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人是孤獨的,孤獨是永恆的

  • 由 悅文天下 發表于 垂釣
  • 2023-01-26
簡介古時不是每個人都如陸游般長壽,所以此時的辛棄疾已是步入人生的暮年,也確實可以說是識盡愁滋味

獨坐幽篁裡的裡是幾聲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吳春隨筆,ID:gh_5d115dd7553f】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絡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又一次咀嚼了這首詞,在教材裡。

要說少年不識愁滋味,廣大的少年絕不同意。我也是從少年走過來的,我也不同意。少年識得愁滋味,少年亦多有愁滋味。歌德老先生不寫過一個名為維特的少年的諸多煩惱嗎,而煩惱不也就是愁嗎?

少年確實也愛上層樓。少年有著用不完的精力,少年愛上層樓且快上層樓。三步並作兩步,三級兩級,跳級而上。登上層樓後,看什麼呢?看看能看到的,然後大吼幾聲,下樓了事。這裡的大吼就當是古時的長嘯吧。這麼一說也充滿了古意: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顧盼遺光采,長嘯氣若蘭;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少年雖愛上層樓,卻多已不賦新詞了,甚至連舊詞也想不起幾句。賦新詞是要有表達衝動的。正好,不用賦新詞,也就不要強說愁了。如有愁緒,大哭一場,大鬧一番。或找一兩朋友去大吃一頓。都說沒有什麼事情不是一頓飯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兩頓。當代少年還是活得隨興,不像詩人那麼糾結,當然也就錯過了糾結出一首名作的機會。

人是孤獨的,孤獨是永恆的

我已近不惑,是否談得上識盡愁滋味?專家認為辛棄疾這首詞寫於被彈劾去職、閒居帶湖時,創作時間約在宋孝宗淳熙八年至宋光宗紹熙三年間。此時的辛棄疾已是四五十歲了。古時不是每個人都如陸游般長壽,所以此時的辛棄疾已是步入人生的暮年,也確實可以說是識盡愁滋味。

其實對愁的體驗,本應不以年齡來區分,每個年齡段都有自己才能讀懂的愁。古往今來的愁緒亦如流水綿綿不絕: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春色,梅子黃時雨;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由這些詩句可知,愁緒不分年齡,且不能言說。究竟何謂愁緒,即便你識盡愁滋味,也無法表達。所以詩人說欲說還休,其實也不盡是沒有聽眾或聽眾無法真正感同身受,也有一部分原因是詩人根本不知怎麼言說,從何言說。或者說能傾倒出來的愁緒都不是真正的愁。真正的愁是深入到骨子裡的孤獨,驅趕不走的,表達不出的。

人是孤獨的,孤獨是永恆的

人是孤獨的。人被上帝逐出伊甸園後就回不去了。

上帝為了成全人,於是拋棄了人。

於是,每個人都擁有了徹頭徹尾的孤獨。

我們希望被別人理解,可世間真的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於是你們傾訴只能成為別人的談資,於是你反覆傾訴只能淪為祥林嫂。孤獨與其傾訴,不如留著反芻,在夜深人靜時獨自舔舐,為自己療傷。

其實也不能怪他人。你的一切你未必說得明白,說得明白別人也未必願意聽,也未必聽得懂。每個人都是一顆單子,且沒有窗戶。這就是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說的:單子是獨立的、封閉的、沒有可供出入的窗戶。這麼說,人是孤獨的,孤獨是永恆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