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三峽工程在長江防洪中的地位與作用

  • 由 速遞那段趣事 發表于 垂釣
  • 2021-08-18
簡介在三峽水庫防洪排程運用上,首先用第一部分防洪庫容調蓄洪水,第一部分防洪庫容蓄滿後即不再滿足城陵磯防洪補償的要求,改按只考慮荊江地區的防洪補償要求排程,第二部分防洪庫容也蓄滿後,則按遭遇特大洪水時荊江河段在分蓄洪措施配合下安全行洪進行排程

調洪庫容怎麼算

1.

三峽工程的防洪庫容劃分

《三峽水庫最佳化排程方案》對初步設計擬定的水庫排程方案進行了最佳化。在初步設計階段,設計防洪排程方式是為了更好地對荊江防洪進行排程,但隨著研究的逐步深入,考慮到長江中下游城陵磯地區分洪壓力較大,在保證遇特大洪水時荊江河段防洪安全前提下,儘可能提高三峽工程對一般洪水的防洪作用,減少城陵磯地區的分洪量。在初步設計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近期江湖關係變化、庫區淹沒、泥沙淤積等方面,《方案》中提出了三峽水庫兼顧城陵磯防洪補償排程方式。

方案研究提出將三峽工程的防洪庫容221。5億

m

3自下而上劃分為三部分,如下圖所示。

三峽工程在長江防洪中的地位與作用

三峽水庫對城陵磯防洪補償排程方式防洪庫容分配示意圖

第一部分

145-155m之間庫容56。5億m 3 用於既對城陵磯防洪補償、荊江防洪補償,庫容蓄滿的庫水位即“對城陵磯防洪補償控制水位”為155。0m;

第二部分

155~171m之間庫容125。8億m 3 用於荊江地區防洪補償,庫容蓄滿的庫水位即“對荊江防洪補償控制水位”為171m;

第三部分

171~175m之間庫容39。2億m 3 用於防禦上游特大洪水。

在三峽水庫防洪排程運用上,首先用第一部分防洪庫容調蓄洪水,第一部分防洪庫容蓄滿後即不再滿足城陵磯防洪補償的要求,改按只考慮荊江地區的防洪補償要求排程,第二部分防洪庫容也蓄滿後,則按遭遇特大洪水時荊江河段在分蓄洪措施配合下安全行洪進行排程。

2

.三峽工程在長江防洪中的“大招兒”

招式一:力挽狂瀾

效果:

三峽工程直接控制調節長江上游洪水,能夠將荊江河段的防洪能力從現在的“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招式二:扭轉乾坤

效果:

遇到“千年一遇”洪水時,配合荊江分洪區的運用,可避免江漢平原發生毀滅性災害;

招式三:金鐘罩鐵布衫

效果:

遭逢“萬年一遇加10%”校特大洪水,三峽大壩仍可擋水,壩體自身可確保安全,但無法透過蓄洪等手段保障下游安全。

招式四:一箭雙鵰

效果:

三峽工程有效控制長江上游洪水來量,減少分流入洞庭湖區的水沙,減輕洞庭湖的洪水威脅和減少湖內泥沙淤積;減輕了洪水對武漢市的威脅,提高了武漢市防洪設施的可靠性和排程運用的靈活性,使武漢市防洪更有保障。

【防汛小講堂】

靜庫容

:三峽水庫汛期長約524公里,平均寬度不足2公里,為河道型水庫。人們一般將水庫水面看作平面計算出來的庫容稱為靜庫容。

動庫容

:洪水進入三峽水庫逐步向壩前演進,水庫水面不是水平的,實際水面線與水平面之間的水體稱為楔形體,容蓄了一定的水量,靜庫容與楔形庫容之和稱為動庫容。

是不是抽象難懂?

沒關係,用一個形象的比喻:就像用臉盆倒水時,總是出水口的水比盆裡的水要低一點,水庫也像一個大水盆,水流透過三峽大壩下洩時,在庫尾水位會翹起一個“尾巴”也就是楔形庫容,這個“尾巴”加上“尾巴”以下的水,就叫做動庫容了。

三峽工程早在初步設計,依據設計規範,採用壩址洪水按靜庫容進行調洪計算,確定設計洪水位和防洪庫容規模;並採用入庫洪水按動庫容調洪計算方法,確定水庫校核洪水位。

有人質疑,認為動庫容要小於靜庫容,三峽水庫的防洪庫容沒有221.5億立方米。怎麼破?

除了用事實、資料說話,別無它法!請您繼續看--

2003年三峽工程135米水位蓄水前,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和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及武漢大學就三峽水庫動庫容及靜庫容調洪問題進行了對比研究。採用1954年、1981年和1982年3個典型年進行分析計算,結果彙總如下表:

三峽工程在長江防洪中的地位與作用

中國工程院在2010年《三峽工程階段性評估報告》中明確指出,雖然採用動庫容調洪攔蓄的洪量小於採用靜庫容調洪的洪量,但荊江河段的最大洩量和水庫壩前水位沒有超過採用靜庫容調洪的結果,

表明防洪作用沒有減小,是安全的。

3.

三峽工程的健康壽命有多久?

大壩本身的長期安全執行沒有任何問題,但在三峽工程論證、設計和建設過程中,水庫泥沙淤積佔用庫容影響水庫的長期安全執行一直是人們關注的問題。

有人疑問,三峽水庫為什麼不會被泥沙“淤死”?

還是用事實和資料說話,請您接著看--

初步設計階段:

在不考慮上游水庫的攔沙作用及水土保持減沙作用的條件下,三峽工程執行80~100年時,防洪庫容仍可保留86%。

如果考慮上游水庫的攔沙作用,三峽水庫執行100年的淤積量僅相當於上游不建庫攔沙約40年的淤積量。

實際運用情況:

近年來,長江上游地區實施水土保持、退耕還林、防治石漠化和長江防護林工程,加上水庫的攔沙作用,進入干支流河道的泥沙呈逐年減少趨勢。2003-2015年年均入庫泥沙量只有1。65億噸,與初步設計值相比,減少了66。5%。

研究表明:

三峽入庫泥沙在相當長時期內將維持在較低水平,三峽水庫的衝淤平衡年限將推遲至200~300年,衝淤平衡後防洪庫容保留86%,水庫仍可安全運用。

此外,三峽工程大壩壩內和地下電站進水口設定衝沙及排沙孔、洞,保障壩前泥沙不致影響電站發電和船閘通航的執行安全,樞紐建築物可長期安全運用。

--So,no problem ! 三峽樞紐建築物可長期安全運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