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口內是什麼字朱文燦朱帆:古蜀國文化是一個多元的文化,多元的文化

  • 由 古蜀探源 發表于 垂釣
  • 2021-05-13
簡介《後漢書》記載:“廩君死,魂魄世為白虎,巴氏以虎飲人血,遂以人祠

口內是什麼字

朱文燦 朱 帆

核心提示:古蜀國文化是一個多元的文化,從早期的鳥崇拜,再到後來開明王的圖騰虎崇拜;從開明王南遷,沿途在蘆山、西昌、雲南留下的眾多虎文物發現,以及依據虎文物與當地文物的相似性,可以描繪出一條清晰的古蜀後人遷徙、消亡路線。

眾所周知,虎是百獸之王,叢林之主,也是勇猛、威武、雄壯的代表,王者地位的象徵。《格物論》雲∶“虎,山獸之君也。狀如貓而大如牛,黃質黑章,鋸牙鉤爪, 須健而尖,舌大如掌,項短鼻 。夜視,一目放光,一目看物。聲吼如雷,風從而生,百獸震恐。”國人對虎的崇拜由來已久,長沙南陀大塘遺址中出土的7000年前的土陶器,出現人面虎頭的“長獠牙人面紋”。6500年前的濮陽西水坡原始墓葬,也有蚌殼堆塑的虎形象,與龍相對,虎居左為尊。甲骨文“寅”字如箭矢狀。

《說文》中“寅”意為“陽氣上升,雖上有凍土,必破土而出”,與虎的兇猛剛陽之氣契合。所以,古人往往寅虎相配,龍虎並稱。《周易。乾卦》以龍虎比喻乾坤、天地,龍飛在天、虎行於地。龍虎星象視為守護星神。《史記》記載,劉邦“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如果說商代銅器虎食人卣反映古人對虎的畏懼,那麼,在戰爭的虎烙印,則代表對征服的渴望,行軍打白虎幡旗,曉勇者為“虎將”,調兵用虎符,兵器有虎紋。 古蜀人崇虎,反映了古蜀時代對神的崇拜和對自然的畏懼,更將人獸關係看作人藉助動物的力量溝通天地,以威猛的虎驅逐惡鬼,取避邪之用。虎代表自然界,象徵人對自然的恐懼,但又必須附著自然,表現人性的軟弱。在茹毛飲血的年代,圖騰的出現對於人顯然有著非凡的意義。在古蜀人眼裡,虎圖騰是美麗而聖潔的,是他們對於祖先和世界的思索,是開啟古蜀人內心世界的視窗。

一, 古蜀金虎、青銅虎、玉石虎

甲骨文是商王室的“檔案”,在甲骨文中作為國族名稱的虎,有虎侯和虎方兩種記錄,虎侯是商王的近臣,其領地在王畿之內的庸,商王也時常到虎地視察,虎方則是商王朝以外的方國。1989年在江西新幹大洋洲發掘了一座商代大墓,出土了大量以變體虎形扁足和虎形耳形式出現的鼎,青銅禮器上頻繁出現的虎造型,而且以圓雕或高浮雕的形式出現,帶有明顯的寫實傾向,而虎方國確實是個崇拜老虎的國家,正因此,這個地方也被認為就是虎方國所在。

猛虎,古蜀人的圖騰

圖(1)民間收藏古蜀文化金虎頭

根據卜辭,專家們推測:堅強的虎方人不肯臣服於殷商,於是舉族遷徙,輾轉逃到川藏高原,並在成都平原定居、立國。由於龍虎尊的器形和廣漢三星堆出土銅器的器形、風格極為類似。有人就推測這二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絡。四川盆地位於中國的地勢的兩級大陸間,處於青藏高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地帶,呈西高東低,整個盆地裡既有3000多米高的高山,也有幾百米的丘陵,也有中部的平原,使得整個四川地貌複雜,尤其以山地居多,而這種地形非常適宜老虎的生存繁衍。古蜀國時期森林自然復茂,生態環境變得十分原始,虎患是威脅人們生產生活的重要災害。《華陽國志》卷1就記載秦昭王時白虎為害長江上游的巴蜀地區;五代宋初,成都城和永康軍城出現華南虎入城事件;宋代四川盆地丘陵地區的果州、閬州、集州、蓬州諸州群虎出沒為害,官府組織捕殺。四川盆地從平原到山地,從城市到鄉村,老虎繁衍滋生,形成了虎群縱橫四野,“人少豺虎多”,人被虎驅趕的特殊場景。

四五千年前的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金虎,通長11。6,高6。7釐米,重7。27克。系用金箔捶拓成形,遍體壓印“目”字形的虎斑紋。虎頭昂起,張口作咆哮狀,眼部鏤空,前足伸,後足蹲,尾上卷,呈奔跑狀。出土的青銅虎殘長43。4釐米,寬13。05釐米。銅虎巨頭立耳,張口露齒,昂首怒目,虎尾下曳,尾尖翹卷,一面微拱呈半浮雕狀,光素無紋,另一面全身鑄有虎斑紋凹槽,槽內由小方塊綠松石鑲嵌填充平整。銅虎前後腿部拱面有半環紐,應是用以套穿繩線或銅絲,以便懸掛。

三星堆遺址一號祭祀坑出土青銅尊,圈足高12、殘高43。3釐米。器肩上鑄高浮雕的三龍呈蠕動遊弋狀,龍頭由器肩伸出,龍角為高柱狀構型,龍眼渾圓,身飾菱形重環紋。尊腹部為三組相同的花紋,主紋均為高浮雕的虎與人。虎頸下鑄一人,人頭上對虎口,人物曲臂上舉,兩腿分開下蹲。

在成都金沙遺址已發現石虎12件,均作伏臥狀,直頸昂首,前肢前伸,後肢向前彎曲而臥,虎口大張,虎口內、眼、耳、鬍鬚均塗飾鮮豔的硃砂。雕琢完成的石虎整體看去,獰厲威猛,拙樸自然,靜中寓動,生機勃勃,確為商周時期不可多得的石雕藝術精品。有趣的是,金沙遺址個別石虎口中只存三齒或二齒,而在殘缺處發現有某種膠狀物質,表明過去曾對此處做過粘接處理。

民間收藏的一件圓雕玉虎,直頸昂首,前肢前伸,後肢向前彎曲臥於地上,虎口大張,虎口內、眼睛、耳部、鬍鬚上都塗有鮮豔的硃砂。古蜀先民將重點放在虎頭部,精細地雕刻出了虎的眼、耳、須和虎特有的“王”字斑紋;在虎的口內、嘴部、鬍鬚間,細部特徵表現得十分細膩,充分表現了虎的威嚴與兇猛,猙獰與殘忍。虎的兩條後腿突起,顯得強勁有力。後腿間有兩條小溝槽,恰好把虎的後腿的結構表現得清清楚楚。這充分說明,古蜀人對虎是非常熟悉的。虎的形象整體看去,威猛而獰厲,自然而拙樸,在靜態之中蘊藏著動感,生機勃勃,充滿力量。

另一件玉虎張口露齒、昂首怒目、雙耳豎立、長尾上翹,兩腳呈行進狀。頸部粗而短,幾乎與肩部同寬,肩部、胸部、腹部和臀部均較窄,呈側扁狀,四肢強健,犬齒和爪鋒利。民間收藏的銅虎的表面凸起為高浮雕,中間留有凹槽,背面中部有兩個小環形鈕。此器造型與廣漢三星堆遺址鴨子河出土的一件銅虎造型基本相同,只是後者要大一些。

金沙遺址的銅虎在出土時周圍有一些綠松石片。因此,推測它可能與三星堆銅虎一樣,也是在器身凹槽上鑲嵌綠松石片作為裝飾。兩者完全相同的造型與裝飾風格,應是古蜀人文脈傳承的具體表現。

《山海經。海內西經》中提到,“崑崙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據記載推斷,“人面虎身”當屬虎類,“皆白”為白色,所謂“開明獸”有可能就是巴人的圖騰白虎。從荊楚地區入蜀後來成為蜀國開明帝的鱉靈氏族,是巴人的一支,他們將巴人的圖騰信仰帶到了蜀地,所以虎也成為開明氏的象徵,人們也稱之為“開明獸”。 巴人中尚有廩君蠻一系,起源於鄂西北地區。《後漢書》記載:“廩君死,魂魄世為白虎,巴氏以虎飲人血,遂以人祠。”《晉中興書》也稱:“巴氏之子務相,乘船而浮,眾異之,立為廩君,子孫佈列巴中。”可知世代崇尚白虎的廩君巴人,也有支系北上來到大巴山地區,與板楯巴人形成大雜居、小聚居的共處格局。

猛虎,古蜀人的圖騰

圖(2)古蜀文化玉虎粗獷凝重,張口露齒、虎頸壯碩。

《華陽國志》等史籍記載,秦並巴蜀後不久,秦、蜀、巴、漢境內有白虎橫行肆虐,先後傷害千餘人,秦昭王“乃重募國中有能殺白虎者,邑萬家,金帛稱之”。重賞之下,板楯蠻巴人“廖仲藥、何射虎、秦精等,乃作白竹弩,登樓射殺白虎,一朝患除。”廖仲藥等板楯蠻勇士因而立下大功,秦昭王通令嘉獎,並大幅度減免了巴人的賦稅,減輕了巴人違法時的刑罰。古蜀人崇虎當是體現古蜀人宗教的意義,他們將自己的靈物安裝在了虎圖騰之上。同時分合、轉化是原始藝術常用的兩種手法。十分典型的例子是玉器上虎、鳥、人、樹木的組合,將某幾種動植物的自然屬性附會到虎的身上,以強化虎的神性。

二、古蜀國兵器上的虎

虎符,亦稱兵符,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屬兵權和調兵遣將的信物,多以銅鑄而成。因虎為“百獸之尊”,以其兇猛和百戰百勝而被崇拜,於是標誌軍權的兵符便被鑄造成虎形,由此得名“虎符”。虎符於1975年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完整的虎符由左右兩部分組成,合在一起呈虎狀。虎符的內切面並不是平整的一面,而是凹凸不平的,在其頸部甚至還有一個很深的凹槽。兩枚虎符合在一起時,會嚴絲合縫,宛若一塊未被分割的整體。虎符上小篆銘文共計40字:“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興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母(毋)會符,行毆(也)。”大致意思是說,此為調動兵馬的信物。右半邊在皇帝手中,左半邊在這塊,則在古時候名為杜地的將軍手中。當時凡調動50人以上的甲兵士卒,就需要核驗虎符,才能派兵。

迄今為止,考古發現的秦朝陽陵錯金銅虎符是最為珍貴的一枚。此符左右兩半俱在,其形為伏虎臥地,昂首前視,長尾曲翹,四足向前平伸,神態逼真,威武生動。沿虎符脊線虎頸至胯間,左右符各有錯金篆書銘文兩行十二字,書曰:“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陽陵即今陝西高陵縣,因其銘文提及“皇帝”,因而考古人員認為是秦始皇統一天下建立秦朝初之物,其左授予陽陵的統兵將領,其右在皇帝手中。陽陵虎符銘文二十四字,雖字徑不逾釐米,卻字字清晰,謹嚴渾厚,骨勁肉豐,風格端莊,筆法圓轉。因為虎符是發兵之物,貴在謹慎嚴密,所以,虎符多做得短小而易於藏匿。其實虎符只是古代兵符的一種,而且材質除了青銅外,還有玉質和木質的虎符。比較而言,玉質的防偽性更強,因為同一塊料雕刻出兩塊虎符,其紋理結構,幾乎是找不到相似的了。但是,玉質易碎,在硝煙瀰漫的戰場就增加了許多未知的變數,所以秦漢多數兵符都是金屬材質。

《後漢書· 南蠻西南夷傳》 中就有記載巴人祖先廩君魂魄化為白虎的故事。 直至兩晉時還流傳著江漢流域廩君後裔貙人化虎的傳說。虎形符號也是巴蜀符號中最為常見一種,早在衛聚賢先生1942的文章中就有討論。虎形符號與手心符號、花蒂符號並列為巴蜀符號中最常見也是最代表性的符號型別。目前發現的虎形符號分佈於銅兵器、銅樂器和銅璽印上,其中約90%都出現在兵器之上。

猛虎,古蜀人的圖騰

圖(3)老虎一隻虎足前伸。尾巴高卷,鋸齒獠牙,形象威猛。

1972年四川郫縣獨柏樹出土的一件虎紋青銅戈長25。2釐米,寬13。6釐米,高2。4釐米。長援中胡,長方形內。近欄處有三穿。援後部至內兩面飾半浮雕虎頭,張口吐舌,口中一穿;虎身陰刻,延於內上,內中一穿。戈的一面浮鑄一椎髻、腰懸寶刀之人。另一面陰刻巴蜀文圖語。援脊下兩面均飾滴水紋。目前, 對虎形符號的看法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幾類:

1,圖騰說。目前發現的虎形狀符號絕大部分都出現在兵器上。 可以看出,虎形符號雖然都是“虎”但其形狀結構卻有不小差異。2,族徽說。有學者指出虎形符號常與手心紋、花蒂紋等圖形符號相結合,是古蜀人與巴人將其作為圖騰崇拜的物件,含有神化及族徽的性質。3,文字說。主要是認為虎圖形是一種單符象形字或圖畫文字。文字說是從圖形本身出發,解釋了大量虎形符號組合,有一定合理性。但文字說又無法解釋部分獨立出現的、線條複雜、裝飾繁複、變形誇張的虎形符號。4,虎神說。此種觀點認為巴蜀青銅兵器上的虎形符號應該是虎神,是一種具有主宰多方事物的偉大神靈,象徵勇猛如虎的戰神。5,文字說。目前,學界更傾向於將巴蜀符號歸為一種文字。

2,巴蜀符號作為一種以影象理據性為主早期文字元號系統,它本身就與紋飾、圖騰等圖形符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實際上,虎崇拜並非巴蜀文化所獨有,虎紋同樣是中原文化中的一種重要紋飾。商周,在西周的兵器、禮器、陳設器中普遍而廣泛存在,並延續至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原地區仍有所見。目前藏於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婦好銅鉞上,也飾有虎紋,虎食人紋下有銘文“婦好”二字。巴蜀符號中的虎形符號是屬於巴蜀符號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

巴蜀虎符往往是與其他符號一同出現,組成一個完整的符號文字的。這也是文字元號與圖形的一個區別。從戰國巴族虎紋中上可以看出,虎形符號與其他巴蜀符號共同組成一個完整符號。

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巴蜀虎紋藝術,主要採用陰線和浮雕的表現手法制作出來。陰線構成的虎紋凸顯了老虎怒目睜圓、鋸齒獠牙的威猛形象。淺浮雕虎紋則栩栩如生,刻畫細緻,將老虎的眼、牙、舌、鼻、爪等細部特徵都表現出來。

自古以來巴蜀人就有著與“虎”有關的文化習俗,行軍打仗、宴樂歡歌,這些主要的社會活動都能見到“虎”的身影。一種軍中樂器虎鈕錞於,用於宴樂、壯軍威和指揮軍隊進退,使用時用繩懸掛橫樑上,用棒槌擊打,會發出低沉渾厚的聲音。錞於廣泛見於南方。但是,將繫繩之鈕作虎形,則是巴蜀人獨特的傳統。

重慶三峽博物館收藏的戰國青銅虎鈕錞於,形體碩大,造型厚重,音質優良。其上部的鈕為一張口齜牙、翅尾欲撲的猛虎,極為生動,是巴蜀人崇拜虎的又一重要物證。古蜀青銅兵器戈長約二十餘釐米,其虎身為淺刻陰線紋,虎頭為淺浮雕,一隻虎足前伸,其頭身相接處,採用透雕,後部不與戈身相連,看去像虎從冥冥之中突然躍出,藝術效果呼之欲出。

猛虎,古蜀人的圖騰

圖(4)玉角杯的虎粗獷凝重,張口露齒、虎頸壯碩。

更加珍貴的是,這支戈身上刻有一段銘文,是當時古蜀人使用的文字。但是,至今無人破解其含義。《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中引《世本》記:“巴郡南郡蠻,本有五姓:巴氏、樊氏、覃氏、相氏、鄭氏……巴氏子務相……是為廩君……廩君死,魂魄世為白虎。巴氏以虎飲人血,遂以人祠焉。”一些史書上還記載著當時西南地區的“賓人”、“夷人”等,是崇虎的部族,也以虎為圖騰。在民間收藏的眾多玉虎身上可以看出,古蜀國工匠展示了精湛的手藝,他們似乎受到了某種宗教感情的支配,醉心於這種交流方式。刻畫的虎,大都呈昂首伏臥之姿,虎口大張作怒吼狀;前爪與後爪皆向前彎曲臥於地上,臀部微聳,向上傾斜,大有蓄勢待發之狀;粗獷凝重,後肢有力,虎頸壯碩,虎口大張,虎牙尖利,威猛異常,雙翅做振飛狀,神態殊妙。可謂:一撲驚天下,三掀百獸驚!

古蜀人喜歡在兵器上裝飾虎紋。一隻青銅矛長約20釐米,後面安裝兩三米長的木杆。矛頭上的虎為陰刻線紋,虎頭前還有一個不知其意的符號,更增其神秘性。古蜀人善戰,劍是隨身武器。古蜀劍極具特徵,長近50釐米,寬3釐米左右,像一片柳葉,細長清秀,故又稱柳葉劍。劍上刻著一隻斑斕的虎紋,低頭矮身,長尾微卷,像匍匐隱伏的猛虎,隨時準備一躍而起,充分體現了古蜀人的勇敢無畏。

三、古蜀虎的藝術魅力

民間收藏的古蜀器物表明,古蜀人喜歡佩戴小型化,浮雕多的虎形、魚形、蛙形、鳥形、龜形等動物玉掛件。古蜀虎形佩一般都十分寫實,造型簡潔生動,刻有斜向細線,腹部有孔,用於穿繩佩戴。古蜀先民在虎的身上,發現了各種自己不能替代的、無比重大、無比神秘的功能,因此,虎成為古蜀先民人們心目中的重要角色。不惜用稀貴的金、青銅、美玉雕琢出大、小老虎的形象。

民間收藏的古蜀龍虎紋玉尊從肩部、腹部和足部,均被平分為3個畫面,由3個立體的龍頭和豎起的扉稜間隔成三等份,肩部三條蜿蜒的龍游蕩在空間,龍頭伸出銅尊肩外,每條游龍後面還尾隨小龍一條。腹部用鏤空扉稜隔成3個相同的畫面,主體花紋四周佈滿了饕餮紋。足部飾以饕餮紋一週。從整體上看,3個部位的紋飾銜接得緊密流暢,渾然一體;從主體花紋看,龍、虎、人造型莊嚴穩重、奇特神秘,特別是龍頭和虎頭用澆鑄法從外壁突兀凸起,雄健粗獷,比起用高浮雕法更具有一種威武逼人的悍氣。這種手法既適應尊的特定造型,又表現出纖柔親和之意,似乎在呵護著蛙形裸人,折射出神秘莫測的魅力。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石虎的影象特點看,製作者在塑造虎形象時充分利用了石料本身的紋理與天然色澤,如其中一件採用天然的蛇紋石化橄欖岩雕成的石虎,其黑色石料上遍佈的白色紋理即被利用來表現虎斑紋。石虎雕刻細膩,造型完美,雕刻重點放在頭部的表現上,其具體技法是:在張開的方狀大嘴上,先從其側面用一管徑約1釐米的工具鑽出一塊空間,在嘴底部再用徑約2。5釐米的管狀物鑽出一個或兩個平行的面,以表現其喉部。喉部與嘴部均滿塗硃砂,鬍鬚間、頭頂耳間也塗之以硃砂,色澤豔麗,充分表現了虎的威嚴與兇猛。

猛虎,古蜀人的圖騰

圖(5)臥在地上的虎

虎頭部用鑿類工具鑿出鬍鬚、牙齒、眼睛、以線刻和彩繪相結合的方法細膩的表現其細部。石虎腿部肌肉的表現是將腿與身體之間形成的凹槽延伸至臀部,再與臀部孔下的凹槽結合,從而將臀部分成了六個部分,使腿骨、膝骨、髖骨等骨胳顯得分明,雙腿粗壯,轉折部分又非常圓潤光滑,因此突出了後腿的強勁有力。幾乎所有石虎的尾部都有一管鑽孔洞,原是另有一外接的尾巴,利用木材作為榫頭相互連線而構成完整的虎形象。虎尾的粘接方法是:在像木頭一類的榫頭上塗上粘接劑,一端插入虎尾根部的圓孔中,另一端插入石虎臀部的圓孔中。將虎身和虎尾分開製作,可能是因虎尾較細長,在雕琢時易發生斷裂,如果與虎身一起雕琢,既費工又費料,這讓我們不得不歎服當時工匠們聰明智慧與創造力。古蜀玉虎流行蹲踞型、仰臥型圖式以盡力凸顯生殖器部位,甚至直接誇張地刻繪顯露出兩後肢間生殖器的圖式。

古蜀蹲踞型玉虎後肢曲弓、前肢外展上揚,盡力展示其強勁勇武的神威。爬行型玉虎低首回望,張嘴怒吼,兩耳上豎,一碩大粗壯的前肢上揚,取前行中猛然駐足回首兇猛撲擊瞬間的形態,凸顯其兇悍、勇猛的特徵。技法上既有平面浮雕,也有立體圓雕,鏤空雕。用線流暢、生動自然。造型上大多圓渾、講究線面的結合,注重表現玉的質感。既考慮到虎這動物動動物各部位的生長體態,又不拘泥於原型的比例關係,在運用誇張手法的同時,又注意動態的合理性。骨骼清楚,肌肉豐滿健壯,五官形象特徵明確。立、臥、行、走、奔等各種姿態合乎美的法則。古蜀先民以虎這動物形象作為藝術語言,以表達人的希望、幻想和各種感情,讓人們充分領略虎這動物的魅力。

三、

崇虎的古蜀去向何處?

古蜀文化是多元文化,從早期的鳥崇拜,再到後來開明王的圖騰虎崇拜。這種王朝的更迭已反映在三星堆、金沙出土金器上的魚、鳥、人的圖案中,它們記錄了三星堆以前傳說中的王朝,即部落是以魚、鳥等為圖騰。從開明王南遷的路線,一路考察而來,沿途在蘆山、滎經的眾多發現,以及有翼神獸都能顯現出它們之間的關係。沿著這種文物的相似性,我們可以描繪出一條清晰的三星堆後人的向南遷徙的路線。

開明王朝共傳12世,統治古蜀350年,這個王朝的末期,在中原文明的強大壓力下,早期古蜀國佔優勢的局面逐漸衰弱,末代蜀王也終究難以逃脫滅亡的命運。公元前316年,秦國遣大將張儀伐蜀,第12開明王及王太子逃至今四川彭山縣江口鎮,被秦兵殺害,蜀國隨之滅亡。

猛虎,古蜀人的圖騰

圖(6)玉璧上一頭猛虎足前伸,怒目睜圓。

但是,蜀開明王的後裔,率領擁護他的3萬蜀人,從成都到雅安、漢源南下金沙江,經雲南由紅河水道進入越南境內。沿路途留下大量帶有三星堆標誌以及深受古蜀文明影響的文物。開明王的圖騰是老虎,而在古代滇族的青銅飾物中,多有表現猛獸格鬥或群咬的激烈情景。在描繪動物題材的扣飾中尤以刻畫虎豹兇猛形象者居多。在其他青銅器上,刻畫虎豹者也很常見。如有的青銅器常飾以虎豹紋,有的將器耳鑄成虎形,有的銅器刻畫飼虎形象,足以表明滇人將虎豹作為勇猛威武的象徵而受到崇敬。

在越南和中國的典籍裡,均有關安陽王在越北稱王的記載。《水經注》引《交州外域記》稱:“後蜀王子將兵三萬,來討雒王、雒侯,服諸雒將,蜀王子因稱為安陽王。最初,安陽王佔據了越南與中國廣西交界的左江流域地區,統轄9個部落。公元前230年,蜀王子率軍南下征服越南中、北部的土著居民雒人,建立國家。《水經注》中寫道:越南北部“昔未有郡縣之時,土地有雒田,其田隨水上下。民墾食其田,謂之雒民。設雒王雒侯,主諸郡縣;縣多為雒將,銅印青綬。後蜀王子將兵三萬,來討雒王雒侯,服諸雒將,蜀王子因成為安陽王。”

當時安陽王的首都就在越南河內市北16公里的東英區,又稱“螺城”。從1968年開始,越南考古部門先後對螺城遺址進行了3次挖掘,發現了擁有上萬支箭的通箭倉庫。從外觀看,這個遺址由用牡蠣殼構築的外、中、內三層城牆組成,總長大約17公里。

安陽王在位50年,這期間中國漢王朝,已經取代了秦王朝的統治。當時被派往南邊鎮守的秦將趙佗,自封為南越王並得到漢王朝的默許。趙佗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率眾討伐在越南建國的安陽王。

《大越史記全書》提到,南越國攻滅蜀氏的時間在公元前208年 。從此,以猛虎為圖騰的古蜀人族滅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