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錢維軍|崇明人家的篅圈

  • 由 心語文化 發表于 垂釣
  • 2021-09-15
簡介初冬時節在篅圈腳箇播種下的豌豆,吾俚崇明人叫小安,開春過後已慢慢長出了枝蔓,沿篅圈慢慢向上攀延,透風、光照足,更加有利於藤蔓植物的生長,收成就相對高些

篅在咒語中怎

錢維軍|崇明人家的篅圈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吾俚崇明人的生活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住房條件的極大改善就是一個最好的明證。居民點上,家家戶戶蓋起了樣式各一的獨幢農家別墅,多姿多彩,漂亮到了極致。獨門獨院,衛浴設施齊全,設定了各種功能區域,集起居、娛樂、辦公於一體,甚至還建有多個車庫。這一切,難怪要為生活在都市的人們羨慕不已,驚奇、感嘆之餘,在與親朋好友的閒聊時,常常津津樂道。

錢維軍|崇明人家的篅圈

不光是房屋的主體本身的鉅變不可同日而語,附著物也隨之水漲船高,檔次不知提升了多少倍。單單圍繞別墅四周砌起的圍牆,就是一個亮點,主人顯然也花足了心思,捨得投入。這可是一個家庭的門面,是個形象工程哦!

望著眼前錯落有致的、造型各一的農家別墅,思緒不由得回到了我小時候的崇明。簡陋的茅草屋,四周環繞的篅圈,記憶中的鏡頭一遍又一遍在腦海中閃現。

我出生於上世紀的六十年代,記憶中的崇明還非常落後,祖祖輩輩過著貧困的生活,居住的大多仍舊是茅草屋,草屋白牆已算是稍稍富足之家的居所,鮮有的幾間廒屋,毫無疑問是解放前的糧戶人家的,或是祖上遺傳下來的或是土改時分來的了。無一例外的是,圍繞宅邊屋沿的四周均有篅圈,卻是家鄉崇明的一大特色和亮點。

錢維軍|崇明人家的篅圈

追本溯源,篅圈的主要作用類似於今日所見到的那高大的圍牆,這是一道安全屏障,以阻止外人的侵入,但又似乎不僅限於此。

每年的春節前後,趁著農閒,每家各戶有一項不大不小的工程專案需要完成,修建自家的土圍牆——穿篅圈,崇明人簡稱穿篅。篅圈不光要圍繞宅基地的四周,自留地的四周也不能少。篅圈的材料,均為就地取材,脫粒後的稻草、泯溝腳斫下來的蘆頭、自家竹園裡的小竹竿、褪樹瘋枝後選取的小木樁、破衣爛褲撕成的布條筋。穿篅之前先要做好準備工作,絞穿篅繩是第一步。

穿篅繩用稻草絞制,為雙股頭繩,需要倆人配合完成,一人絞、一人放。絞繩的人,手握吃飯時用的毛竹筷子,雙手交替不停地絞動,適時後退;放繩的人,一手握住小孩手臂粗細的繩末,隨著絞動的繩鬆放,另一個手適時新增稻草。絞繩的角色,通常由小孩子來擔當。放繩技術含量高,草繩的粗細均勻與否、鬆緊完全取決於放繩者的水平,一般是由父親、祖父承擔,也有能幹的媽媽、奶奶會放繩。等繩子絞到所需要的長度,激動人心的時刻就到了,連穿著開檔褲的弟弟、妹妹們也會衝上前來,奔到絞繩者的那一頭,抓住繩子,合力和放繩者兩頭對拉幾下。不知道這是什麼路數,裡面有什麼講究,反正至今我都沒能弄個明白。

接下來,是挑選粗細均勻的篅圈蘆頭,稈徑一公分左右最佳,然後截成同一長度,通常在一米五左右。小竹竿取蘆頭同樣的長度,木樁則根據需要略長些。順便也要把用來作晾曬之用的竹枝製作妥帖,以備用。

然後在需要穿篅的地面用挨釺挨一坒二鑿掘統一深度的罅縫,深約十五至二十公分,罅縫需力求做到平直。

在篅圈的起始點、終點、轉彎角頭先打入木樁(篅圈樁),穿篅繩的一端在距離地面處三、四十公分處往起始點的木樁上纏繞、固定住,可以正式穿篅了。分開穿篅繩,先在兩股之間繩眼子穿入一根蘆頭,蘆頭插入事先鑿掘好的罅縫,直到罅縫底部為止。隔開一個繩子兩股之間的交叉點再穿入一根蘆頭,插入罅隙。如此,不斷重複下去,穿篅繩須保持水平。間隔一公尺左右,則以小竹竿替換,主要增加篅圈的牢固度,以防止風颯而至篅圈跌倒。在認為需要的地方則穿入竹枝,可以自由選擇。到轉彎角頭,穿篅繩再在木樁上纏繞、固定,或者乾脆直接換上另外一根穿篅繩。在進出路口,事先留有進出的豁口,叫篅圈門,平時可以開或關。篅圈門腳箇,兩邊一般會各種一棵株楊樹。如穿篅繩長度不夠,半當中也可以把兩根繩子接起來用,兩條繩子的頭和尾重迭五十公分左右,蘆頭同時穿進兩條繩子的眼子即可。到終點木樁,再把穿篅繩纏繞、固定住,篅圈就算穿好了。一條高質量的篅圈有講究,一要美觀,筆描線直,篅圈蘆頭、篅繩高低一樣,剎煞整齊,二要結實牢靠,風吹不倒。

最後一道工序是夾篅,篅圈的兩旁邊各站立一人,在離地一米的高度,用選篅圈蘆頭後截下的蘆梢頭一小撮作為夾條,兩邊捧好再用布條筋纏繞、收緊,牢牢固定住,不斷推進。推進過程中,適時新增蘆梢,保持夾條粗細一致,並保持水平。一般由小囡來捧篅圈,大人作主打。

至此,一道我小時候隨處可見的簡易圍牆已大功告成。儘管是茅棚草屋,儘管是因陋就簡、就地取材,但土得掉渣又整齊劃一的篅圈,卻為各家各戶增添了不少亮麗的色彩。篅圈門一關,緊緊順順,起到了現代圍牆類似的作用。當然,如果單純從防禦功能的角度來說,用點力氣就能推到的篅圈,顯然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只能說是防君子而不防小人。常言道,內憂外患,我倒是認為篅圈的作用在解決內憂方面可能還更加顯著一些。一是崇明的河道多,家有學步幼童的,篅圈門一關,可以防止小囡溜出去而發生意外;二是那時候家家戶戶都會散養雞鴨鵝之類的家禽,篅圈能夠有效地防止家禽竄入自留地攪花地。因此,我以為篅圈的防禦功能在當時來講還是次要的,主要的卻是體現在實用功能上。

剛洗刷好的鞋襪往篅圈竹枝浪廂一掛,瀝下來的水不會影響到場心上晾曬的柴草和從事其它的作業,透風、光照足,容易起幹。晾曬穀物、油菜籽時傾空的麻袋,育秧後洗乾淨的尼龍薄膜,甚至黃梅天過後墊曬衣物時竹笐不夠用,衣物也直接往篅圈蘆頭上一放,撐空,幹起來快。

實質,篅圈更多的是用來作藤蔓植物的攀援物,一年四季從不見停息。因當時每家各戶的自留地是非常金貴的,少之又少,一個人只有二十四步,摺合一分地。自留地劃分的週期比較長,劃分一次過後需維持很長一段時間不變,哪怕添丁加口了,還是照舊。我出生前業已劃分了一次,直至我長到了十幾歲,才又重新劃分,有了我名下的一塊自留地,而且至今仍屬於我的名下,雖然我早在八四年就已離開了家鄉,戶口也隨即遷出。所以必須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自留地,精打細算,精心種植各種各樣時令蔬菜,以妥善解決好一家之口一年四季的吃菜問題。

初冬時節在篅圈腳箇播種下的豌豆,吾俚崇明人叫小安,開春過後已慢慢長出了枝蔓,沿篅圈慢慢向上攀延,透風、光照足,更加有利於藤蔓植物的生長,收成就相對高些。豌豆苗本身就是一種清脆美味的綠葉蔬菜,清炒一盆豌豆苗,碧綠生青,令人胃口大開。春分前後,嫩白色的豌豆花競相開放。到“五一”節,豌豆莢已經陸續成熟,可以採摘了,小安配竹筍絲、雪裡蕻鹹菜末,再潽上一隻打勻的雞蛋液,就是一道十足的美味,保證打耳光不放。

一茬小安過後,是刀豆,緊接著的是崇明的特產之一的洋扁豆或者紅扁豆了,往往是套種。洋扁豆和紅扁豆的生長期比較長,生命力旺盛,從初夏一直維繫到初冬,除非下了濃霜才會枯死。六月夏天開始,一串串的洋扁豆莢陸續飽滿成熟,一直可以吃到初冬洋扁豆藤凋謝為止。洋扁豆是崇明人在夏秋季節的主打菜菜餚,菜譜名目繁多,花頭筋透,茄絲洋扁豆、醬瓜末洋扁豆、洋扁豆茭白肉丁等等換著花樣吃,百吃不厭。我的最愛卻是其它地方的人所不知道的洋扁豆籽菜烀飯,記得我十二、三歲的時候,一頓最多吃下滿滿的兩大碗,令旁人見了驚歎不已。汛頭裡,洋扁豆莢多得根本就來不及吃,乾脆讓它在藤蔓上長到黃莢,採摘後剝籽、曬乾,這樣可以長久存放,等到青黃不接的時候,拿出來用水一浸,泡開後與新鮮的洋扁豆籽的燒法類同,但風味卻是大相徑庭,各具特色,尤其是逢年過節,在幹洋扁豆籽裡放點發好的幹香菇丁一道燒,那個味道怎一個讃字了得?幹洋扁豆籽也可浸胖後煠酥,然後去殼,焙成豆沙,再加入食糖,又成了餛飩、圓子的上好餡料,比赤豆焙成的豆沙還要好吃得多。紅扁豆燒芋艿也是崇明的一道特色菜,八月半中秋之夜,家家戶戶的飯桌上都少不了。

與洋扁豆和紅扁豆的生長週期相似的絲瓜,幾乎同期移植,因其結果多、生長快,當天不摘掉,第二天就會老得成了絲瓜絡,不能再做菜吃,故一個家庭也就在篅圈腳箇只留下一、二根絲瓜藤,完全足夠了。

錢維軍|崇明人家的篅圈

也有在篅圈腳箇種植另一個崇明特產,多年生的藤蔓植物香芋,那個是絕對的上品,吃過崇明香芋的一定會讚不絕口。但因為香芋產量低,非大眾化種植。

從仲春到深秋,尤其是整個夏季,篅圈就是一幅天然的立體綠色畫卷,碧綠的藤蔓纏繞其上,陽光下蜜蜂和蝴蝶在嫩黃的絲瓜花、粉紅的紅扁豆花、細小如綠豆的洋扁豆花中間飛舞,微風過處,傳來輕輕的沙沙聲響,到了夜晚紡織娘娘發出悅耳動聽的吟唱。美哉,鄉野!

崇明地處長江口,每年都要經受幾次颱風的侵襲,颱風時節又正是作物生長最茂盛的時候,篅圈上猶如蓋上了厚厚的棉被,密不透風,被強勁的大風一吹,篅圈很容易會倒伏。每當颱風來臨之前,必須在篅圈腳箇再打上木樁予以加固,否則一旦篅圈倒伏,造成的損失可就大了。

篅圈的另外一個功能一定是非崇明生長的人所想象不到的,就是它還隱含著文化元素。篅圈就是支撐一個家庭的門面,是一個家庭的一塊金字招牌。那時候,崇明人家要是攀親落眷了,女方的家長絕對不可能完全聽信於媒人花好稻話的花言巧語,會悄悄地來到男方家暗地裡作一番實地考察,用崇明話來講,叫做訪人家。一是向左鄰右舍打探,但左鄰右舍一般事先就已接到過男方家打的招呼,一般不會傻乎乎的完全吐露真情,總是儘量講足好話,以成全美事,除非要麼是冤家對頭,要麼是拎不清的烏子。所以,左鄰右舍的話僅僅也是作為一個參考,只是可信度要比媒人的話高一些而已。另一個就是全憑自己的眼光來作精準判斷了,雖然也有主觀臆斷的成分在裡面,但畢竟要更加牢靠一些。悄無聲息地站在篅圈門腳箇,向內遙望,從房屋的材質、結構、新舊程度來判斷對方家底是否殷實;其次,要仔細觀察四周,雜物、器具的擺放是否整齊,街沿、場心是否平整乾淨,連篅圈也是一個重點考察的物件。如果篅圈歪斜跌倒,或者篅圈上的植物稀疏凋零,篅圈腳箇雜草叢生,說明這一家人家不儉家,做人上頭要打折扣了。家底薄一些還好說,那時窮人家多,實也不指望著高攀,門當戶對就行了,畢竟財富還是要靠人創造出來的,只要人好,踏踏實實、勤勤懇懇、儉儉家家,還有考慮的餘地。但是如果是被女方家長軋出不儉家的苗頭來,即使男方望板廒屋,對不起,這樁婚姻十有八九是要黃落的了。無形之中,平素日腳毫不起眼、默默無聞的篅圈卻也充當了一樁婚姻大事的試金石。細節決定成敗,亙古定律,卻也往往為人們所疏忽、輕視。

門面、招牌如此的重要,怪不得現在的農家也要在圍牆上頭花足心思、捨得下血本,甚至與鄰里別苗頭、比高低,東家造得漂亮、豪華,西家後來居上定管要超過了東家方能罷休。

時代在不斷髮展,社會在不斷進步,物質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圍繞宅院而建的篅圈終將成為歷史,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偶爾還能夠在農家的菜地發現一、二條篅圈,但篅圈的規模、氣勢、精緻度已遠不及小時候的樣子,就連篅圈的材料也已悄然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篅圈蘆頭、穿篅的稻草繩子不見了,通體以粗細不一的枯舊的竹竿、樹枝唱主角,用鏽跡斑斑的舊鉛絲扎扎綁綁,形似而神不似。

隨著城市化程序步伐的日益加快,也許在不久的將來,篅圈終究會退出歷史舞臺。篅圈,承載了無數代崇明人的生活,是燒錄崇明1400多年曆史的一座豐碑,卻已在我的腦海裡留下了深深的印跡。我懷念,小時候崇明人家的篅圈!

心語

本文圖片作者提供

-END-

錢維軍|崇明小囝童年樂事——撏蟹 2020-04-20

錢維軍|又見崇明油菜花開2020-04-08

錢維軍|崇明寧既熟悉又陌生的蘆扉2020-03-26

錢維軍|從河道開始認識崇明2020-03-12

作者簡介

錢維軍,土生土長的崇明人,老家港西鎮八字橋河。84年離島就讀於上海,後一直在上海工作、生活。

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合作!歡迎關注陸安心的私媒體“心語”。(

微訊號:

anxin20141124

)也可掃描上面二維碼或長按二維碼關注。感謝您的支援!

錢維軍|崇明人家的篅圈

Copyright © 2014-2020 心語文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