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薩拉熱窩事件後,83歲的奧匈皇帝不想宣戰,德國皇帝:機不可失

  • 由 桑榆娛樂速遞 發表于 垂釣
  • 2021-07-14
簡介01 斐迪南大公夫婦遇刺1914年6月,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在去薩拉熱窩之前,同德皇威廉二世會談,德皇建議:俄國正困難,奧匈帝國可趁機吞併塞爾維亞,如果俄國插手,德國將全力支援

撒拉熱窩在哪裡

薩拉熱窩事件爆發後,83歲的奧匈帝國皇帝約瑟夫因為年事已高,對發動戰爭力不從心,但是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強力支援。

事情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一戰的爆發要從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遇刺說起。

01 斐迪南大公夫婦遇刺

1914年6月,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在去薩拉熱窩之前,同德皇威廉二世會談,德皇建議:俄國正困難,奧匈帝國可趁機吞併塞爾維亞,如果俄國插手,德國將全力支援。

那麼為什麼德皇說要支援奧匈帝國呢?自然因為兩國關係好。

奧匈帝國當時是歐洲幾大傳統帝國之一,是奧地利和匈牙利聯合的國家。其土地面積在歐洲僅次於俄羅斯,人口面積排在俄羅斯和德國之後,位居第三。

一戰前歐洲有三個半皇帝,分別是俄國沙皇、德國皇帝、奧匈帝國皇帝和半個英國皇帝。其中,奧皇和德皇關係不錯,他們分屬哈布斯堡王朝與霍亨索倫王室,都是日耳曼貴族。

自亞歷山大二世時代起,俄國瘋狂地擴張,歐洲列強非常擔心。為了抵抗俄國,1882年,德、奧匈、意三國簽署了“三國同盟”,以德國為核心。

薩拉熱窩事件後,83歲的奧匈皇帝不想宣戰,德國皇帝:機不可失

三國同盟君主畫像

此外,因為各種複雜的原因,英國慫恿法國、俄國,分別於1904年和1907年簽署了《英法協約》、《英俄協約》,建立了“三國協約”。

薩拉熱窩事件後,83歲的奧匈皇帝不想宣戰,德國皇帝:機不可失

六年前奧匈帝國武力吞併了波斯尼亞,現在又把目光瞄向了附近的塞爾維亞,引起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的強烈不滿。

一個黑手黨認為斐迪南訪問薩拉熱窩,是行刺的絕佳機會,便派人前往。

薩拉熱窩事件後,83歲的奧匈皇帝不想宣戰,德國皇帝:機不可失

歐洲的火藥桶:巴爾幹地區

塞爾維亞當局得知這個訊息後,怕引起禍端,便提醒奧匈帝國注意,但是沒有引起奧匈帝國的重視。

6月28日,斐迪南大公夫婦訪問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這一天是塞爾維亞的國恥日,而奧匈帝國選擇在這一天進行軍事演習,準備由斐迪南親自檢閱,顯然具有挑釁的意味。

當局把歡迎儀式搞得非常隆重,有近百名士兵組成的儀仗隊。九點多斐迪南大公夫婦乘坐敞篷車,沿街道向市政廳駛去,街道兩側人群擁擠卻疏於防守,只有少數憲兵警戒線。

一般來說,這種情況應該嚴加防守,可是無論是奧匈帝國還是波斯尼亞的有關負責人,都忽視了,不知道是無能還是其他原因。

此時,有七名年輕的塞爾維亞的刺客,埋伏在預告要經過的街道旁。

當敞篷車經過時,一名刺客投了枚炸彈,但沒投準,斐迪南毫髮未傷。這名刺客跳進了一側的運河裡,後來被警察打撈上來。

斐迪南驚魂未定,但還是堅持去市政廳參加了歡迎典禮,結束後改變了路線,去了計劃中的下一個目的地博物院。

行至路口拐彎時,一個塞爾維亞青年向斐迪南夫婦連開兩槍,15分鐘後夫婦倆相繼去世,遺體運回維也納。第二天,塞爾維亞爆發了大規模遊行。

薩拉熱窩事件後,83歲的奧匈皇帝不想宣戰,德國皇帝:機不可失

斐迪南大公夫婦遇刺時情景

開槍打死斐迪南夫婦的是一個名叫普林西普的波斯尼亞青年,年僅17歲,還是名初中生,事後背判二十年有期徒刑,幾年後死於監獄中。

薩拉熱窩事件後,83歲的奧匈皇帝不想宣戰,德國皇帝:機不可失

刺客所用的勃朗寧手槍

斐迪南夫婦遇刺破壞了歐洲微妙的平衡。

皇儲被刺,奧匈帝國什麼反應呢?

薩拉熱窩事件後,83歲的奧匈皇帝不想宣戰,德國皇帝:機不可失

薩拉熱窩事件的刺客在審判席上

83歲的老皇帝約瑟夫感到猶豫,剛開始對外保持沉默。其實他的皇位繼承人本來是唯一的兒子魯道夫大公,但魯道夫年輕時就殉情自殺,現在侄子斐迪南大公也先離他而去。

薩拉熱窩事件後,83歲的奧匈皇帝不想宣戰,德國皇帝:機不可失

奧匈皇帝約瑟夫

約瑟夫對屬下感嘆:都死了,就是我不死,人生原來如此孤獨。

02 矛盾重重

一段時間裡,各地都很平靜,似乎什麼事也沒發生。實際上是大臣和將軍們都要求向刺客所在的塞爾維亞開戰,但是戰爭準備還沒做好,如果進攻塞爾維亞引起沙皇俄國干涉怎麼辦?

因為沙皇俄國和塞爾維亞同屬斯拉夫民族,俄國是斯拉夫民族的老大哥,有著很深的斯拉夫感情。

為此約瑟夫皇帝決定向他的盟友德皇威廉二世求助,於是寫信問德皇的意思。如果德國支援的話,才能迫使俄國保持中立,趁勢吞併塞爾維亞。

薩拉熱窩刺殺案發生時,德皇威廉二世正在遊艇上度假,得知訊息後立刻返回德國觀察局勢。他和斐迪南夫婦是好友,幾周前他和夫人還到他們的鄉村別墅作客。

其實威廉二世是一個非常好戰的人,與哈布斯堡家族不一樣,霍亨索倫家族在1914年正處於上升時期。

奧匈帝國雖然是歐洲的大國,但是不大能打仗,主要是透過聯姻來維護自己的統治。哈布斯堡家族曾有句名言:打仗的事情交給別人去,奧地利人只要會結婚就行。

奧匈皇帝約瑟夫18歲繼位,會說8種本國各民族語言,每天工作12小時,睡行軍床,可是卻不擅長打仗,此前在與義大利和法國的戰爭中接連失敗。另外,它在海外幾乎沒有殖民地。

而德國的崛起不是靠的聯姻,而是靠武力和機制。相比德國,奧匈帝國外強中乾。

與83歲的奧皇約瑟夫不同,威廉二世要精力充沛的多,喜歡炫耀自己。他收藏的軍服有300多套,高興時一天能換十幾次。當時柏林流行一個笑話:

他不掛上海軍上將徽章就不逛養魚池,不打扮成英國陸軍元帥的樣子就不吃葡萄乾布丁。

但是他有軟肋,出生時因生產不順導致左臂肌肉萎縮,兩隻胳膊長短不一。照相時,他總側著身子,要把有殘疾的手遮住。或許因為有生理缺陷,威廉二世可能有很強的心理陰影,自尊心強,更想向外界展示自己的強大,希望超過自己的爺爺。

薩拉熱窩事件後,83歲的奧匈皇帝不想宣戰,德國皇帝:機不可失

德皇威廉二世

儘管生理有缺陷,但是威廉二世接受了很殘酷的訓練,學習了騎馬、游泳、擊劍和射擊,並做得很出色。因此威廉二世不僅虛榮,而且狂妄、衝動、具有野心,曾與開國元勳俾斯麥決裂。

德意志在1870年才完成統一,是一個新興起的國家。之前是俾斯麥主導國家,因為威廉一世的信任,更重要的是俾斯麥非常有才能,他為德國的迅速崛起創造了20年的和平環境。

德國剛統一後,俾斯麥放低姿態,說德國只想管好自己,沒有很多要求,儘可能地避開別的大國間的矛盾,不去出頭,想獨善其身、韜光養晦。此外,他還是一個外交高手,施展平衡之術,拉攏各國,和很多國家結盟。

薩拉熱窩事件後,83歲的奧匈皇帝不想宣戰,德國皇帝:機不可失

鐵血宰相俾斯麥

在他的左右周旋之中,各個有疑慮的大國認為自己的利益有保障了,便慢慢地接受了德意志的統一。

到了威廉二世上臺後,外交政策有了大的轉變。

威廉二世不認可俾斯麥的外交政策,覺得俾斯麥的做法兩面三刀,一面和奧匈國家結盟,一面和俄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如果真的發生戰爭的話,不就左右為難嗎?

而且今日不同往日,德國經濟發展迅速,也算是一個大國了,再左右逢源,不是有傷顏面麼。

於是威廉二世放棄了俾斯麥複雜的結盟策略,廢除了和俄國的互不侵犯條約,打破了俾斯麥費盡心機建立的平衡。俄國一看就慌了,難道德國想開戰?於是就跟法國結盟。

就這樣,德國的左鄰右舍再次成為他的敵人。老謀深算的英國,一直努力維持著歐洲各國的勢力均衡,一看平衡被打破,也緊張起來,怎麼才能保住自己的日不落地位?

德國崛起後,想獲得與自身影響力相匹配的殖民地,這必然要得罪歐洲列強。為了擴充套件影響力,德國想把海軍發揚光大,並用了十幾年的時間,把海軍建設成僅次於海上霸主的英國。

但是英國的海上優勢是上百年積累的,德國想超越還是很有難度。德國是個陸地國家,所有關鍵性的戰役全部是陸軍打的,很少打海戰,海上勢力基本上被英國海軍封鎖。

英國一看德國大搞海軍,就更坐不住了。本來俄國對它在遠東利益虎視眈眈,還想爭奪印度,為何不向俄國示好,拉攏俄國一起對付德國,把它在亞洲的注意力轉移到歐洲?不是一舉兩得嗎?

說幹就幹,英國拉起一個反德的包圍圈,和法俄簽訂了三國協約。

正是威廉二世的魯莽才會四面樹敵,將德國置於不利的國際環境之中。

03 引爆一戰

說完了各國亂七八糟的利益矛盾後,再來繼續說這次事件。

當威廉二世收到約瑟夫的信時,他認為必須要採取行動,才能嚇退俄國的介入。

七月初,他收到一份駐奧匈帝國維也納大使的電報,上面說大使要求奧地利不要過快地對塞爾維亞採取行動。

威廉二世看完暴跳如雷,他在評註中寫道:

撒謊,胡說!誰給他權力那樣做?塞爾維亞必須受到懲罰,立刻執行!

當時,威廉二世還會見了奧匈帝國派來的特使,他對特使說:必須對塞爾維亞採取行動,奧地利想要什麼幫助,德國就提供什麼。

說完威廉二世返回遊艇繼續度假去了,走前他對自己的將軍們說:

我認為不會有大戰,沙皇的注意力不在斐迪南大公遇刺上,此外法國和俄國也沒有做好戰爭準備。

但是剛愎自用的威廉二世這一次想錯了。

德皇敢支援奧匈帝國,是因為他認為不會發生大的戰爭。在他的回憶錄裡,威廉二世強調他沒有預見會爆發戰爭。

沙皇尼古拉二世曾兩次拉著他的手承諾,承諾時又是拍他又是擁抱他,說萬一歐洲爆發戰爭,他不會對德國開戰,也絕不會和英國結盟,因為他很感激威廉二世在日俄戰爭中對俄國的幫助,而俄國捲入日俄戰爭完全是英國的誤導,很討厭英國。

薩拉熱窩事件後,83歲的奧匈皇帝不想宣戰,德國皇帝:機不可失

威廉二世與尼古拉二世

所以威廉二世沒有料到俄國會打德國,否則也不會幾個月裡跑到別的國家去,如果知道的話,應該是積極在國內做戰爭準備。

外交官們也認為不會爆發戰爭,但是總參謀部、海事部不這樣認為,併為此發生了爭執。

實質上對塞爾維亞宣戰比較唐突,沒有證據表明這事和塞爾維亞當局有關,只有激進分子的秘密計劃,當局沒有能力也沒有意願阻止。皇儲被刺事件,只是奧匈帝國藉此為由,想吞併塞爾維亞的藉口和時機。

刺殺發生時,沙皇尼古拉二世為表敬意,在他的遊艇上宣佈為期三週的哀悼。可是奧匈帝國皇帝約瑟夫,在德皇威廉二世的慫恿下向塞爾維亞下了最後通碟,提出十分苛刻的條件,實際上就是戰書。

薩拉熱窩事件後,83歲的奧匈皇帝不想宣戰,德國皇帝:機不可失

沙皇尼古拉二世

沙皇非常憤怒,立即向德皇威廉二世發電,質問道:

能不能阻止你的盟友不要走得太遠?

沙皇認為欺負弱國太不光彩了,自己又自詡為塞爾維亞的保護國,這個時候怎麼能退縮?

德皇回電表達了自己也想要和平,事實上只是託詞,不想承擔戰爭責任。他覺得俄國現在參戰有些困難,現在讓奧匈帝國 乘機在巴爾幹半島上削弱俄國的勢力,是個大好時機。

幾年前,奧匈帝國吞併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時,俄國因為在日俄戰爭中戰敗,無力保護斯拉夫小兄弟而感到無奈,這次不同了,精力已經恢復過來,再也不能屈服於德奧的壓力了,否則以後在巴爾幹半島的利益就再也無力補救。

於是就發後了下面的一幕,俄國人放火燒了德國的邊防站,破壞了鐵軌,並張貼了紅色動員通知。

薩拉熱窩事件後,83歲的奧匈皇帝不想宣戰,德國皇帝:機不可失

一戰時的歐洲勢力分佈圖

當這訊息傳到德國時,德皇和大臣們震驚了,不願相信戰爭已經爆發。

薩拉熱窩事件後,83歲的奧匈皇帝不想宣戰,德國皇帝:機不可失

1914年出征的奧匈帝國軍隊

於是一場世界大戰就此引爆,以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為代表的同盟國和英法俄協約國開戰。

如果你覺得我寫得還不錯,請點個贊吧。

文:十里桂花(關注我,給你講更多有趣的歷史故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