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孩子有厭學情緒,有一點十分關鍵

  • 由 心理老師瑾瑜 發表于 垂釣
  • 2023-01-12
簡介這樣的說法倒也沒有錯,部分詮釋了孩子不上學的原因,但是僅僅只是因為學習學不進去而產生厭學情緒,其實也會存在認知偏見

兒童測聽力怎麼測

在很多家長看來,孩子的厭學情緒是與學習有關,不去上學主要是因為學不進去,對學習產生了厭倦心理,才有這樣的行為。這樣的說法倒也沒有錯,部分詮釋了孩子不上學的原因,但是僅僅只是因為學習學不進去而產生厭學情緒,其實也會存在認知偏見。

現實中,如果你接觸過孩子的心理工作,會發現他們的厭學情緒並不只是在學習層面,有很多情況都會導致他們討厭上學。

例如在班級裡與同學產生矛盾,由於某件小事引起爭吵,造成了嚴重後果。後來受到同學孤立,每次去學校都會被欺負,輕者言語上進行辱罵,重者會有肢體衝突,常有不公正的情況對待。受此影響,孩子會畏懼上學,即使讓他去學校也不願意去。

孩子有厭學情緒,有一點十分關鍵

還有的情況更為複雜,比如存在“上學恐懼症”,某次去學校路上被車撞了,受傷住過醫院;之後再去學校的路途中,會有噁心、嘔吐等方面的軀體症狀,伴隨有心理與身體上的不適。一旦路過上學的那條道路,就不敢前行,會立刻跑回家裡躲著。

總之厭學的方式千奇百怪、光怪陸離,什麼情況都會遇到。

不過較為常見的,還是家長的問題。

由於家長不正確的教育理念,在管教孩子中採取控制、打壓、指責等各種做法,讓孩子對學習產生牴觸,繼而引發了厭學以及抑鬱情緒。

你為什麼不好好讀書?!你看你的同桌小王,考試考100分,你才考60分,人家就能考得好,你憑什麼不行?

你怎麼這麼笨?!我怎麼會生了你這樣的孩子,考試都考不好,白瞎了老子給你讀書的錢!

像這樣的話,在很多家長的口中都有說過,氣急敗壞的時候會說出這樣的狠話。雖然能夠理解家長恨鐵不成鋼的心態,但是次數多了以後,還是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巨大創傷。

有些孩子會鬱鬱寡歡,認可了父母的言論,會覺得自己沒有本事,沒出息,我總是學不進去,真的好笨,我就是這樣的狀態,沒有人會喜歡我。即使他們本身並沒有太大問題,只是偶爾的學習受挫,也會產生這樣的情緒。

破罐子破摔,既然學不會,乾脆就不學了,躺平吧。不去上學,在家玩遊戲或者沉迷網路,是一些孩子身上較為突出的現象。

按照行為心理學的理念來講,孩子的學習情緒不高漲,很大程度上是缺乏鼓勵以及正向反饋所致。長期沒有成功,缺少積極的正向體驗,讓他們無法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要是其中還要受到打擊,就會加劇不願上學的心理動力。

就像人學做飯一樣,一開始饒有興趣,想做一頓好吃的飯菜吃,跟廚師一樣做出美味大餐。可是自己嘗試去做,才發現很多困難,翻車了。屢次失敗以後,會對做飯失去信心,從而失去嘗試的動力。

孩子有厭學情緒,有一點十分關鍵

換在學習上面也是同樣的情形,本質上是孩子太缺乏鼓勵與學習的成功體驗,感受不到快樂,時間一長就沒法對學習產生濃厚興趣。

這個過程,道理並不難理解,但是現實中要實現卻異常辛苦。不僅需要孩子自身的努力勤奮,還得家長有教育的先進理念,明白孩子出問題以後該怎麼面對,採取什麼方式來調整他的學習動力。

有些家長比較好,會用“獎勵”的方式來進行鼓勵,你要是考好了,我給你買一臺switch的遊戲機,要物質來激勵孩子的成長;還有的會給零花錢,你做家務、努力學習完了有效果,我會給你50、100的零花錢,你可以買你想要的東西。

不管什麼方式,能夠調整孩子積極性的做法都可以嘗試,最大程度的改善孩子的學習情緒。

在我看來,這裡面最重要的還是學習能力和習慣的培養過程。獎勵的“正強化”模式,固然會讓孩子一時去學習,但時間長了還是會有厭學狀態,他們只是為了物質獎勵才學的,並沒有發自內心去接納學習的過程,如果家長能夠引導孩子主動學習,也會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比如家長和孩子一起玩遊戲,玩《三國志》,在玩的過程中,給孩子講解三國的歷史,慢慢地他自己對這個感興趣了,就會翻閱書籍和查資料,來了解這裡面的內容;還有的會“言傳身教”,孩子不願意學習,家長會在旁邊看書,放下手機,陪孩子一起做作業,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

這些方式都很好,比起鼓勵要有用許多,透過自身的陪伴,讓孩子去感受學習樂趣。當孩子能夠有興趣時,那麼厭學的情緒就能得到改善,同時再幫助他改善周圍的人際關係,學習的效率就能得到提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