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七講:述而篇第七

  • 由 讀書是福 發表于 垂釣
  • 2021-07-11
簡介【譯】孔子說:“只要自願拿著乾肉為禮來見我的人,我從來沒有不給他教誨的

釣而不綱怎麼讀

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義”、“禮”、“智”。《論語》作為孔子及門人的言行集,內容十分廣泛,多半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直到近代新文化運動之前,約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一直是中國人的初學必讀之書。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而且論語教給了後人如何為人處世的道理。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七講:述而篇第七

述而篇第七

包括三十八章,涉及內容包括: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學習態度、以及對仁德等道德思想的一些獨到見解等,下面就給大家一一講解: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注】述

:傳述。

:創造。

:私,私自,私下。

老彭

:人名,但究竟指誰,學術界說法不一。有的說是殷商時代一位“好述古事”的“賢大夫”;有的說是老子和彭祖兩個人,有的說是殷商時代的彭祖。

【譯】

孔子說:“只闡述而不創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東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七講:述而篇第七

子曰:“默而識(zhì)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注】識

:記住。

:教誨。

【譯】

孔子說:“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教誨別人而不辭勞累,這些對我來說有什麼因難呢?”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xǐ),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注】徙

:遷移。此處指靠近義、做到義。

【譯】

孔子說:“對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求,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事情。”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七講:述而篇第七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注】燕居

:家居、閒居。

申申

:衣冠整潔。

夭夭

:行動斯文和舒和的樣子。

【譯】

孔子閒居在家裡的時候,衣冠楚楚,儀態溫和舒暢悠閒自在。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注】周公

: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魯國國君的始祖,傳說是西周典章制度的制定者,他是孔子所崇拜的所謂“聖人”之一。

【譯】

孔子說:“我衰老得很厲害了,我好久沒有夢見周公了。”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七講:述而篇第七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注】德

:能把道貫徹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

:藝指孔子教授學生的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

【譯】

孔子說:“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以仁為憑藉,遊戲於六藝的範圍之中。”

子曰:“自行束脩(xiū)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注】束脩

:脩,乾肉,又叫脯。束脩就是十條幹肉。孔子要求他的學生,初次見面時要拿十餘乾肉作為學費。後來,就把學生送給老師的學費叫做“束脩”。

【譯】

孔子說:“只要自願拿著乾肉為禮來見我的人,我從來沒有不給他教誨的。”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七講:述而篇第七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fěi)不發。舉一隅(yǔ)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注】憤

:苦思冥想而仍然領會不了的樣子。

:想說又不能明確說出來的樣子。

:方位。

【譯】

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面的東西,那就不要再用這種方法教他了(換一種教法)。”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譯】

孔子在有喪事的人旁邊吃飯,不曾吃飽過。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七講:述而篇第七

子於是日哭,則不歌。

【譯】

孔子在這一天為弔喪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不懼。好謀而成者也。”

【注】

舍:捨棄,不用。

:隱藏。

三軍

:是當時大國所有的軍隊,每軍約有一萬二千五百人。

:在一起。

暴虎

:空拳赤手與老虎進行搏鬥。

馮河

:無船而徒步過河。

臨事不懼

:遇到事情便格外小心謹慎。

【譯】

孔子對顏淵說:“用我呢,我就去幹;不用我,我就隱藏起來,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這樣吧!”子路問孔子說:“老師您如果統帥三軍,那麼您和誰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說:“赤手空拳和老虎搏鬥,徒步涉水過河,死了都不會後悔的人,我是不會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謹慎,善於謀劃而能完成任務的人。”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七講:述而篇第七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注】富

:升官發財。

:指合於道,可以去求。

執鞭之士

:古代為天子、諸侯和官員出入時手執皮鞭開路的人。意思指地位低下的職事。

【譯】

孔子說:“如果富貴合乎於道就可以去追求,雖然是給人執鞭的下等差事,我也願意去做。如果富貴不合於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還是按我的愛好去幹事。”

子之所慎:齊、戰、疾。

【注】齊

:同齋,齋戒。古人在祭祀前要沐浴更衣,不吃葷,不飲酒,不與妻妾同寢,整潔身心,表示虔誠之心,這叫做齋戒。

【譯】

孔子所謹慎小心對待的是齋戒、戰爭和疾病這三件事。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七講:述而篇第七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注】《韶》

:舜時古樂曲名。

【譯】

孔子在齊國聽到了《韶》樂,有很長時間嘗不出肉的滋味,他說,“想不到《韶》樂的美達到了這樣迷人的地步。”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注】為

:幫助。

衛君

:衛出公輒,是衛靈公的孫子。公元前492年 ̄前481年在位。他的父親因謀殺南子而被衛靈公驅逐出國。靈公死後,輒被立為國君,其父回國與他爭位。

:答應的說法。

【譯】

冉有說:“老師會幫助衛國的國君嗎?”子貢說:“嗯,我去問他。”於是就進去問孔子:“伯夷、叔齊是什麼樣的人呢?”孔子說:“古代的賢人。”子貢又問:“他們有怨恨嗎?”孔子說:“他們求仁而得到了仁,為什麼又怨恨呢?”子貢出來對冉有說:“老師不會幫助衛君的。”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七講:述而篇第七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gōng)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注】曲肱

:彎著胳膊。

【譯】

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作枕頭睡,樂趣也就在這裡了。用不正當的方法得到財富和尊貴,這對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注】加

:通“假”,給予。

:指《周易》,古代占卜用的一部書。

【譯】

孔子說:“再給我幾年時間,到五十歲學習《易》,我便可以沒有大的過錯了。”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七講:述而篇第七

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注】雅言

:周王朝的京畿之地在今陝西地區,以陝西語音為標準音的周王朝的官話。

【譯】

孔子有時講雅言,讀《詩》、念《書》、贊禮時,用的都是雅言。

葉(shè)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注】葉公

:葉公姓沈名諸梁,楚國的大夫,封地在葉城(今河南葉縣南),所以叫葉公。

云爾

:雲,代詞,如此的意思。爾同耳,而已,罷了。

【譯】

葉公向子路瞭解孔子的為人,子路當時不好回答。孔子聽說後說:“你為什麼不這樣說:‘他這個人呀,發憤起來忘記吃飯,快樂得忘記了憂愁,簡直不知道衰老就要來到了,如此而已。’”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七講:述而篇第七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譯】

孔子說:“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的東西,勤奮敏捷地去求得知識的人。”

子不語怪、力、亂、神。

【譯】

孔子不談論怪異、暴力、雜亂、鬼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

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好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為借鑑,改掉自己的缺點。”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七講:述而篇第七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tuí)其如予何?”

【注】桓魋

:任宋國主管軍事行政的官——司馬,是宋桓公的後代。

【譯】

孔子說:“上天把德賦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麼樣?”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注】二三子

:這裡指孔子的學生們。

【譯】

孔子說:“學生們,你們以為我對你們有什麼隱瞞的嗎?我是絲毫沒有隱瞞的。我沒有什麼事不是和你們一起幹的。我孔丘就是這樣的人。”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七講:述而篇第七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注】文

:文獻、古籍等。

:指德行,也指社會實踐方面的內容。

:對人盡心竭力。

:誠實。

【譯】

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項內容教授學生。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

【注】斯

:就。

:恆心。

:窮困。

:奢侈。

【譯】

孔子說:“聖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這就可以了。”孔子又說:“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見到始終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這也就可以了。沒有卻裝作有,空虛卻裝作充實,窮困卻裝作富足,這樣的人是難於有恆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七講:述而篇第七

子釣而不綱,弋(yì)不射宿。

【注】綱

:大繩。這裡作動詞用。在水面上拉一根大繩,在大繩上系許多魚鉤來釣魚。

:用帶繩子的箭來射鳥。

宿

:指歸巢歇宿的鳥兒。

【譯】

孔子釣魚,不用大繩釣魚。射鳥,不射巢中歇宿的鳥。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譯】

孔子說:“有這樣一種人,他什麼都不懂卻在那裡憑空創造,我卻沒有這樣做過。多聽,選擇其中好的來學習;多看,然後記在心裡,這是次一等的智慧。”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七講:述而篇第七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注】互鄉

:地名。

:讚許。

進、退

:進步、退步。

潔己

:潔身自好,努力修養,成為有德之人。

:保守。

:過去。

【譯】

孔子認為很難與互鄉那個地方的人談話,但互鄉的一個童子卻受到了孔子的接見,學生們都感到迷惑不解。孔子說:“我是肯定他的進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何必做得太過分呢?人家改正了錯誤以求進步,我們肯定他改正錯誤,不要死抓住他的過去不放。”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譯】

孔子說:“仁難道離我們很遠嗎?只要我想達到仁的境界,仁就來了。”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七講:述而篇第七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注】陳司敗

:陳國主管司法的官,姓名不詳,也有人說是齊國大夫,姓陳名司敗。

昭公

:魯國的君主,名惆(chóu)公元前541 ̄前510年在位。“昭”是諡號。

:做揖,行拱手禮。

巫馬期

:姓巫馬名施,字子期,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30歲。

:偏袒、包庇。

:同娶。

為同姓

:魯國和吳國的國君同姓姬。周禮規定:同姓不婚,昭公娶同姓女,是違禮的行為。

吳孟子

:魯昭公夫人。春秋時代,國君夫人的稱號,一般是她出生的國名加上她的姓,但因她姓姬,故稱為吳孟子,而不稱吳姬。

【譯】

陳司敗問:“魯昭公懂得禮嗎?”孔子說:“懂得禮。”孔子出來後,陳司敗向巫馬期作了個揖,請他走近自己,對他說:“我聽說,君子是沒有偏私的,難道君子還包庇別人嗎?魯君在吳國娶了一個女子做夫人,是國君的同姓,稱她為吳孟子。如果魯君算是知禮,還有誰不知禮呢?”巫馬期把這句話告訴了孔子。孔子說:“我真是幸運。如果有錯,人家一定會知道。”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七講:述而篇第七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

【譯】

孔子與別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請他再唱一遍,然後和他一起唱。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注】莫

:約摸、大概、差不多。

【譯】

孔子說:“就書本知識來說,大約我和別人差不多,做一個身體力行的君子,那我還沒有做到。”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七講:述而篇第七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注】抑

:折的語氣詞,“只不過是”的意思。

為之

:指聖與仁。

云爾

:這樣說。

【譯】

孔子說:“如果說是聖者、仁者,那我怎麼敢當!不過說我在這方面不厭煩地學習,不懈怠地教人,倒還可說是這樣吧。”公西華說:“這正是我們學生所難以學到的。”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七講:述而篇第七

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禱久矣。”

【注】疾病

:疾指有病,病指病情嚴重。

請禱

:向鬼神請求和禱告,即祈禱。

有諸

:有這樣的事嗎。

《誄》

:音lěi,祈禱文。

神祗

:古代稱天神為神,地神為祗。

【譯】

孔子病情嚴重,子路向鬼神祈禱。孔子說:“有這回事嗎?”子路說:“有的。《誄》文上說:‘為你向天地神靈祈禱。’”孔子說:“我很久以來就在祈禱了。”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七講:述而篇第七

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注】孫

:同遜,恭順。不孫,即為不順,這裡的意思是“越禮”。

:寒酸。

【譯】

孔子說:“奢侈了就會越禮,節儉了就會寒酸。與其越禮,寧可寒酸。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注】坦蕩蕩

:心胸寬廣、開闊、容忍。

長慼慼

:經常憂愁、煩惱的樣子。

【譯】

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譯】

孔子溫和而又嚴厲,威嚴而不兇猛,莊重而又安詳。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七講:述而篇第七

述而篇第七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