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水滸傳中,武大郎賣的到底是什麼餅

  • 由 自說文史 發表于 垂釣
  • 2021-09-17
簡介——《癸辛雜識·健啖》《癸辛雜識》呂叔湘先生在註解“籠炊”時,說過:即籠餅,又稱蒸餅,宋仁宗名(趙)禎,語訛近蒸,故蒸餅改稱炊餅,即今之饅頭

籠炊是什麼意思

水滸中,出現過很多次武大郎賣“炊餅”,例如第二十四回,鄆哥和武大郎商量捉姦時,就曾說到:明朝便少做些炊餅出來賣,我自在巷口等你。這一回中,先後提到八次“炊餅”。

水滸傳中,武大郎賣的到底是什麼餅

央視版水滸中,武大郎炊餅是饅頭

有人說,這個炊餅是饅頭,這種說法源於呂叔湘註解的《癸辛雜識》。

宋亡後,寄居在杭州的癸辛街的周密,因懷念故國,寫下《癸辛雜識》,記載了許多雜事及愛國人士,書中曾提到“籠炊”一詞。

趙溫叔丞相……一日召對便殿,從容問之曰:“聞卿健啖,朕欲作點心相請,如何?”趙悚然起謝。遂命中貴人捧玉海,賜酒至六七,皆飲釂。繼以金柈捧籠炊百枚,遂食其半。——《癸辛雜識·健啖》

水滸傳中,武大郎賣的到底是什麼餅

《癸辛雜識》

呂叔湘先生在註解“籠炊”時,說過:即籠餅,又稱蒸餅,宋仁宗名(趙)禎,語訛近蒸,故蒸餅改稱炊餅,即今之饅頭。

意思很明顯了:就是說籠炊以前叫蒸餅,不過宋仁宗叫趙禎,古代得避諱皇帝的名字,所以改稱炊餅了,也就是今天(呂叔湘先生是現代人)的饅頭。

避諱的說法,宋代的吳處厚在《青箱雜記》中,周密在《齊東野語》中,也都說是因為避諱宋仁宗趙禎的名諱,改蒸餅為炊餅。

水滸傳中,武大郎賣的到底是什麼餅

宋仁宗趙禎

這種說法,很多人都認可,在《舌尖上的中國》中,也曾說過“饅頭又稱炊餅、蒸餅,還有些地方稱之為饃饃。”

需要說明的是,今天的饅頭,除江浙滬部分地區(比如上海),仍把包子管叫饅頭外(沒餡兒的叫白饅頭),其餘基本上都是實心的。

但是,炊餅真的是今天的饅頭嗎?先來看《水滸傳》對炊餅的描述。

第二十三回,武松發現潘金蓮異樣時,曾勸武大郎每天晚出早歸:假如你每日賣十扇籠炊餅,你從明日為始,只做五扇籠出去賣;每日遲出早歸,不要和人吃酒。

水滸傳中,武大郎賣的到底是什麼餅

央視水滸中的炊餅

這裡說了是“扇籠炊餅”,扇籠是蒸籠,籠屜,說明這炊餅是在籠裡蒸熟的,可以確認為蒸餅無疑。

後來,何九叔去給武大燒紙錢,說:“小人前日買了大郎一扇籠子母炊餅,不曾還得錢,特地把這陌紙來燒與大郎。”

這裡說到武大郎賣的竟然還分子母炊餅,子母炊餅又是什麼樣的呢?是有大有小,還是大的裡包著小的,又或者是大的上面有個小的?

水滸傳中,武大郎賣的到底是什麼餅

新水滸中的何九叔

北宋初的鄭文寶在《江南餘載》中有云:“……按陸游《南唐書·雜藝列傳》所載,尚有……子母饅頭”。由此可知,五代時期有子母饅頭。

要說明的是,宋代的饅頭是有餡兒的,和今天的包子一樣,所以這裡的子母饅頭不會是大饅頭裡包小饅頭(估計也沒人這麼傻),所以只會是一大一小的饅頭。這個在《三遂平妖傳》裡可以證明(《三遂平妖傳》的背景是宋代)。

《三遂平妖傳》中有這樣的一個情節:瘸師便去懷中取出六文錢來,攤在盤中,道:哥哥!賣個炊餅與我娘吃!……任遷去蒸籠裡取一個大、一個小遞與瘸師。

水滸傳中,武大郎賣的到底是什麼餅

《三遂平妖傳》

《三遂平妖傳》成書時間與《水滸傳》大致一樣,這裡說的“炊餅”就是一大一小,據此可以推測,大為“母”,小為“子”,“子母炊餅”就是一大一小的蒸餅。

《三遂平妖傳》還說了炊餅的軟硬:左瘸師買了個炊餅說:“我娘八十歲,如何吃得炊餅?換個饅頭與我。

前面說了宋代的饅頭也是有餡兒的,這裡看得出來,饅頭比較軟,包子嘛,都是發麵。炊餅比較硬,可見應該是死麵餅,若和今天的饅頭一樣,就會是蓬鬆的發麵餅了。

以上可以推測,武大郎賣的炊餅,應該是死麵餅,而不是像今天一樣的饅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