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的《江南春》是寫景還是另有深意?

  • 由 淺說唐風宋雨 發表于 垂釣
  • 2021-09-10
簡介聯想到晚唐皇帝崇佛的社會現實,杜牧看到了南朝時期的歷史再次重演,他極為悲痛,作此詩,正是借詠江南春景之意,行詩諫之實

多少樓臺煙雨中表達了什麼

千里鶯啼綠映紅, 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臺煙雨中。

(杜牧《江南春》 )

杜牧的《江南春》,大家耳熟能詳,那麼它僅僅是寫景,還是另有深意?

我認為,這首詩既是寫景詩,也另有深意。總的來說,詩的前兩句寫景,後兩句借景抒懷。

先看看前兩句寫景的特色:其一有聲有色,鶯啼美妙動聽,為悅耳之聲;紅花綠葉映襯,為悅目之色。聲色兼備,愉人耳目。“千里”是作者在想象,運用誇張的手法,突出江南春色之深之廣……

其二有靜有動,綠葉紅花、水村山郭為靜景,高聲啼唱的黃鶯、風中飄動的酒旗為動景。動靜結合,風景優美生動。

“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的《江南春》是寫景還是另有深意?

江南的美景如詩如畫,前兩句描寫,也正是為後面抒情做鋪墊,從而重點突出下面兩句。

後兩句大大小小的寺廟佇立於江南的煙雨之中,看似寫景,實則寫實,諷喻現實。

杜牧身處晚唐,唐文宗時進士,歷事敬宗、文宗、武宗三帝。敬、文二宗提倡佛教,大肆興建寺廟,僧尼之數繼續上升,寺院經濟持續發展,大量土地被寺院把持,許多人為逃避勞役,度身為僧尼。老百姓的土地逐步減少,負擔日益嚴重。

作為一個有擔當的知識分子,寫出過《阿房宮賦》這樣勸止統治者大興土木的杜牧不可能無動於衷。

“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的《江南春》是寫景還是另有深意?

他在觀覽江南勝景之時,眼見南朝時期的寺院遺蹟,很自然地會想到南朝崇佛的皇帝們,特別是梁武帝蕭衍。

這位年輕有為的皇帝,晚年篤信佛教,並多次前往佛寺出家,導致群臣多次用錢財贖回。由於蕭衍的身體力行,南朝之時,佛教大盛,佛寺遍佈,僧尼眾多。蕭衍本人,也專注佛教事業,無心朝政,政績下降,最後爆發“侯景之亂”,受制於侯景,憂病身亡。

看看南朝時的這麼多佛寺在此,當初梁武帝這麼熱衷於佛事,還是沒有長生不老,反而丟了江山社稷,如今只有他手裡的一些佛寺在此靜默……聯想到晚唐皇帝崇佛的社會現實,杜牧看到了南朝時期的歷史再次重演,他極為悲痛,作此詩,正是借詠江南春景之意,行詩諫之實。歷史彷彿觸手可及。前事不忘、後世之師,借古諷今,憂國憂民,杜牧此詩真所謂用心良苦。

於是寫下了這麼一首帶有諷刺意味的作品,大發感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的《江南春》是寫景還是另有深意?

後兩句借景抒懷,借古諷今,運用一個疑問,一方面有一種朝代更迭、物是人非的歷史興亡感,另一方面表達對晚唐統治者治國乏術和佛道誤國的憂慮,告誡統治者不要重蹈南朝滅亡的覆轍。

在《江南春》裡,作者既描繪一幅絢麗多姿的江南春景圖,表達對江南春天的喜愛與讚美之情,給人以美的享受。又諷諫晚唐統治者大興土木濫修佛寺會造成民生凋敝,加重社會危機,另有深意,給人以思的啟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