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心理學:用“光環效應"解讀“延遲滿足論"

  • 由 思路漫漫 發表于 垂釣
  • 2021-06-16
簡介米歇爾本人及其棉花糖實驗都太過著名,著名得像月亮的光環影響眾人

用延時環好嗎

著名的棉花糖實驗是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米歇爾於40多年前做的考驗兒童耐心和意志力的實驗。由此實驗又得出了延遲滿足理論: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這裡有必要說明一下滿足感的三個要素:一、必須是人類等生命體;二、必須有需求;三:需求得到實現。

心理學:用“光環效應"解讀“延遲滿足論"

為了更大的滿足

首先,我認為延遲滿足這個理論本身就站不住腳,不成立。顧名思義,延遲滿足雖然是延遲了,但最終還是會得到滿足。可是誰也不能保讓說每一個人的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都能得到實現。它不符合滿足感三個要素的第三點。其次,棉花糖實驗本身的問題。米歇爾在他逝世前就一直質疑自己的這個實驗的可行性。因為它有一個最不確定的因素,那就是家庭環境。可以說,這是一個偉大的質疑。因為每一個人格的形成與生命中第一個出現的最重要的人息息相關,而毫無例外的是每一個人碰到的第一個最重要的人是自己無法選擇的父親或母親。另外,直到米歇爾去世,這個實驗也沒有做完。一個沒有完成的實驗衍生出的理論又怎麼站得住腳呢?

心理學:用“光環效應"解讀“延遲滿足論"

吃還是不吃?

世人有讚賞的,也有質疑的。更有人用延遲滿足理論去養育自己嬰兒的,結果把自己的孩子養成了精神分裂患者或自閉證者。為什麼會這樣呢?我認為這就是光環效應在起作用了。 光環效應又稱暈輪效應,它是一種影響人際知覺的因素。提出者是美國心理學家桑戴克。這種愛屋及烏的強烈的品質或特點,就像月亮的光環一樣向周圍瀰漫和擴散,所以人們形象地稱這一心理效應為光環效應。米歇爾本人及其棉花糖實驗都太過著名,著名得像月亮的光環影響眾人。

心理學:用“光環效應"解讀“延遲滿足論"

都是月亮惹的禍

THE END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