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傳統弓箭“守藝人”徐明坤:方寸之間,傳承“射”藝

  • 由 齊魯晚報網 發表于 垂釣
  • 2022-11-28
簡介這塊非遺牌匾,在徐明坤看來,不僅是傳統弓箭製作技藝的“甦醒”,更代表著他肩上擔起傳承的責任

一個身一個弓是什麼字

記者 易雪 房體朔 通訊員 孔大儒 宋汝花

從羿射九日的傳說,到狩獵工具和作戰武器,再到六藝中的“射”,弓箭在中華民族的繁衍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射藝也作為古代教育體系中的重要一項,影響後世數千年。

近30年來,出身木匠世家的“守藝人”徐明坤,收集研讀大量的弓箭資料、走南闖北學習製作傳統弓箭技藝……縱使一張弓需200多道工序、製作時間長達3個月之久,他依舊堅守傳統制作技藝,讓傳統弓箭製作技藝經歷幾千年時代變遷後,在孔子故里又一次煥發光彩。而他所創立的徐弓坊,也成為了現代射藝作坊的開路者。

傳統弓箭“守藝人”徐明坤:方寸之間,傳承“射”藝

仨月“磨”一弓

方寸間盡顯品質

竹子、木料、牛角……位於曲阜明故城牆西面的衚衕裡,一個掛有“徐弓坊”門牌的小院內,堆滿各種製作傳統弓箭的原料。這間“小作坊”的主人,便是省級非遺弓箭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徐明坤。

“一張弓的兩側叫做弓梢,中間是弓臂,這個地方是弓把……”10月21日,記者走進徐弓坊,徐明坤熱情地邊拿起一張傳統弓箭講解,一邊演示製作弓箭的步驟之一——上弓弦,只見他將下弓梢扣在左腳的腳踝,右腿跨過弓腹,右手握住上弓梢將弓向上彎,再用左手把弦掛上。他佈滿皺紋和傷痕的雙手絲毫沒有顫抖,動作嫻熟,一氣呵成。“這叫做回頭望月上弦法,上完弦後我們還要看弦是否位於弓墊的正中央,這才代表這張弓箭製作成功了。”徐明坤笑道。

傳統弓箭“守藝人”徐明坤:方寸之間,傳承“射”藝

“製作弓箭是件苦差事,一把弓要用兩隻牛角,200多道工序,困難程度絕非眼見的那樣簡單,非一朝一夕不可精進,細節之間追求完美才能盡顯一張弓的品質。”徐明坤介紹,製作一張好的傳統弓箭至少需要3個月的時間,其中制弓材料則以“幹、角、筋、膠、絲、漆”六材為要,製作過程中,更要選擇上好的材料,透過精細準確的製作方法,方可製作出一張集實用性、藝術性於一身的傳統弓箭。

一張弓箭的製作流程大致分為製作弓胎、插梢加固、粘牛角、貼牛筋、弓箭定形、弓背裝飾上漆等。其中,修弓胎、熬製鰾膠、軟化筋角,製作弓梢都屬於前期的準備工作。“作為原材料的牛角、牛筋、魚鰾,都需要經過多道工序製作後才能使用。”徐明坤告訴記者,等材料備齊之後,下一步驟就是“鋪筋”了,筋鋪得好不好,直接影響弓的效能和使用壽命。“在‘鋪牛筋’的過程中,至少要鋪三層以上,每層最少一週才能晾乾。等鋪好筋之後,還要用事先準備好的模具對弓身進行層壓,保證弓胎、筋角、弓梢的緊密結合。”徐明坤介紹,“鋪筋”後便是層壓工程,需對弓身進行烘烤,將鰾膠滲透到弓身之內。烤的時候要保證弓身受熱均勻,否則就會開裂。

“弓身成型後,就要開始訓弓了,就像訓練動物一樣,慢慢的磨練出新弓對各種拉力產生形變的適應性。”徐明坤說,縱使弓箭製作完成,隨著季節、氣候的變化,弓身也會發生改變,所以每一張弓製作完成後,徐明坤還承擔著傳統弓箭的“後期維護”工作。

紮根心底的情結

做傳統弓箭“守藝人”

出生在木匠世家的徐明坤,從小成長在充滿著弓弩木具油彩環境中,讓這份弓箭情結在他的心底紮了根。

時光追溯到1987年,剛滿18歲的徐明坤進入到曲阜市琉璃瓦廠從事琉璃瓦銷售工作,長年累月地走訪全國的工藝廠的過程中他發現,心中念念不忘的傳統弓箭技藝卻在慢慢的消失。他逐漸意識到,傳統弓箭技藝正在慢慢的消失,這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重大損失。

“弓箭製作技藝雖然並非起源於曲阜,但作為中國的傳統技藝之一,‘至聖先師’孔子將‘射藝’歸為六藝之一,孔子本人更是極擅射箭,祖祖輩輩傳下的技藝不能就此消失。”當即,他決定重拾弓箭製作技藝。由此,弓箭開啟了徐明坤的別樣人生。

傳統弓箭“守藝人”徐明坤:方寸之間,傳承“射”藝

可重拾弓箭製作技藝又談何容易?最初,徐明坤在家中找到了做弓技術手抄本,但這些手抄本大都殘缺不全、字跡模糊,家中會做“弓”的長輩們身體也大不如從前,徐明坤只能從他們的口中“逐字逐句”記錄下來。徐明坤在家附近租下了一個小院,不分晝夜地在小院裡研究製作,將塵封多年的工具儘可能地進行了修復。

直到1994年創立徐弓坊,他將所有精力投入到精進弓箭製作技術上,併購買裝置開始研究製作弓箭。星轉鬥移之間,他逐漸掌握了弓箭製作技藝。

回憶起這段時光,徐明坤有些感慨:“當時還真有點陶淵明的‘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感覺。”

“看著老徐堅持做弓這些年來,生過氣也不理解過,但更多的是心疼,你看他這隻手的食指被鋸掉了一部分,另一隻手的食指去年直接被鋸掉,得虧去醫院及時……”交談之間,徐明坤的妻子代廣俊看向他的眼神中充滿了一絲無奈。“作為手藝人,哪有不受傷的呢。”徐明坤笑呵呵地安撫著妻子。

這背後,彰顯著徐明坤的匠人精神,為每一張弓都注入了他的心血和靈魂。

擔起傳承責任

願傳統技藝後繼有人

除了依據“口傳技藝”研究,多年以來,徐明坤更是遍訪了全國多位弓箭製作技藝傳承人,經歷30多年“彈弓一射”的打磨,練就出了一身獨門製作技藝。

2013年,徐弓坊弓箭製作技藝被列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並頒發了牌匾。這塊非遺牌匾,在徐明坤看來,不僅是傳統弓箭製作技藝的“甦醒”,更代表著他肩上擔起傳承的責任。

傳統弓箭“守藝人”徐明坤:方寸之間,傳承“射”藝

在徐明坤的耳濡目染之下,他的家人們也大都成為了他的“徒弟”。“我孫女今年8歲了,你們一般人的射箭技藝可都不一定能比得過她呢。”談話間,徐明坤開起了玩笑。

作為“守藝人”,徐明坤並沒有吝嗇自己的傳統弓箭製作技藝,他將老手藝同樣免費傳授給更多弓箭愛好者。“弓箭製作的背後是傳統文化的傳承,只有製作出更好的弓箭,結合時代的創新,才能把古代傳統弓箭文化和這項傳統手工工藝傳承下去。”

如今,徐明坤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傳承”上,中小學的“射藝”課堂、邀請學生到徐弓坊參觀並親手體驗製作、贊助高校學習研究傳統文化多場射藝研究課……“兵器不冷,射禮常新。弓箭製作技藝是中華民族的、國家的,我們歡迎更多的人學習弓箭製作技藝,將弓箭文化好好傳承下去。只有讓青年一代瞭解兵器背後的文化內涵,弓箭製作技藝才能獲得更持久的傳承。”徐明坤錶示,如今的他也在思考,如何將傳統理論結合現代科技,開啟人才培養模式,讓傳統弓箭行業重現光彩,讓傳統弓箭製作這一傳統技藝“後繼有人”。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