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縫縫補補的生活

  • 由 刻古銘今 發表于 垂釣
  • 2021-09-29
簡介”宮師傅的妻子不同意,她說:“既然出來了,咱就再忍一下,咱倆好好幹,就不信掙不到錢

修鞋都能修什麼

——民院修鞋匠用勤勞創造精彩生活

作者:大連民族大學 付姍姍

在大連民族學院開水房的旁邊,有一個鐵皮小屋。在那裡你經常都可以看到二個忙碌的身影,他們就是民院獨一無二的修鞋匠——宮師傅夫婦。

賭氣 借外債 舉家南下

宮師傅出生在黑龍江省阿城市的一個小鄉村,家裡排行最小。1989年身材瘦小的他在父親的勸說下學會了一門手藝——修鞋。結婚後由於自家地少,夫妻二人沒辦法,在阿城幹起了修鞋的買賣。開始的時候,宮師傅還有點抹不開面子,但漸漸也就習慣了。

身為老么的宮師傅並沒有因此而多得到父母的偏愛。二位老人把房子給了哥哥。本來就家徒四壁,這回連房子也沒了。夫妻倆不服氣,商量後最終決定出外打工,活出個樣來。老父親為他們籌措了4000元錢。於是乎,在家人的反對聲中,帶著僅有的4000元錢,他們上路了。目標鎖定大連。

爭氣 除夕夜 淚流滿面

1992年10月,夫妻倆來到了大連開發區。他們先後賣過鹹菜、小百貨、服裝,但都由於資金投入太大而中途夭折。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他們又重操舊業——修鞋。“開始的日子是最難熬的。”宮師傅妻子說:“我們住在露天的房子裡,每天回家要走十幾里路。房子附近的柴禾都被我們撿光了。後來就從很遠的地方往家裡拖。10元錢我們整整花了一個月。三個月大的孩子在那房子裡凍的都青了,看著心疼啊。”

夫妻倆辛辛苦苦幹了四個月,終於攢了第一筆錢買了臺腳踏車。結果騎了一個星期就被小偷偷走了。在大連過的第一個除夕夜,他們買了一小塊肉,炒了倆菜。從不喝酒的宮師傅買了瓶酒,一杯濁酒下肚,眼淚便流了下來。“這樣的日子沒法過了,也掙不到錢,不行咱回家吧。”宮師傅的妻子不同意,她說:“既然出來了,咱就再忍一下,咱倆好好幹,就不信掙不到錢。”就這樣,他們一干就是十三年。

“在外面(學校外面)修鞋那幾年,真受了不少委屈。被顧客罵,被人欺負,遭人白眼的事情太多了。大連人都瞧不起咱。”宮師傅妻子說。進入民院對夫妻倆來說是人生的轉折。在一次修鞋時,民院的老師和她拉家常,在得知民院還沒有修鞋的人時,夫妻倆動心了。於是在民院建校才三年的時候,宮師傅來到了民院。“那時侯還沒有鐵皮房,我在昌臨門口,他在民院裡頭,我們倆就這麼坐在外面,一凍就是一天。這一天下來,身上就像貓咬似的疼啊。”宮師傅妻子說。

欣慰 孩子,你是爸媽最懂事的女兒

宮師傅的女兒剛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有一天回家對他們說:“爸媽,如果有人問你們是幹什麼的,你們就說是賣鞋的,別說是修鞋的。我們班同學沒有一個父母是修鞋的。”到了二年級,有一天她又說:“爸媽,你們還說是修鞋的吧,老師說要誠實,不能撒謊,再說修鞋也不丟人。”

十年的修鞋生涯,宮師傅夫婦去年終於在杏花裡有了自己的房子。搬完家的那天晚上,女兒寫了一篇日記:“別人家的孩子從小就生活的非常安定、富裕,而我卻從出生開始就和父母在異地漂泊,居無定所……今天,我們終於有了自己的家……。”母親每提及此事,眼淚都不由得流下來。“孩子懂事,現在在六中讀初一,那天她跟我和她爸說,她要好好學習,考個好大學,等她長大了,就再也不讓我們倆修鞋了,說我們太辛苦。”宮師傅妻子欣慰地說。每天工作完回家,夫妻倆二隻手都累得回不過彎。女兒每天都做好飯,洗好菜,等著父母炒。爭著搶著偷偷摸摸地把家裡的髒衣服洗好,儘可能地減輕父母的負擔。

實在 外鄉人都是我的家人

宮師傅夫妻倆深知外地人在他鄉的不易,所以他們對於需要幫助的人尤其是外地人特別熱心,能幫就幫。宮師傅妻子說:“在我們最困難的時候,房東和老師幫助很多,我們知道在艱難的時候別人拉一把有多重要。”

自從他們在大連生活穩定後,阿城老家的鄉親都蜂擁而來,想在大連也找份工作。他們家也就成了臨時旅店。人多的時候一星期吃完一袋大米。就算這樣,他們也沒抱怨,仍舊熱情招待。老師、同學的鞋哪開膠了,書包哪壞了,只要不是太麻煩,他們就一律不收錢,收也是最低的價錢。“大家都是外地人,在外不易,免費了。”這是他們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對於那些幫助過他們的人,夫妻倆更是實在,和老房東都像親戚般地來往。

尾聲 知足常樂

對於現狀,宮師傅夫婦很滿意。他們說:“在學校內雖然比外面掙錢少,但是安穩,不受人排斥,乾的塌實。而且和學生接觸久了,覺得自己也變年輕了。今年我們這一攤歸入五聯公司了,稅漲到了一年7000元,收入不如去年。不過知足常樂,想讓我離開學校出去幹,還真捨不得這些學生和老師。換行就更捨不得了,十年啊,不容易,怎麼熬過來的呢!”

後記:

採訪的當日,夫妻倆來得比平時晚,問及原因才知道,鄰居老人去世了,他們去幫忙了。在採訪的過程中,記者經常被前來修鞋的人打斷。僅一小時的時間,他們就為二位同學做了免費服務。看著他們嫻熟的動作,聽著他們誠懇的話語,記者被深深地感動著。夫妻倆的勤勞、熱心、樂觀、質樸深深地印刻在心底,縱使鐵皮屋的寒冷使人握不住筆,但是書寫生命的華章早已完成!

又後記:

此文是大連民族大學文法學院2003屆付姍姍同學當年的採訪實錄。時至今日的2021年,又過去了17年,宮師傅依然每天騎著他的電瓶車,風雨無阻的準時來到學校,毅然堅守著他的攤位,繼續著他的縫縫補補的生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