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我眼中的家教與家風是什麼樣的?

  • 由 成公教育 發表于 垂釣
  • 2022-12-01
簡介要真正培育好家訓、家教、家風文化,首先要搞好社會政治、社會教育與社會風氣,因為他們對家庭教育和風氣的形成有巨大的影響和帶動作用

教養和家教有什麼區別

受命寫作《閱讀與家教》《閱讀與家風》讀後感,我才大致把這兩本電子書瀏覽了一遍。要說感受肯定有,但要讓我寫出點讓人能夠受到啟發的東西,實在有點勉為其難甚至有點不敢承當,因為我們這樣的普通老百姓之家最多稱之為門風,儘管其內涵也包括家教與家風的內容。既然要求寫,我就結合自己的成長曆程和養成教育談三點粗淺的體會吧。

我眼中的家教與家風是什麼樣的?

言傳身教是春風化雨式的家教

我想,家風的重要性在於它是家教的長短得失的體現,是家教的外化,而家教是自然而然、生動活潑、春風化雨地進行的。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在一個人的基本素質形成方面,家庭的影響與作用往往大於學校和社會,童年的薰陶往往重於長大之後,從生活中、從家庭中得到的體悟,比往往從課本上所讀到的更深切。童年家中得到的真切、質樸、誠懇、實在的教導,不知不覺之中,形成了一個人的價值認知與價值底線,形成了一個人從生活習慣到選擇趨向,從言行舉止到是非標準。這些東西集合起來,就成為世道人心,成為風氣共識,成為村規民俗,成為一個地區一個群體的文化素質。

有時候與一個人接觸,很快就感覺到他或她的文明程度、道德自律、舉止進退、做人修養,乃至人格人性。這些東西多半與家庭的影響、家學的淵源、家風的承繼、家教的成果有密切的關係。相比“家風”二字,我們普通人家更熟悉,抑或感覺更貼近現實的一個說法是“家教”。經常聽到鄰居評論誰家的小子缺乏教養,說得更難聽的是“有人生沒有人養”,其實就是缺乏教養的意思。我小時候,家中無書,所謂的教育主要靠父母的言傳身教和兄弟姐妹的相互影響。但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母親常說的因果報應故事和父親常講的剛正不阿的故事兒。每當我們兄弟姐妹做錯事被父親毒打的時候,母親就用“嬌嬌武二郎,棍頭出孝子”強化打擊效果。著名央視主持人朱軍講過一個小時候的故事,他在外邊拾到一個無主的瓶子,回到家中被母親狠狠地打了一巴掌,告訴他“不是自己的東西堅決不能要”的道理,朱軍說這種潔身自好、不貪別人便宜的人生哲學讓他受用至今。對於我來說,素養的形成也首先而且直接利益於言傳身教。

我眼中的家教與家風是什麼樣的?

家訓家教與家風

家訓、家教與家風三者之間既有聯絡也有區別。所謂家訓,是指家族或家庭對子孫後代立身做人等方面所立的規矩或告誡的話,比較籠統和概括,比如“誠信、孝順、進取、自尊”、“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等。所謂家教,是指家長對子女立身做人等方面進行的教育,比較直接和零碎,比如“人不能懶惰”、“待人要有禮貌”等。所謂家風,是指在家

訓的規範下,在家教的保障下,在全體族人或家人的共同踐行下,形成的一種家庭風尚,比較外在和獨特,比如“樂善好施”、“誠實守信”等。

家訓在中國古代體現得比較明顯,那時社會教育不發達,教育手段也較為缺乏,加之人口流動受限,一姓以家族形式在一個地域居住的往往較多,一個家庭出現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並不鮮見。為加強對族人或者家人進行有效的行為管理或道德規範,族人(家庭)中年長者就要為本族(家)人制定家訓,寫於家譜中,懸掛於族祠或自家的中堂上,人人皆知,人人踐行,否則要受到家法的懲罰。家教具有直接性,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必須是直接接觸、面對面進行。家訓則可以間接傳承,即創立家訓的人沒有必要和被傳承的子孫面對面教授,可以中間接力傳承。中國古代出現不少有名的家訓,如《朱子家訓》、《章氏家訓》、《顏氏家訓》等,它們都是中國古代家庭(族)文化的傑出代表,也是中國古代社會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家教在中國古代也相當出彩,因為那時候社會教育不甚發達,基礎教育都停留在私塾階段,高層教育不多,受教育的人很少,大多數人的思想還處於矇昧階段,人們思想的開化大多靠家庭教育來進行。這時的家庭教育侷限性很大,即興而起、即事而起,零打碎敲,基本上限於封建禮教的說辭。教育者不一定有文化,講出的道理也不一定多深刻,但它至少在那個時代是正確的,所以子女們都要聽取並遵照去做。古代中國出現了不少好的家教典型,比如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等。這些典型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封建家庭教育的發展,加強了封建家庭教育在封建社會教育方面的輔助地位,促進了封建社會文化的進步。

我眼中的家教與家風是什麼樣的?

家風在中國古代是一個家族或家庭的“名片”。對於一個家族或家庭來說,能夠擁有一張真正的“名片”是件光宗耀祖的事。比如,一個家庭如果獲得了“樂善好施”的“名片”,那麼這個家庭的主人就會獲得一頂“大善人”的桂冠,家裡其他人也都會得到別人的尊崇,走到哪裡都會受到禮遇。家風不是自然形成的,好的家風都是由家族的人或者說家庭的人努力營造而形成的,其中可能付出了幾代人的心血。

不管是家訓、家教還是家風,都需要家裡的長輩帶頭身體力行,所以古時多提倡上行下效、身教大於言教。家訓、家教、家風在任何情況下都與社會大環境分不開,因為家庭是社會的最小細胞,無時無刻不在受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和制約。如果社會政治清明、教育發達、風氣端正,家訓、家教、家風就好,否則就可能會發生偏逆。社會發展到今天,人們對於家訓、家教、家風關注度不像從前那麼高了,一方面在新思想解放浪潮的衝擊下,家訓等家庭文化一度被作為糟粕文化而剔除,人們不敢輕易提起。另一方面,隨著現代社會人口流動規模的擴大,加之家庭人口數量的減少,原來那種以家族或以大家庭形式居住的家庭迅速解體,家訓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和功能。再者,社會教育空前發達,不僅有各種學校教育,還有電視、廣播、電臺、報刊、網路等媒介的大眾教育,使家庭教育相形見絀。

要真正培育好家訓、家教、家風文化,首先要搞好社會政治、社會教育與社會風氣,因為他們對家庭教育和風氣的形成有巨大的影響和帶動作用。如果社會政治、社會教育和社會風氣不好,家庭教育和風氣就很難遂人願,古今同理,現代尤甚。

閱讀是家教的重要形式是家風的養成途經

閱讀對於家教的重要性和家風的養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過去靠言傳身教和家訓培養家風,現在僅僅靠這些顯然不夠了。一是現在資訊爆炸,難辨真偽。二是隨著教育的普及,人們的受教育程度有了大幅度提升。不僅具備了閱讀條件,而且也能夠透過閱讀與文明直接對話,從而達到潛移默化、陶冶情操的效果。

我眼中的家教與家風是什麼樣的?

近代啟蒙思想家、革命家梁啟超“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得益於其良好的家風。他們以“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為核心內容的家風,主要利益於啟蒙教育和閱讀養成。透過瀏覽《閱讀與家教》《閱讀與家風》,深刻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梁啟超的《飲冰室合集》和《曾國藩家書》,也充分證明閱讀是進行家庭教育和培養良好家風的最有效形式。生我養我的家庭是祖祖輩輩以務農為主的傳統家庭,如果說勤勞儉樸、老實本分、正直純樸、樂善好施等是我們的家風,那麼,和許許多多工人農民家庭一樣,父親在傳統家庭中的專制作風也是一大特色。到我們這一代和我們的下一代,已經遇到革命勝利和改革開放的大好時代,人人都能夠受到學校教育,都具備學習和閱讀的條件和能力,我們兄弟姐妹家的家風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文明、民主、和諧成為家風的主要特點。過去沒有深入思考過這個問題,對照兩本通俗讀物,發現確實是教育和閱讀起到重要作用,正所謂“腹中有詩氣自華”。當然,新中國成立後一直倡導的社會主義傳統美德和自強不息的時代精神,對所有家庭家教的開展和家風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環境影響。

從一組統計資料中也可以說明讀書的重要性。有人說,世界上最愛讀書的國家是以色列,人均每年讀書64本。猶太人孩子出生時“滴蜜舔經”的習俗,讓孩子對書產生的第一印象:書是甜的,因而猶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文盲的民族,愛好讀書不僅是一種習慣,更是人所具有的一種美德。這個僅有500萬人口的國家,持有借書證的就有100多萬人,是全世界人均擁有圖書最多的國家。猶太人把書視為珍寶,認為書本比金錢、鑽石更珍貴,因為他們堅信書就是智慧。智慧像健康一樣,任何人都無法搶走,你將終身擁有。只要活著,智慧將永遠與你結伴而行。”正因為如此,這個民族哺育了馬克思、愛因斯坦、弗洛伊德、柴門霍夫和門德爾松等許多傑出的科學家和思想家,產生了《聖經》,在歷屆諾貝爾獎中佔有驚人的比例。猶太人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在一半是沙漠的狹窄國土上,神速地建起了中東非產油國家中工業化程度最高和最富裕的國家,創造出世人矚目的經濟奇蹟。

閱讀吧中國人,閱讀吧朋友們!閱讀能夠讓你智慧、讓你知性、讓你明理;能夠讓你的家庭和諧向上、生生不息;能夠讓我們的國家更加繁榮昌盛、民主富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