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中醫適宜技術」第一篇 針刺類技術|第8章 三稜針技術

  • 由 中醫藥適宜技術 發表于 垂釣
  • 2021-07-19
簡介針刺前,在點刺穴位的上下用手指向針刺處推按,使血液積聚於針刺部位,繼之用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乙醇棉球脫碘,針刺時左手拇、示、中三指固定點刺部位,右手持針,用拇、示兩指捏住針柄,中指指腹緊靠針身下端,針尖露出3~5mm

三稜線是什麼

「中醫適宜技術」第一篇 針刺類技術|第8章 三稜針技術

【中醫適宜技術】第一篇 針刺類技術

第八章 三稜針技術

「中醫適宜技術」第一篇 針刺類技術|第8章 三稜針技術

「中醫適宜技術」第一篇 針刺類技術|第8章 三稜針技術

「中醫適宜技術」第一篇 針刺類技術|第8章 三稜針技術

三稜針技術是用三稜針刺入血絡或腧穴,放出適量血液以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的一種操作技術,

具有通經活絡、開竅瀉熱、調和氣血、消腫止痛等作用。臨床主要用於各種實證、熱證或瘀血、疼痛等。

一、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

(一)常用器具

三稜針

是一種用不鏽鋼製成,針長約6cm,針柄稍粗呈圓柱形,針身呈三稜狀,尖端三面有刃,針尖鋒利的針具,分大、中、小三型。臨床可根據不同病症及病人形體強弱,適當選擇用針型號。針身應光滑,無鏽蝕,針尖應銳利、無倒鉤(見圖1)。

「中醫適宜技術」第一篇 針刺類技術|第8章 三稜針技術

圖1 三稜針

(二)基本操作方法

1.消毒

(1)針具消毒:

針具使用前應高溫高壓消毒,或宜選擇一次性三稜針。

(2)操作部位消毒:

用75%乙醇消毒;或先用2%碘酒消毒,待稍幹後,再用75%乙醇脫碘。

(3)醫者消毒:

醫者雙手應用肥皂水清洗乾淨,再用75%乙醇棉籤消毒。

2.選穴方法

根據治療方案選取穴位。一般選取穴位處或穴位附近瘀阻明顯的血絡。

3.體位選擇(見圖2)

以醫者能正確取穴,操作方便,病人感覺舒適為原則。

選取頭項、上背部穴位時取俯伏坐位,頭面、頸、胸部穴位時取仰靠坐位,背部、腰、臀以及下肢後部穴位時取俯臥位,頭面、胸腹及四肢部穴位時取仰臥位,身體側部穴位時取側臥位。為了使體表絡脈充盈,有時需要採取特殊的體位和方式。如急性腰扭傷取膕靜脈委中放血,需病人站立位。刺絡時患者區域性暴露應充分,便於醫生操作及出血處理。

「中醫適宜技術」第一篇 針刺類技術|第8章 三稜針技術

圖2 三稜針技術常用體位

4.針刺方法

三稜針刺法分為

點刺法、散刺法、刺絡法、挑治法

(1)點刺法(見圖3)

點刺法,即用三稜針快速刺入人體特定淺表部位後快速出針的方法。

針刺前,在點刺穴位的上下用手指向針刺處推按,使血液積聚於針刺部位,繼之用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乙醇棉球脫碘,針刺時左手拇、示、中三指固定點刺部位,右手持針,用拇、示兩指捏住針柄,中指指腹緊靠針身下端,針尖露出3~5mm。對準已消毒的部位,刺入3~5mm,隨即將針迅速退出,後輕輕擠壓針孔周圍,使出血少許,然後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此法多用於指、趾末端的十宣、十二井穴和耳尖及頭面部的攢竹、上星、太陽等穴。

「中醫適宜技術」第一篇 針刺類技術|第8章 三稜針技術

圖3點刺法示意圖

(2)散刺法(見圖4)

散刺法,即用三稜針在病變區域性及其周圍施行多點點刺的方法,又叫"豹紋刺"。

操作時,根據病變部位大小不同,可刺10~20針左右,由病變外緣呈環形向中心點刺,以促使瘀血或水腫得以排除,達到祛瘀生新、通經活絡的目的。此法多用於區域性瘀血、血腫或水腫、頑癬等。

「中醫適宜技術」第一篇 針刺類技術|第8章 三稜針技術

圖4 散刺法示意圖

(3)刺絡法(見圖5)

刺絡法,即用三稜針刺破人體特定部位的血絡或靜脈,放出適量血液的方法。

操作時,可先用止血帶,結紮在針刺部位上端(近心端),然後常規消毒。針刺時左手拇指壓在被針刺部位下端,右手持三稜針對準針刺部位的靜脈,刺入脈中2~3mm,立即將針退出,使其流出少量血液,出血停止後,再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當出血時,也可輕輕按壓靜脈上端,以助瘀血外出,毒邪得瀉。此法多用於曲澤、委中等穴,治療急性吐瀉、中暑、發熱等病症。

「中醫適宜技術」第一篇 針刺類技術|第8章 三稜針技術

圖5 刺絡法示意圖

(4)挑治法(見圖6)

挑治法,即用三稜針刺入人體特定部位,挑破面板或皮下組織的方法。

操作時,用左手按壓施術部位兩側,或捏起面板,使面板固定,右手持針迅速刺入面板1~2mm,隨即將針身傾斜挑破面板,使之出少量血液或少量粘液。也有刺入5mm左右,再將針身傾斜並使針尖輕輕挑起,挑斷皮下部分白色纖維組織,然後出針,覆蓋敷料。此法常用於肩周炎、胃痛、頸椎綜合徵、失眠、支氣管哮喘、血管神經性頭痛等病症。

「中醫適宜技術」第一篇 針刺類技術|第8章 三稜針技術

圖6 挑治法示意圖

5.出血量的確定

三稜針點刺出血量多少與治療效果相關。原則上應考慮以下幾方面因素:

(1)體質:

體格強壯,氣血旺盛者出血量可稍多;小兒、婦女及年老體弱者則出血量應偏少。

(2)部位:

頭面、四肢末端指(趾)部出血量宜少;四肢部出血量可略多。

(3)病情:

陽證、實證、熱證、新病出血量宜多;陰證、虛證、久病則出血量宜少。

(4)在具體操作時,對出血量的定量一般分為以

下4種:

<1>微量:

出血量在1ml以下,即1滴左右。包括區域性充血、滲血以及《內經》中所載“出血如大豆”、“見血而止”及“微出血”等情況。主要用於較大面積淺表疾患,如神經性皮炎、下肢慢性潰瘍、銀屑病、白癜風、末梢神經炎、頑癬等。

<2>少量:

出血量在1~5ml,即10滴左右。主要用於頭面以及四肢指(趾)部穴位的一些急性、熱性病,如感冒、急性結膜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腺炎、瘧疾等。

<3>中等量:

出血量在5~10ml。主要用於一些外科感染性疾患以及部分急症,如疔、癤、癰疽、乳腺炎和急性軟組織扭傷、中暑及各種痛證等。

<4>大量

:出血量在10ml以上,可達幾十或者上百毫升。多用於一些慢性全身性疾患和部分急證實證,如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癲狂等。放血時可以用三稜針緩刺加罐或注射器抽吸。

6.出針後處理

出針後出血,一般任其自然停止即可,後宜用無菌幹棉球或棉籤擦拭或按壓,注意無菌操作防止感染。

二、常見疾病的三稜針治療技術

(一)外感發熱(上呼吸道感染)

外感發熱病症見發熱、流涕、咳嗽等,因風寒外襲或風熱之邪鬱於肌表而發病。

本病按《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2年)關於感冒中醫證候及西醫的診斷標準進行診斷。

【治則治法】解表散邪。

【操作步驟】取大椎穴。區域性消毒後用三稜針散刺大椎穴3~5針,予以拔罐,出血量1~5ml,拔罐10~15分鐘,以區域性青紫為度。每日1次。

(二)天行赤眼(急性結膜炎)

本病是以單側或雙目白睛紅赤,伴點片狀溢血為主症的一類疾病。

多因猝感疫癘之氣,或肺胃積熱,侵犯肝經,上攻於目而發病。臨床按照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佈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

【治則治法】疏風清熱。

【操作步驟】取耳尖穴或太陽穴。區域性消毒後用三稜針點刺耳尖或太陽穴,予以擠壓,出血量1~5ml。每日1次,2周為一療程。

(三)急喉痺(急性咽炎)

本病是以咽部疼痛,吞嚥時疼痛加重為主症的疾病。

查體可見咽黏膜充血、腫脹,咽後壁或見膿點。多因肺胃蘊熱,或痰熱上擾,蒸灼咽喉而為病。本病按照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佈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

【治則治法】疏風清熱。

【操作步驟】取大椎、少商、商陽穴。區域性消毒後用三稜針散刺大椎穴3~5針,予以拔罐,出血量1~5ml,拔罐10~15分鐘,以區域性青紫為度,點刺少商、商陽穴,予以擠壓,出血量1~5ml。每日1次或隔日一次,5~10次為一療程。

(四)急性腰扭傷

腰痛是以一側或雙側腰部劇烈疼痛為主症,可伴有活動受限,不能翻身、坐立和行走,常保持一定強迫姿勢以減少疼痛。

多見於青壯年,有腰部扭傷史。本病多為區域性皮肉筋脈受損,經絡不通,經氣執行受阻,瘀血壅滯區域性而致疼痛。臨床按照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佈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

【治則治法】活血通絡。

【操作步驟】取委中穴或周圍顯露血絡。患者站立,暴露雙委中穴,常規消毒,用三稜針點刺委中穴1~3針,區域性加火罐,囑患者活動腰部,作試探性前俯、後仰及旋轉。5分鐘後取罐,用幹棉球擦淨血跡,乙醇消毒區域性。隔日1次,5~10次為一療程。

(五)痺症(痛風性關節炎)

本病是以拇趾、蹠趾關節、足背、足跟、踝、指、腕等小關節紅腫劇痛反覆發作,關節畸形,形成"痛風石"為主要表現的疾病。

多因濁邪阻滯經絡,氣血執行不暢所致。本病按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頒佈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

【治則治法】活血通絡。

【操作步驟】病灶處常規消毒,用三稜針散刺1~3針出血,出血量以5~10ml為度,放血結束後清潔創面。每日或隔日1次,2周為一療程。

三、禁忌症

1。傳染病和嚴重心、肝、腎功能損害者。

2。動脈禁刺。

3。血友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凝血機制障礙者。

4。孕婦、產後、習慣性流產者。

5。外傷有大出血者。

四、注意事項

1.體質虛弱、貧血嚴重及低血壓者,慎用此法。

對於飢餓、疲勞、精神高度緊張者,宜進食、休息、精神放鬆後施治。

2.對於重度下肢靜脈曲張者,慎刺。

一般下肢靜脈曲張者,應選取邊緣較小的靜脈,注意控制出血量。

3。出針後,當出血量達到要求後應予以止血,可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5~10分鐘;若出血量不足,或不出血,則在出針後擠壓針孔,使之出血;或按摩近心端血絡,以加速出血或加用拔火罐吸拔血液。

4.施術後患者宜適當休息後離開。

若發生暈針或暈血,應迅速停止施術,靜臥片刻或抬高雙腿,頭部放低(不用枕頭);或適量飲水;或艾條灸百會穴等。

宣告:

內容來源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編輯:小小

配圖:網路

稽核:蟲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