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與中國古曲神似,在上海掀起風波:德彪西是誰?|德彪西誕辰160週年

  • 由 介面新聞 發表于 垂釣
  • 2022-11-29
簡介德彪西自己曾說“音樂是女性的”,他也沒有在自己的音樂中表現出同時代人追求的瓦格納式的陽剛

綠在名字中怎麼讀

與中國古曲神似,在上海掀起風波:德彪西是誰?|德彪西誕辰160週年

記者 |

潘文捷

編輯 |

黃月

1

不像貝多芬那樣跺腳揮拳,不像理查德

·

瓦格納一樣召喚來暴風雨閃電,法國作曲家阿希爾

-

克勞德

·

德彪西和

英雄

二字毫不沾邊,用傳記作家奧斯卡

·

湯普森的話說:

他遠離喧譁、戰敗或勝利,只能想象牧神與水中的仙女,幻想月亮,幻想露臺上的憂鬱,用魔幻般隱隱作響的和聲來表現夜晚的降臨

。這位小個子法國男人拒絕墨守成規,捨棄了前人的音樂語言。自他的交響詩《牧神午後序曲》以來,調性音樂成為窠臼,西方音樂步入了現代。

今天是德彪西誕辰

160

週年,介面文化(ID:booksandfun)試圖以下面四本書為讀者介紹德彪西的生平、印象派音樂,以及德彪西與中國千絲萬縷的關係。

《德彪西:一個人和一位藝術家》

[美] 奧斯卡·湯普森 朱曉蓉、張洪模 譯

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12

九歲左右,德彪西在戛納的夏天多數是在鋼琴邊度過的。但青少年時,他就已經不滿足於沒有新意的音階練習,而是開始大膽地實驗無序和聲了。

在學校時,他幾乎彈不出貝多芬的精華,卻對肖邦如痴如醉,老師們對他在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裡傾注很多的感情印象深刻,有人讚許,也有人不予認可

——

他們把這本書看作一種復調的練習,是不可以注入感情的。在那時候,德彪西就已經開始向循規蹈矩的做法發出挑戰,反對為規則而規則,他甚至把各種非傳統的和絃進行稱為

大飽耳福的餐宴

。和聲老師埃米爾

·

迪朗發現,德彪西總是在即興彈奏有新意的和聲,他的做法和作曲法完全背道而馳,於是朝他大喊:

最好做你該做的功課!

但逐漸,迪朗也覺得這種做法相當有趣,並且肯定德彪西無疑是有才華的。

德彪西自己曾說“音樂是女性的”,他也沒有在自己的音樂中表現出同時代人追求的瓦格納式的陽剛。奧斯卡

·

湯普森看到更多的人會用

貓性

來形容德彪西

——

既是描述他外表柔弱、散漫、孤傲通常給人留下欠佳的印象,也是在描述他特有的犀利、貪玩,以及他喜愛的奢侈與享受。

他不像瓦格納那樣債臺高築,所以不會擺出瓦格納面對債權人時高傲或者回避的樣子,雖然稿費收入不薄,但也並不意味著生活富裕。總而言之,德彪西既不夠精明,也不夠節儉,總是享受生活,並且把藝術美學用於生活,追求那些具有美感的、標新立異的東西。為了一點勞務費,他可以去寫各種作品

——

把瓦格納的《漂泊的荷蘭人》序曲改編成雙鋼琴曲,把拉夫的《圓舞曲式的幽默曲》改編成鋼琴獨奏——不過即使是這類世俗的創作,他也用自己的才華在其中增添了亮點。

這本書是

1932

年美國出版的第一部關於德彪西的傳記,介紹了德彪西重要作品的創作過程和生活、工作狀況,讀者可以瞥見一位音樂家的成長曆程,見證他與同時代的柴可夫斯基、威爾第、李斯特、聖桑、薩蒂、拉威爾、馬歇爾

·

普魯斯特等人的交往;作者在介紹德彪西的音樂創作時,逐一分析和考證了他已經出版和未出版的全部音樂作品,並對音樂的內容與技法進行了點評。

《德彪西》

朱秋華

東方出版社 1997-01

雖然德彪西作為印象派作曲家被人們熟知,事實上,他的音樂風格最初也是以浪漫派起家的。後來隨著逐漸成熟,而開始對十九世紀已過鼎盛期的浪漫主義進行反抗,終於在創作形式上尋求到了一條新路。

這本書的作者、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朱秋華認為,薩蒂可能對德彪西的轉變產生了重大影響。薩蒂和德彪西相遇於一家名為

黑貓

的酒吧,薩蒂為此留下了這樣的記載:

我初遇德彪西,他滿腦子裡都裝滿了穆索爾斯基,正辛苦地探索一條不易被人發現的道路。在這方面,我走的路要比他遠得多

……

我向德彪西說,我決非反對瓦格納派,可是我們應該擁有自己的音樂,至少不要被認為是酸白菜,或者可以考慮用莫奈、塞尚、羅特烈克等人所闡明的方法,嘗試著把這種方法運用到音樂上,這可能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了。

那麼莫奈等人所闡明的方法究竟是什麼?

1874

年,法國年輕的畫家如馬奈、莫奈、塞尚、雷諾阿開始向傳統的繪畫原則挑戰,以光和色彩為主要表現手段,藉助光和色彩的變幻表現從一個飛逝的瞬間所捕捉到的印象,他們被稱為印象派。同印象派繪畫類似,印象派音樂的主要表現手段是音響和音色。

印象派音樂也深受當時流行的象徵主義文學的影響。象徵主義詩人馬拉美曾經談到:

我已發現一種暗示性和奇特的表達方式,可把它們歸為瞬間的印象。

印象派畫家著手描繪的是眼前所能看到的事物,這樣,有時會使作品顯得色彩過於鮮豔、筆調恣意揮灑、輪廓準確度不足,這與德彪西總是純憑本人對音響的感受的確相似。象徵主義者則多用暗示與象徵的手法來反映精神世界與客觀世界,這樣的藝術觀點也同樣是德彪西所遵循的,他可以用音樂語言表達現實世界中的現象,所以說他在這裡與象徵主義者心意相通。

印象派音樂往往呈現出朦朧的色彩、模糊的輪廓、微妙與難以捉摸的東西

……

這種創作手法早就已經出現,只不過印象派繪畫和象徵主義文學促進了其繁榮。早在肖邦那裡,我們已經看到了色彩性音樂的價值;格里格富於色彩變幻的和聲也有印象主義的氣質;李斯特的作品例如《鬼火》等也含有印象派音樂的特色。《德彪西》一書還對德彪西的音樂作品和莫奈等人的畫作進行了共性分析。

一些評論家堅持認為德彪西不是印象派。有些人會援引德彪西自己的話,說他曾覺得

印象派音樂

這個詞是不妥的。不過還是有不少人認為他是所有作曲家中最像畫家的一位,當然這並不是模仿的意義上的,因為德彪西的重點不在於景觀本身,而是在景觀所激發的感受。

另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是,在

1889

年的巴黎博覽會上,一直追求標新立意的德彪西被東方各國的民間音樂折服。接著影響便顯露了出來:德彪西在創作中使用了五聲音階,《大海》和《意象》中的

金魚

都是如此。創作前者時,他受到了葛飾北齋《神奈川衝浪裡》的影響;創作後者時,他正沉浸於日本漆器工藝的美感。

《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家訪談錄》

焦元溥 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10

在這本多處涉及德彪西的訪談錄裡,一些中國音樂家曾經談到,德彪西其實

很中國

。鋼琴家陳薩回憶,傅聰曾經告訴她,自己發現了德彪西音樂中很多與中國文化相通的部分,雖然很多人知道傅聰喜愛肖邦和舒伯特,但他對德彪西的熱愛其實在這兩位作曲家之上。而另一位錄製過德彪西前奏曲全集的中國鋼琴家殷承宗則說,德彪西的樂曲和中國古曲有相似之處。他曾經在美國許多大學講課,在演奏中國古曲的鋼琴改編曲時,許多人都說和德彪西神似。

兩者之間確有千絲萬縷的聯絡,意境與旋律上皆然。

德彪西的標題音樂曾經為聽眾給出提示。傅聰曾經舉例,在《意象》中,標題在樂曲之前,但卻加了括號,似乎可有可無;到了《前奏曲》,標題不但加括號,還放到了曲尾,甚至標題後面還加了刪節號(

……

),就像是註釋一樣,德彪西這樣做,就是因為他覺得純音樂才是他想要的,他希望大家不要被侷限在標題上,似乎隨便由演奏者去想,如《前奏曲》中的

西風所見

亞麻色頭髮的少女

,但這些標題常常並不完整和明確,都只是線索而已,而不是具象的答案;到德彪西最後寫《練習曲》的時候,連標題都沒有了。

除了標題,德彪西的音樂本身也比較抽象,沒有一般作曲家常用的那種長線條、有規律發展的旋律動機,他寫的動機簡短、片段、零碎,相互呼應,樂曲結構比較鬆散自由,缺少矛盾衝突的戲劇性動力,呈現出音樂與畫面並置的狀態,形成了特別的結構和織體。作品往往具有朦朧、飄逸、空幻和幽靜的氣氛,突出主觀的瞬間感受和直覺印象,與印象派繪畫風格相似。據此,傅聰稱,這種變化就好像由繪畫到書法,從影象到線條一樣。德彪西的美學發展到最後,越發抽象,精神完全是東方的

無我之境

。因此,

如果演奏家能瞭解東方美學精髓,反而能更深入德彪西的世界

《印象審美:德彪西論音樂》

[法]克洛德·德彪西 著

我思 |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1-1

德彪西本人很難預料到,在

20

世紀

60

年代,他的文章曾經在上海掀起過腥風血雨。除了譜曲以外,德彪西還會給一些報刊撰寫音樂評論文章,他的文章語言簡潔犀利,常用幾句話說明重點。如此一來,不僅能發表意見,還可以改善經濟狀況。《印象審美:德彪西論音樂》一書就是德彪西本人創作的評論文章集。你可能也見過《熱愛音樂:德彪西論音樂藝術》《克羅士先生

一個反對

音樂行家

的人》等書名,它們都是德彪西的評論,內容有重複,都出自翻譯家張裕禾的譯筆。《印象審美》這本書收錄得更全一些。

1963

年中文版的《克羅士先生

一個反對

音樂行家

的人》曾在彼時的社會運動中掀起波瀾,並徹底改變了中國作曲家、上海音樂學院院長賀綠汀的命運。據葉永烈記載,當時姚文元抓住《克羅士先生》這本書的內容提要裡,沒有階級觀點大做文章。賀綠汀覺得這種批評

狗屁不通

,在完全沒有弄懂德彪西的情況下斷章取義,等於說沒有看懂就狠狠地批評了起來。

接著,賀綠汀就被指認為

自己跳出來

音樂界的資產階級代表人物

。在當時以

階級鬥爭為綱

的原則下,參與討論的人難以從學術和藝術角度評價德彪西,於是,幾個月中媒體上出現大量討論德彪西的文章,風向倒向了不利於賀綠汀的一邊。這樣的批判討論最終演變成了一場政治迫害,即所謂的

德彪西事件

。在階級鬥爭的年代,音樂也被提煉出了與當時政治需求相符合的維度,然而,卻與藝術本身和德彪西其人完全無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