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張三丰為什麼和郭襄分道揚鑣,後來他為什麼沒有去找過郭襄?

  • 由 鮮花暢談歷史 發表于 垂釣
  • 2023-01-19
簡介郭襄當時看張君寶被少林清除,無處可去,就好心說讓張君寶到襄陽去找爹爹郭大俠

自創棋盤旁邊應該畫些什麼?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知道,張三丰為什麼和郭襄分道揚鑣了,而不是一起去闖蕩江湖。

這其中的離奇曲折、纏綿悱惻非三言兩語能夠說得清楚。我們就從張三丰被驅逐出少林寺說起。

張三丰原名張君寶,是少林寺覺遠大師的徒弟。覺遠大師是少林寺的勤雜工,負責打掃一下衛生啦,曬曬藏經閣的經書啦,挑水打柴啦等等零活雜活。

張三丰為什麼和郭襄分道揚鑣,後來他為什麼沒有去找過郭襄?

覺遠大師在曬經書的時候,順手牽羊地看了一些經書。其中就有聞名於世、江湖人士夢寐以求的《楞伽經》即——《九陽真經》。

誰如果修煉了《九陽真經》上的法門,就可以練成至高無上的內功。

覺遠大師不知道這是修煉武功的書啊,他就是覺得經書中的經意佛法十分的對自己的胃口,因為喜愛而百讀不厭,不知不覺的就把《九陽真經》全文一字不落給完整地背誦上來了。

可以說,覺遠大師學習《九陽真經》之所以學得好,主要是他達到了學習的最高境界。

學習的境界有四個,分別是:

“樂而學之”,即學習是一種無上的快樂,不學習就痛苦萬狀;一學習就心曠神怡。感覺學習是人生最大的歡樂,無可替代,學習上癮了。這是學習的最高境界。以這種境界學習任何一門知識或者是才藝或者是技術技能,無不立竿見影,馬到功成。

“好而學之”,即因為愛好而學習。業餘時間,把學習當做是打發時間的愛好。學習起來有一定的趣味,但也不是不學習就難受。這是學習的第二境界。以這樣的境界學習,可以也學到很多東西,但不能達到精益求精的至高境界。

“用而學之”,是為了有用才學習知識或者是技術技能、才藝等等。像我們為了考職稱,那麼即使是不愛學習,也必須得學;再比如有人為了實現夢想,就從小努力學習,很少參加遊戲玩樂等等。像所謂的“頭懸樑、錐刺股”啦就屬於這種情況。這是學習的第三重境界,即帶著目的去學;帶著功利心去學,經過努力也是可以取得一定成績的。這種學習方法,雖然有時也可以功成名就,但是由於屬於強求,實現夢想的過程,往往本人感覺很是辛酸很是痛苦。

“迫而學之”,被逼無奈很學習。這是學習的最低境界,看似正在認真學習,其實心早就飛到了九霄雲外。學習者完全是應付公事一樣,裝模做樣一下,至於能不能學到什麼東西,就毫不在意了。我上小學的時候有個同學就是這樣:幾乎每天早上,他都是被母親趕到學校的,每天都是哭哭啼啼的上學去的。反正就是不願意上學,只要不上學,幹啥都行。這樣的人,即使是坐在課堂上,他能學到什麼嗎?

張三丰為什麼和郭襄分道揚鑣,後來他為什麼沒有去找過郭襄?

覺遠大師愛好看經書,僅此而已,他牢記了《九陽真經》的全部內容,包括九陽神功的心法。而張君寶在師父的耳濡目染之下,也愛好讀書,就記住了部分九陽神功的心法。這樣

覺遠師徒自學成才,二人都具備了絕世高手的內力。由此可見,樂而學之的效率有多高。

《倚天屠龍記》中旁白說道:

“覺遠的內功之高,已經不在當世任何高手之下。”

而十五六歲,小小年紀的張君寶竟然也是不知不覺地晉級一流高手。他竟然挫敗了以一人之力單挑少林寺的絕世高手:“崑崙三聖”何足道。

張君寶在第三次華山論劍結識了楊過和郭襄。楊過傳了張君寶四招掌法;郭襄送給張君寶一對鐵羅漢。

郭襄送給張君寶的鐵羅漢有一尺大小,裝在一個木匣中,帶有機簧,一經調整,就能自動打出少林羅漢拳。這是一位少林前輩送給郭襄的生日禮物。張君寶閒著沒事的時候,就拿出這對鐵羅漢,調了機簧,看它們打羅漢拳玩。久而久之,熟能生巧,少林羅漢拳竟然深深地印在了張君寶的腦海之中。

張三丰為什麼和郭襄分道揚鑣,後來他為什麼沒有去找過郭襄?

“崑崙三聖”其實就是何足道一個人。何足道是崑崙派前輩,以精通內功、劍法、彈琴而自豪,自認為這三樣都冠絕天下,因此以“

崑崙三聖”自居。

他又覺得這樣自稱似乎太過狂傲,於是又把自己的名字加在最後。就成了

“崑崙三聖何足道哉?”的意思。

何足道受人之託,到少林寺傳話,結果無意中打敗了少林派的三大俗家弟子,因此少林派的方丈天鳴禪師;少林達摩堂首座無相禪師;少林羅漢堂的首座無色禪師,三位少林派的頂尖人物,為了維護少林派的聲譽,堅決要求何足道跟少林派比武。何足道無法推辭,就只好表演了自己的一手絕技。我們看《倚天屠龍記》第二回《武當山頂松柏長》:

何足道不答,俯身拾起一塊石子,突然在寺前的青石板上縱一道、橫一道地畫了起來,頃刻之間,畫成了一十九道的一張大棋盤。棋盤經緯線筆直,猶如用界尺界成一般,每一道線都深入石板半寸有餘。這石板是以少室山的青石鋪成,堅硬如鐵,數百年來人來人往,亦無多少磨耗。他隨手以一塊尖石揮劃,竟然渾陷盈寸,這份內功實是世間少有。

他這手劃石為局的驚人絕技一露,天鳴、無色、無相以及心禪堂七老無不面面相覷,心下駭然。天鳴禪師知道此人這般渾厚的內力寺中無一人及得,他心中光風霽月,正要開口認輸,忽聽得鐵鏈拖地之聲,叮噹而來。

覺遠大師挑著一對大鐵通,腳上拖著鐵鏈出現了,張君寶跟在他的後邊。

這可能就是天意了。他要晚出來一會兒,天鳴禪師就向何足道認輸了,故事就結束了,覺遠大師的生命也不至於就此打住了。

張三丰為什麼和郭襄分道揚鑣,後來他為什麼沒有去找過郭襄?

覺遠大師出來了,他用雙腳擦去了何足道在青石板上劃的一寸多深的棋盤,顯示出來了登峰造極的內功。張君寶又以楊過所傳授的四招和自學的鐵羅漢的招數,挫敗了何足道,使得何足道對少林武功心服口服。問題就來了,張君寶的武功從何而來?天鳴禪師等均表示沒有傳授張君寶武功;張君寶招認是靠鐵羅漢自學的,但是招式可以自學,內功心法呢?

沒有任何人傳授張君寶內功,那麼少林寺就認定張君寶屬於偷學。偷學武功嚴重違反了寺規,就要受到嚴厲的處罰。重則將偷學者處死;輕則廢掉武功,挑斷手筋腳筋。

少林派又不是滅絕師太,為什麼會有這麼滅絕人性的處罰條例?不就是偷學了點才藝嗎?還至於嗎?再說偷學者不也是少林派的人嗎?

是不假,但是,是少林叛徒。出了叛徒很嚴重,少林派就因為出了“火工頭陀”一個叛徒,就鬧得少林派衰落了七八十年,在江湖上默默無聞,似乎有點無可無不可。以此為戒,少林派制定了嚴厲處罰偷學武功的條例。

火工頭陀,是少林派的一個燒火的僧人。他偷學了少林武功,打傷了少林派一百多名羅漢,並且打死了達摩堂首座苦智禪師,逃出少林,開創了西域少林一派。此事是少林派多年的苦衷。痛定思痛,少林派認為,發生這樣的事情,根源就是有人偷學少林武功。

張君寶此時才十五六歲,就要面臨著被打死或者被挑斷手腳筋的處罰。覺遠大師於心不忍,就挑著兩個大鐵桶,一個鐵桶裝著張君寶;一個鐵桶裝著在少林寺裡闖禍了的小郭襄,飛馳下山而逃。少林派組織了許多僧眾在後追趕。

覺遠大師,一口氣跑了五六十里,終於擺脫了少林和尚的追趕。但是,由於覺遠大師挑著郭襄和張君寶兩個人,加上年事已高,精力消耗透支太大而去世了。覺遠大師臨終之際,口中念著經文而走。郭襄和張君寶聽者覺遠大師唸的經文,目送大師離開人世。

這樣,郭襄和張君寶二人各自憑著記憶,部分默寫出覺遠大師臨終時背誦的經文。他們以此為修煉內功的心法,分別開創了峨眉派和武當派兩大門派。

郭襄和張君寶各自以殘缺不全的九陽神功,就開山立派,由此可見,九陽神功的厲害。後來張無忌練成了完整版的九陽神功,天下無敵。這個今天就不是討論的重點了。那麼郭襄和張君寶二人逃出少林寺以後,為什麼沒有一路同行,而是分道揚鑣了呢?

原因就是:

第一、張君寶是佛門弟子,六根清淨,沒有男女私情的想法,也沒有這種慾望。

張君寶如果不是被少林派趕出,很可能一生都在佛門修行,或者過著敲木魚、唸佛經的日子。正所謂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他

得過且過,根本不會有成家娶親的計劃。所以他對郭襄雖有好感,但是卻不是男女之間的愛情。

第二、張君寶知道郭襄心中對楊過念念不忘,因此就不願意去打擾郭襄的生活。

即使張君寶鍾情於郭襄,也產生過和郭襄廝守一輩子的美好願望。但是他知道郭襄心中所想的是楊過,就不願意打亂郭襄的內心世界。

郭襄去少林寺是為了向天鳴禪師打聽楊過的下落,而不是為了去見他,這個張君寶也很有自知之明。張君寶知道:自己和郭襄是不可能在一起的。

第三、張君寶把郭襄當成了姐姐。

張君寶是一個孤兒,突然有了年齡相仿,稍大一點的一個姐姐,感到幸福和快樂。姐姐對他的關懷和愛護,他十分珍惜,不願意破壞了這份純潔的美好情感。

第四、張君寶的強大的自尊心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人格魅力。

郭襄當時看張君寶被少林清除,無處可去,就好心說讓張君寶到襄陽去找爹爹郭大俠。郭襄似乎有庇護張君寶的意思。

能夠投奔郭大俠,當然也是武林年輕人士不錯的選擇。郭大俠名滿天下,跟著郭大俠就會有自豪感和成就感,武林人士無不以此為榮。

但是張君寶卻認為郭襄有些輕視於他。他認為一個男子漢,應該自強不息、自力更生,而不是靠著他人的照顧來謀生活。張君寶不想過寄人籬下的日子。

其實郭襄之所以這樣說,完全是為了激將張君寶。

俗話說得好

:“人不激不奮,水不激不躍。”

郭襄深知張君寶身懷絕世內功,只要他自己努力,假以時日肯定能成為一代宗師。楊過就是這樣的,在逆境之中,不妥協、不放棄,奮發圖強,終成一代大俠。從張君寶的身上,她似乎看到了楊過的影子。

大家都知道,郭襄自小就很是善解人意,為人豪爽大方,如果她真的誠心想讓張君寶投奔襄陽,就一定會這樣說

:“君寶,現在襄陽被元軍攻打正緊,我爹爹急需幫手。你的武功高強,肯定能助我爹爹一臂之力。希望你以民族大義為念,前去襄陽,幫助我爹爹守城吧!”

此話一說,張君寶頗有俠義心腸,他能不快馬加鞭地趕往襄陽嗎?

郭襄之所以不想誠心讓張君寶投奔襄陽,是因為:郭襄深知,即使是張君寶去了襄陽,襄陽也鎮守不住了。與其讓張君寶前去做無謂的犧牲,還不如想法讓他自立門戶的在武學上開創出新的天地,光大武林,也可以留得青山,以後再圖恢復中原。

張三丰為什麼和郭襄分道揚鑣,後來他為什麼沒有去找過郭襄?

郭襄的做法十分正確,在她的激將之下,張君寶到了武當山,自立門戶,開創了武當一派。郭襄也開創了峨眉派。張君寶後來改名張三丰,他的武當派內功心法就是他聽到了覺遠大師臨死前背誦的九陽真經,記憶中的一部分。郭襄的峨眉派的內功心法也是殘缺不全的九陽真經,也是聽覺遠大師臨死前背誦時,記憶深刻的一部分。

“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九陽神功,竟然支撐了少林、武當、峨眉三大門派,由此可見佛經的厲害之處。

張三丰也並沒有抱殘守缺,而是經過自己的鑽研和苦練,自創了武林奇葩太極拳,使得我們的傳統武學更加發揚光大!張三丰不愧為一代武學大宗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