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心經》中,“空”的本意到底指的什麼?

  • 由 水往雲來 發表于 垂釣
  • 2021-09-11
簡介作為一個人,他無法知道自己的哪些特點屬於貪嗔痴的範疇,而《心經》就是一部告訴你,如何分辨自心、自性、自我,甚至如何分辨外界事物的一部佛經

蒽本意是什麼

眾所周知,《心經》是一部關於講述“真空妙有”的佛經。雖然《心經》篇幅短小,但對於佛家講空的實質,闡述得淋漓盡致。

作為佛家修行的人,一定要理解空的本意。在《心經》中,空的本意,是在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之後出現的。那麼在《心經》中,空的本意到底指的什麼呢?

《心經》中,“空”的本意到底指的什麼?

眾所周知,佛教中講究修心。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佛(佛陀)認為,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乃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陀認為,人本應該是幸福地活著,快樂地活著,只不過因為人有了各種妄想執著,從而增加了自己的貪嗔痴,導致自己被妄念所左右,於是增加了諸多的煩惱。

《懺悔文》中說: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意思是一個人做壞事的源頭,是因為他從“無始以來”就有了的貪嗔痴。

《心經》中,“空”的本意到底指的什麼?

正因為人有了貪,才有了私心,為了自己的私心,就想將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這種行為,會讓別人痛苦。正因為有了嗔,動不動就與別人爭鬥,就會將本來美好的事情,變成壞事。正因為有了痴,即便知道自己做錯了,也要一錯到底,不願改變。

佛教中講,要像拔除雜草一樣,拔除自身的貪嗔痴。為什麼要拔除呢?因為貪嗔痴不是一個生命原來本有的。一個生命真正具備、原來本有的,就是人善良的佛性。但是它被貪嗔痴所遮蔽,無法顯露出來。

《心經》中,“空”的本意到底指的什麼?

作為一個人,他無法知道自己的哪些特點屬於貪嗔痴的範疇,而《心經》就是一部告訴你,如何分辨自心、自性、自我,甚至如何分辨外界事物的一部佛經。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心經中,這句話是最廣為人知的一句話。但是真正知道這句話的含義的人,少之又少。很多人,將這句話,用外界的事物來判斷。認為一切外物,都是虛幻,都是空的,不真實的。甚至最後歸為空無。

其實這句話的含義,甚至是心經中空的本意,指的是人自己的心,要達到空的狀態。因為一個人如何看外界,就決定了他的心要如何動。比如你看到白雲,白雲在天上飄。對於白雲的判斷,就來自於人的心:哦,這是白雲。

人的心,就是如此判斷事物。

《心經》中,“空”的本意到底指的什麼?

但是心經中,不這樣看。它認為,人的一切,都是空。你看到的一切,都是為了讓你的心,發生變動。你的心一動,你看到的,就是假象。

因為你的心,並非是外界的事物。你所看到的白雲如何,那是“白雲”的事,其實它與人無關,與你的心無關。

之所以說它與你的心無關,是因為你的心,容易產生更多的辨識,要想讓所有的辨識停止下來,就要做到空。

《心經》中,“空”的本意到底指的什麼?

如果你做不到空,就會繼續判斷:白雲是由水汽組成,會變成雨落下來,會落到什麼地方……

你所有看到白雲之後的判斷、念想,都在妄想執著的範疇之內。而之後你會發現,你的心,一刻都沒有停止過產生妄想。

《金剛經》中須菩提曾經請示過佛陀一個問題:“菩薩於法,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這個問題比較經典,能問出這樣的問題,也證明須菩提也達到了一定的境界。因為他已經知道了,修行,就是要“云何降伏其心”。佛陀告訴他:“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心經》中,“空”的本意到底指的什麼?

什麼是無所住?就是心經中講的要讓自己達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境界。也就是看到一切事物,都不動念。你若能做到不動念,你也就懂得了心經中“空”的本意了。

歷史上,對於心念的研究有很多的心得。有這樣一句禪詩,比較恰當地詮釋了一個人,如何讓自己無心念。

《心經》中,“空”的本意到底指的什麼?

“吾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當我看到青天,我不動心念;當我看到水在瓶中,也不動心念。看到了,而沒有任何的多餘,這才是真正的心無所住。這就是《心經》中“空”的本意。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水往雲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