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道德經》:三個字,三個成語,說透生活大智慧

  • 由 幽雅的生活 發表于 垂釣
  • 2021-05-11
簡介我們來看看3個成語,領會被老子寫入《道德經》的那些生活智慧

寢食難安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有三個字,讀懂就是大智慧。人一輩子最好的活法,也藏在這三個字裡。

《道德經》:三個字,三個成語,說透生活大智慧

《道德經》有言:“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意思是,躁動可以戰勝寒冷,給人送去溫暖;冷靜能夠戰勝狂熱,讓人頭腦保持清醒;清靜無為,才是天下正道,能保世間太平安寧。

道家講:靜為躁君。“靜”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力量。靜能制躁,一顆平靜的心,可以撫平躁動不安的神經。當你心浮氣躁、怒火中燒的時候,與其向外宣洩不良情緒,不如向內尋求一份清靜。越是面對人生的緊要關頭,我們就越需要“靜”的力量。

常言道:一動不如一靜。以不變應萬變,才是真正的智慧之道。老子曰:“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於行走的人,走路不會留下痕跡;善於說話的人,講話不會落人話柄。聰明人做事,都懂得淡泊寧靜、不露鋒芒。守持住一個“靜”字,既是一種沉穩,也是一種高明。

《道德經》:三個字,三個成語,說透生活大智慧

《道德經》有言:“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鑿戶腑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意思是,只有當車空著的時候,才能裝得進貨物;只有當房屋空著的時候,才能作為住人的居室。因此,“有”是實在的象徵,代表著現實的利益;“無”則是可用的象徵,代表著無盡的可能。

人的一生,往往急於追求“有”的價值,卻又總是忽略了“無”的意義。“有”,就感到滿足;“無”,就覺得虛空。人之所以寢食難安,大抵總是放不下有無得失。倘若把這一切都拋開,還有什麼能阻擋我們去享受生活?

老子曰:“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明確了“有無相生,無中生有”的道理,方能跨越得失榮辱的藩籬。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以“無為”的姿態,讓自己有所作為;以“無事”的方式,去處理瑣碎繁雜的事物;以“無味”的標準,去品嚐人世間的苦辣酸甜。你會發現生命原是“本自具足”的,一絲不缺,一應圓滿,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道德經》:三個字,三個成語,說透生活大智慧

《道德經》有言:“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意思是,狂風呼嘯,也刮不了一個早晨;驟雨傾盆,也下不了一整天的時間。誰能掌管颳風下雨呢?是天和地,是自然之力。自然之力尚且不能讓疾風驟雨長久,又何況是以人力而為之呢?

老子曰:“不知常,妄作兇。”“常”即大道執行之規律,自然萬物之法則。萬物生長永不間斷,不曾片刻停下腳步,一歲一枯榮。萬事也在不斷髮展變化: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世事無常,卻唯獨以“變”為常事。

人生的順境、逆境亦如自然更替,不是恆定不變的。站在天地的視角,人不過是蜉蝣撼大樹,滄海之一粟。知常則容,當你明白這個道理時,你就會變得寬廣、變得包容。

《道德經》:三個字,三個成語,說透生活大智慧

《道德經》裡既有古人的理論智慧,也有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我們來看看3個成語,領會被老子寫入《道德經》的那些生活智慧。

《道德經》:三個字,三個成語,說透生活大智慧

禍福相依

《道德經》有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禍福相依,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

上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因此,禍福之間是可以互相轉換的:得意到了極點,往往就是失意的開始;萬物達到頂峰,就要逐漸走下坡路了。金錢超過了一定的限度,就很難守得住;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就會埋下禍根。

每件事情都有兩面性,順逆都是緣,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不必因為暫處於順境就沾沾自喜,不然就會樂極生悲;也不要因為暫時遇到不好的事情,就覺得自己陷入了人生低谷,從此一蹶不振。車到山前必有路,現在的伏蜇將會奠定以後的成就。

切記“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道理,平和自己的心境,才能在這變化無常的世界裡,得以看清自己身邊的處境。相信福禍相依,我們只需要順心而為、淡然處之,自然能趨吉避凶,常保不敗。

《道德經》:三個字,三個成語,說透生活大智慧

和光同塵

《道德經》有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和光同塵,指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平和處世方法。

所謂和光同塵,不是要我們隨波逐流,而是要我們隨曲就伸。既保留自己的個性,又能為世間所容。以一種出世的心境,過十分入世的生活。

弘一法師說:“人做得剔透玲瓏了,便是藝術。那時你可以捨生取義,你可以視死如歸。你可以視金錢如糞土,你可以視富貴如浮雲。你可以視色相如敝履。”人生正如一場修行,要想活得自在灑脫,必先邁過這一道門坎兒。放下心底的那些執念,還自己一片淡然。

《道德經》:三個字,三個成語,說透生活大智慧

知足常樂

《道德經》有言:“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常樂,自知滿足,就總是快樂。

老子曰:“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不知足,乃是世間一切痛苦的根源。

不守清靜無為之道,就會產生貪慾之念。人不得一時寧靜,心更無片刻安閒。過分追逐名利,勢必招致災禍和不幸。具備知足之心,就不會感到有任何不足。因此,懂得知足的人,永遠都是快樂的。

佛家講“隨喜”,生活中也是一樣,隨心、隨性、隨意,一切隨緣即可。保持知足的心態,不必過度憂心,更無需刻意強求。知足常樂,福氣不請自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