是他的身份證明,戈上刻著銘文,一共七個字,“郾王職乍御司馬”。

這一年是公元前300年前後,他和他的戰車已經碾壓在了遼西的土地上,這是燕國的一次復興之戰,燕軍在秦開率領下討伐驕橫一時的東胡。一戰過後,始有其後的遼東郡,並築長城,東北也正式納入中原視角。

來頭很大的燕國其實很弱,作為周武王伐紂後分封的大國,幾百年前被北面來劫掠的山戎差點滅掉,幾十年前更是被東南的齊國佔了全境。

身為一名軍事貴族,“燕王御司馬”很是慶幸,他活在了擁有一位英明的王的時代。

握著手中橫揮如同鐮刀般收割人頭的青銅戈,“燕王御司馬”不時地輕喝著身後的戰車軍陣要保持隊形齊整。他是御司馬,糾察戰陣秩序就是他在戰場上最重要的職責。

面對彪悍驍勇的東胡人,“燕王御司馬”並無怯戰之心,他深知東胡人的致命弱點就是散漫。他很自信,他的王用了十數年才打造出這一支擁有鐵一般紀律的軍隊。看上去潮湧般的東胡人,在軍紀嚴明的戰車軍陣前,不過是撲上礁石的浪花。

風蕭蕭兮,將軍百戰死。

將軍百戰死 曾叫價三十萬的青銅戈

二千三百年後,在遼寧省北票縣東官營子,燕王職戈出土。在《遼寧省博物館藏大事記》中記載:1967年北票縣東官營子出土的戰國“燕王職戈”入藏館內。

曾“獨愴然而涕下”的陳子昂有詩道:

“南登碣石館,遙望黃金臺。

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

霸圖今已矣,驅馬復歸來。”

筆調豪邁中卻是暗歎一聲懷才不遇。

詩名《燕昭王》,以古喻今。

燕昭王,千金市骨,求賢若渴。

“燕王職戈”曾鋒利無雙,只因君臣同心、人盡其才。

將軍百戰死 曾叫價三十萬的青銅戈

突然提到戈的話,估計很多人會一愣,因為被《三國演義》薰陶多年的人們關於冷兵器的第一反應大概就是,呂布的方天畫戟、關羽的青龍偃月刀和張飛的丈八蛇矛。但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戈這種兵器隨著時代的發展在三國時代已經消失了。

不過若是從語言文字著手的話,我們又會發現“戈”一直根植於中華文化的血脈之中。只從成語入手看,“大動干戈”、“倒戈一擊”、“同室操戈”、“金戈鐵馬”等等都算是常用詞語了。尤其是現在國際局勢這麼不穩定,這些帶有“戈”的詞更是增加了使用頻率。

而“戈”本身更是中國特有的冷兵器,最早則出現在3500年前的殷商時期,從那以後作為主要兵器一直使用了1500年。也就有了“持干戈以衛社稷”,而干戈則成了古代兵器的總稱,也漸漸代指為戰爭。“幹”就是樹杈子,管防禦的;戈就是棒子上綁個刀狀物負責進攻殺人的。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古時候很多貴族就選擇用兵器陪葬。而目前為止,墓中青銅戈出土最多的就是燕國貴族。這也說明了,燕國在某些時期還是有好武之風的。

將軍百戰死 曾叫價三十萬的青銅戈

在我們熟知的歷史裡,燕國在春秋戰國就是個打醬油的角色,似乎是給七雄湊數的,到了戰國後期更是屬於專門給趙國刷聲望的,趙國一被秦國揍,然後一定會去揍燕國一頓。

但是燕國確實是根正苗紅的周朝姬姓子弟,開國君王還是有名的姬奭也就是周武王的弟弟,與周公旦併為三公的召公奭。不過他願意在朝中幫忙,也是就把他兒子派到了封地。

這一家子被分封到苦寒的北地可是揹負重大歷史使命的,那就是盯緊那些商國遺老遺少,成為周朝的北部屏藩。商國底蘊極強,所以初始的燕國肯定也是尚武而有力的。也因此會在燕國的貴族墓地裡挖出那麼多青銅戈,僅在1973年,考古工作者就在燕下都出土了108件青銅戈。

不過在1973年出土的青銅戈上,燕國的老大還是侯,所以通稱為“燕君戈”。後來,眼看別人家都把周天子扔到腦後稱王了,雖然是遠房親戚,燕國君主也在別國的慫恿下稱王以便抱團取暖,史稱“五國相王”,從此,“燕君戈”就變成了“燕王戈”。

戈如果配有說明書的話,上面一定會寫著:戈,可以直刺,可以橫割,可以勾挑,可以掄圓了砸。把短的一米多點是步兵用的,最長的三米多,是戰車兵用的。

因為戈是一千多年間的主流兵器,所以雖然年代久遠了但是存世還是不少的。專看那些正規拍賣行的,就有很多青銅戈拍賣。標的價格在幾千到幾萬元之間。不過要是在某寶的話,幾百元的也有。至於我們前文提到的“燕王職戈”,在某網站上已經過期,標價是三十萬元人民幣。

花幾百元買的話,那是周瑜打黃蓋,可是真願意花幾十萬的話,這個真假可得辨別好了。我們透過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看戈上的字,來說一下怎麼辨別“燕王職戈”一類燕國青銅戈的真假吧。

將軍百戰死 曾叫價三十萬的青銅戈

“燕王職戈”就是一個名字叫職的燕王監造的戈。

首先呢,其實它是“郾王”,因為戰國時期燕國是寫成“郾國”的。而最開始的周朝時,燕國寫成匽國,匽是玄鳥的象形字。

古時候的事細品味一下挺有意思的,玄鳥算是商國的圖騰,而當時周滅商後設燕國正是為了震懾商國殘餘,國名都用的人家圖騰名,這大概算是釜底抽薪了吧。還有一種說法是,匽的意思是皇帝隱居的地方。

至於從匽到郾,是因為春秋戰國時習慣在國名或是城市名旁邊加個“阝”,於是匽國就寫成了郾國。所以說,如果誰現在賣的青銅戈上,銘文寫的是“燕”這大現代漢語,那肯定是假的。

然後呢,燕王戈的特點就是銘文都有一個基本的固定格式,那就是燕國君名+製造意思的動詞“乍”+配屬物件+兵器型別。省博物館館藏的燕王職戈上面的銘文就是“郾王職乍御司馬”,意思是名義上的督造者燕王職製作給御司馬用的戈。所以要是誰賣的燕王戈上缺項的話,那就離他遠點。

還有呢,就是燕王戈上一共只有六位燕國君王留下名字,他們是載、脮、戎人、職、詈和喜。要是哪位看到戈上是其他的燕王,比如燕王翼德什麼的,可以直接略過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