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24年痴迷復原秦代兵器,參加文創的大賽引關注

  • 由 人民日報 發表于 垂釣
  • 2022-12-30
簡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展不展覽要看復原準確度據瞭解,為復原秦代兵器,毛乃民翻閱了《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發掘報告》、《銅車馬發掘報告》、《銅車馬修復報告》、《秦兵馬俑的考古發現與研究》、《解讀秦俑》等很多考古資料,還有秦漢歷史、塗裝工程、熱處理

弓弩的弦是什麼做的

24年痴迷復原秦代兵器,參加文創的大賽引關注

5月22日下午,在市民毛乃民家中,他展示自己復原的一個秦代弩 華商報記者 趙彬 攝

24年來痴迷於研究復原秦代兵器,西安市民毛乃民復原的秦代兵器,最近引起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關注。

毛乃民復原的一套秦代兵器,在參加該博物院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文創大賽後被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留下,等待專家認定。

據瞭解,這一套秦代兵器包含將軍劍、盾、弓、弩、帶檠(qíng)弩、鎧甲、戟、鈹。

24年前開始研究復原秦劍

昨日中午,毛乃民向記者介紹了他復原的秦代兵器,這些部分兵器就擺在他家客廳裡。

他介紹說,牆上掛著的是三種型號的秦劍,裝具形狀的不同,代表著不同的級別和身份。沙發靠背上擺著兩種盾牌,一種是牛皮的,一種是複合材料的,其中牛皮材質的是可以實戰使用的。為仿製這些盾牌,他還復原了一個精心彩繪的盾匣。此外,家裡還有弓、弩的元件以及戈、矛、鈹、戟等比較長的兵器。

“兵馬俑出土的秦兵器有三四萬件,分為劍、盾、弓、弩、矛、戈、鈹、鎧甲、戰車等十大類。從1974年兵馬俑被發現起,我就一直很關注兵馬俑的考古發掘情況。1994年由於個人興趣,我想研究復原一把秦劍。那時資料很少,也沒有電腦和網路,我經常到博物館等地方去搜集資料,並拜訪考古專家學習相關知識,經過多年的積累,在心裡終於有了一定概念。剛開始我復原的是秦劍,之後就想把全套秦代兵器都做出來。經過這些年的研究,我基本把這些秦兵器都復原了。”

他現場演示了弩的組裝過程,裝好的弩拉上弦,扣動“扳機”之後即便是空弦也能感受到其力道之大。“一般弓箭的射程是70米左右,而弩的射程在200-300米。不僅射程遠,而且射擊準確度也更高。在古代,用弩計程車兵就相當於現在的狙擊手。弩並非總是手持的,是有架子的,從跪射俑的姿勢就可以判斷這一點。它的左手是斜著低低舉起的,而不是放在弩的下面端著。而弩上弦時需要腳踩弓、手拉弦才可以。”

目的是透過復原研究秦兵器

毛乃民說,他復原的秦代兵器和考古部門對文物的複製是不一樣的。“雖然復原的每件兵器都有考古資料做依據,但我的目的是透過復原製作的過程,來研究和展示秦代兵器的特點。這些復原的兵器若放在古代,是可用於實戰的。我的這種做法其實是考古學的一個分支,叫做實驗考古或者模擬考古。在具體復原製作過程中,我發現了很多新問題,寫了多篇文章。”比如,2015年秦俑一號坑發現了帶檠弩。但帶檠弩的“檠”作用到底是什麼?有考古專家認為“檠”是保護弓的一個裝置,它透過三個小孔穿繩子,和弓綁在一起,作用是保證弓不變形。作戰時,士兵將檠取下來;平時,則用它來固定弓弩的形狀,便於存放和運輸。

毛乃民在復原製作過程中發現:兩個檠各有一端是彎鉤形,它應該是和紲(xiè)結合起來使用的。紲和絃類似,但比弦更粗。一般的弓,弦系在弓的末尾兩端,紲系在弓的中部兩端;而帶檠弩的紲應該是系在兩個檠末端的彎鉤部位。紲是為了防止箭枝發射後弓的反彈力量過大繃斷弓弦,檠的作用是為了防止弓弦脫落。檠用紲連在一起,但各有各的功能,功能互不影響。

毛乃民介紹,這種帶檠弩在兵馬俑考古中只發現了一例,推測在秦統一戰爭中應該是最後亮相。兵馬俑發掘出來檠以後,檠該如何組裝人們並不知道。他是在全面考慮以後才做成這樣子的,但目前僅和兩三位專家討論過。

“另外古代帶刃的兵器都是有保護套的,比如劍有劍鞘、戈有戈套、盾有盾匣。但古裝電視劇上,常見行軍時戰士們手持的戈矛等兵器明晃晃的,這肯定是不對的。因為這樣的話,兵器很容易傷人。戈矛在平時都是帶著套的,只有準備作戰時才取掉。我也根據考古資料復原了這些保護套。”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展不展覽要看復原準確度

據瞭解,為復原秦代兵器,毛乃民翻閱了《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發掘報告》、《銅車馬發掘報告》、《銅車馬修復報告》、《秦兵馬俑的考古發現與研究》、《解讀秦俑》等很多考古資料,還有秦漢歷史、塗裝工程、熱處理、機械加工等方面的書,而他的“作坊”就在所住居民樓的樓頂。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長侯寧彬表示,毛乃民做的東西很精細,一些考古專家也經常給他提供幫助。堅持24年做這樣的事確實非常難得,這次毛先生也參加了博物院組織的文創大賽,復原的秦代兵器暫時留在博物院,至於以後有沒可能在博物院內展覽,就要看復原的秦代兵器準確程度如何了,這需要專家進行認定。

(來源:華商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