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下馬陵”用客家話來讀,也讀成了“蛤蟆陵”Ha-Ma-Lin

  • 由 中州雅語客家話 發表于 垂釣
  • 2021-09-09
簡介(佗城位於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秦將趙佗也被尊為“客家始祖”)客家話,源出於周朝官話(西周在鎬、豐為都,東周在洛陽為都),源於周朝的古都陝西豐、鎬城,古洛陽城

琵琶行蛤蟆怎麼讀

據悉,“下馬陵”用陝西老關中話來讀,會說成“蛤蟆陵”。而用客家話來讀,也讀成了“蛤蟆陵”Ha-Ma-Lin。這其間相隔萬里,為什麼之間發音,會如此類似呢?客家人和陝西,又有著怎樣的文化聯絡呢?

“下馬陵”用客家話來讀,也讀成了“蛤蟆陵”Ha-Ma-Lin

唐代詩人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句詩是寫作:“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蛤蟆陵下住”。經考證,白居易所遇見京城婦女,所言的應就是“下馬陵”。但白居易,不知有此地名,誤聽成同音的“蛤蟆陵”,由此下馬陵聞名遐邇。

“蛤蟆陵”,最早的記載見唐詩人皎然《長安少年行》:“翠樓春酒蝦蟆陵,長安少年皆共矜。”宋敏求《長安志》載:“蝦蟆陵在縣(指萬年縣)南六里”。唐人韋述《兩京記》曰:“蛤蟆陵,本董仲舒墓。”

“下馬陵”用客家話來讀,也讀成了“蛤蟆陵”Ha-Ma-Lin

“董仲舒墓”,墓地位於西安城牆內的“下馬陵”街道,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下馬陵是西安的一條老街道,位於和平路南段西側,東西順南城牆,為東西向街道。西通柏樹林街南口的碑林博物館,東止和平門內,長約850米,均寬約5米。

“下馬陵”用客家話來讀,也讀成了“蛤蟆陵”Ha-Ma-Lin

從文廟到關中書院,到蛤蟆陵一直歷來是文人墨客流連之地。

董仲舒,西漢思想家。他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學延續了周朝禮制傳統,而延續至今。

客家文化,本質所延續的,也正是以周朝禮制為基礎的儒家文化。

“下馬陵”用客家話來讀,也讀成了“蛤蟆陵”Ha-Ma-Lin

董仲舒去世後,漢武帝親自為他選安葬之地。出於對董仲舒的尊敬,據說漢武帝每次經過其墓時,三十丈之外,便下馬步行。從此,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平民百姓,凡騎馬、乘轎者經過董仲舒墓前,都要下來步行。後來,下馬陵也稱作“蛤蟆陵”(關中一帶把“下”“xia”發為“ha”音),因“蛤蟆”與“下馬”發音相諧。

中國古代的官話標準,所延續的是周朝官話而來,被稱為“雅言”(是相對於各地不同的方言口音而言的)。歷朝歷代,《詩經》、唐詩宋詞,要用古代官話標準讀音“雅言”,才最合音韻。而陝西老關中話,正是中國最古老的語言,是漢語重要源頭之一。

“下馬陵”用客家話來讀,也讀成了“蛤蟆陵”Ha-Ma-Lin

而所謂“客家人”,就是指原籍中原直系,南遷古漢人的後裔。客家族群已知的首次遷徙,是在秦漢時期。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了50萬大軍分五路向南方進軍,並將現陝西、河南地域的人口向嶺南遷移。這些軍士和徙民後來大多留在嶺南,成為了最早的客家先民。所以,客家話,更多是源自陝西等中原腹地,而在南方得以保留的周朝雅言正音。

“下馬陵”用客家話來讀,也讀成了“蛤蟆陵”Ha-Ma-Lin

在廣東,尋找客家文化源頭將從哪裡開始?有2000多年曆史的佗城當仁不讓。(佗城位於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秦將趙佗也被尊為“客家始祖”)

“下馬陵”用客家話來讀,也讀成了“蛤蟆陵”Ha-Ma-Lin

客家話,源出於周朝官話(西周在鎬、豐為都,東周在洛陽為都),源於周朝的古都陝西豐、鎬城,古洛陽城。《詩經》,是周朝的詩歌經典,其中用詞用語,仍有不少在客家話,客家山歌中延用。

客家話與現在的陝西話,仍有不少相似之處,如:

“下數”。

是一個很古老的用語,表示規矩、規程、規定、規律、常識、常規、程式、分寸等意思,廣泛流傳於關中方言和客家話之中。它源自遠古時的卜筮,餘下的是卦數,就是“下數”,也是“定數”。所以,客家話更多地源自西周時的陝西,而非今天的河南。

客家人,原是皇城天子腳下的臣民,生活在文化昌盛的中原地區。即便因為災害和戰亂,而被迫遷徙南方,但“皇民”的身份烙印在他們心裡。“崇正心態”,也使他們將自己與當地原住民得以區分(夷夏之辨),傲骨是血統,歷代相傳。從中可以看出,客家文化,延續發展了中原文化的傳統;客家話,也仍延續了中原官話的古音。

(文中部分摘編,僅供學習參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