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古時候沒有拼音,祖先們是怎麼認字的?看完漲知識了

  • 由 機哥聊野史 發表于 垂釣
  • 2021-08-26
簡介而直音法就是古人最常用的學習方法,所謂“直音法”,就是用一個字去代替另一個字的讀音

沒有拼音之前怎麼拼讀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古韻。這麼長時間的沉澱以及創新進步,讓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而漢字的博大精深已經是上千年的歷史,也是傳承文化最重要的工具之一,與漢字一樣重要的還有拼音。而拼音是從清朝才有了雛形,到了民國時期才有了真正的方案。在古時候其實還沒有拼音的存在,我們的祖先是怎麼認字的呢?他們還是非常厲害的,要不怎麼說是祖宗呢?

古時候沒有拼音,祖先們是怎麼認字的?看完漲知識了

在所有的印象中,無論是自己當年還是現在的小孩,自進入小學一年級就要學習拼音。一些拼音不怎麼好的家長,在給孩子輔導功課的時候,也會感覺到吃力。拼音是我們現代人學習漢字的重要工具,所謂“拼音”,就是“拼讀音節”的意思。根據普通話的音節規律,26個字母被分成了聲母韻母等多個部分,此外再加上音調就成為了音節。漢字都是單音節的形象文字,表達的資訊量上是各國文字中最豐富的的一種。

古時候沒有拼音,祖先們是怎麼認字的?看完漲知識了

其實在古代,他們也有一種近似拼音的方法,肯定還會存在每個拼音的記憶點。而直音法就是古人最常用的學習方法,所謂“直音法”,就是用一個字去代替另一個字的讀音。舉個簡單的例子:“蒂”字就可以讀“地”,因為讀音相同,這種方法確實簡單,但也有明顯的缺陷。如果一些字的同音字很生僻、甚至沒有同音字,那麼這個方法就用不了。

為了解決直音法的缺陷,讀若法應運而生。因為是為了補充直音法而出現的,所以直音法其實也是一種直音法。與直音法不同的是,讀若法用於注音的字不一定非要是相同的音,也可以是讀音相近的字,這自然就擴大了直音法的適用範圍。就如“退”字用讀若法就可以標註為“推,去聲”,一些小朋友喜歡用漢字標註英語,也是同樣的原理。

古時候沒有拼音,祖先們是怎麼認字的?看完漲知識了

除了直音法和讀若法還有反切法,反切法和我們今天用的拼音就很接近了,它起源於東漢。因為佛教的傳入中國,用梵文寫成的佛教太過晦澀難懂,反切法便由此誕生。反切法就是用漢字給漢字注音,反切有兩個字,前一個字叫反切上字,後一個字叫反切下字,被注音字叫被反切法。舉個例子《廣韻》中有:“冬,都宗切”,就是用“都”的聲母和“宗”的韻母以及聲調為“冬”字注音。反切為了補救直音法和讀若法的不足而產生的,直到1918年,才被北洋政府教育部淘汰。

古時候沒有拼音,祖先們是怎麼認字的?看完漲知識了

翻開古書,你可能會發現有的地方無法理解。那是因為古人的發音和今人不同,而且各個朝代都有很大的變化。如果你穿越到古代,除了能看懂一些用楷書寫的繁體字,其他的給出趟國沒區別。

古時候沒有拼音,祖先們是怎麼認字的?看完漲知識了

由此可見,古人的是多麼聰明,他們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不得不說老祖宗的方法真是讓人佩服,老祖宗的法子你不得不服!對此您怎麼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