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雞鳴桑樹顛”,古代農業社會是怎樣產生田園生活的?

  • 由 鵬鵬歷史大講堂 發表于 垂釣
  • 2022-10-29
簡介長期以來,雞稱為農業活動的代名詞,為人們提供了穩定的蛋白質資源和肉類資源,成為農村田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統農業社會是什麼社會

導語:

雞是我國傳統農業中的六畜之一,也是我國較早進行人工馴化的動物之一。長期以來,雞稱為農業活動的代名詞,為人們提供了穩定的蛋白質資源和肉類資源,成為農村田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雞究竟是何時開始馴化的呢?早期的雞在我國史前先民的食譜中佔有什麼樣的地位,雞是什麼時候開始大規模出現和飼養的呢?這些都是值得我們關注的話題。

作為人們日常活動中最為常見的物種,雞也成為了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古往今來,人們一提到田園生活,首先想到的就是“

犬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的美好畫卷。另一方面,雞也成為了反映田園作息和農業豐收的重要象徵,人們依靠雞喚來光明,驅趕黑暗,透過以雞祭祀祖先鬼神以祈求庇佑。

史前社會中雞的發現和馴養

家雞的馴化與起源

現在人們一般認為家雞是從野雞馴化而來,家雞馴化的是野雞中的原雞一屬,特別是紅原雞。紅原雞屬於雞形目雉科原雞屬,主要生活在南亞東部和東南亞一帶地區

。紅原雞和家雞在形態和生活習性上幾乎沒有什麼差別,從生殖角度來說,紅原雞與家雞繁殖後還能產生能夠繁育後代的物種。也正是如此,紅原雞被視為我們認識家雞起源和馴化的重要物種。

“雞鳴桑樹顛”,古代農業社會是怎樣產生田園生活的?

紅原雞

考古中雞的發現

目前再我國發現最早的可能屬於屬於雞屬的骨骼位於距今近一萬年河北徐水南莊頭遺址當中,不過這裡發現的並不屬於現代意義上的雞,而是雉,一種體型小於現代雞的物種

。徐水南莊頭遺址位於新石器和舊石器時代過渡時期,從生計方式上來看也是屬於從狩獵採集經濟向初期農業生活轉變的過程。

除此以外,在時代上稍晚於徐水南莊頭遺址的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河北磁山文化中也發現有類似家雞的骨頭。

不過因為受制於鑑定材料的有限和鑑定方法的區別,人們對於磁山文化中的這類雞骨是否屬於家雞是存在很大爭議的

從生計模式上來看,磁山文化以及邁入了定居農業的門檻,在磁山文化的灰坑中發現有大量的炭化粟的痕跡,根據這些粟的體積估算,磁山文化時期已經出現了大規模的粟作農業。

“雞鳴桑樹顛”,古代農業社會是怎樣產生田園生活的?

炭化粟

雞作為一種典型的農業經濟產物,從出生到生長成雞需要幾個月的時間,雞需要長期的糧食作物的餵養。從這一點上來看,磁山文化中已經具備了養成家雞的物質條件,或者說,即使磁山文化時期人們沒有特意馴養家雞,那麼他們在輔助的狩獵採集經濟中獲得野雞的時候養一段時間再食用也是沒有問題的。

除了磁山文化外,同時期的河南地區的裴李崗文化、山東地區的北辛文化等都出現了雞骨,即使不是家雞,這些地區在當時也出現了馴養家雞的條件

目前來看,沒有爭議的雞骨存在於商代晚期的殷墟遺址當中,殷墟出土的雞骨體型較大,很接近於現代常見的家雞。並且結合形態學和解剖學的特點來看,這一結果是沒有爭議的。

我們應該明確的一點是,家雞的馴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商代晚期出現的明確的馴化家雞,在此之前必然歷經了一個長期的演化過程

。結合上述內容來看,我國家雞至遲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已經出現了,並且在當時雞已經成為了商人餐桌上穩定持續的肉類資源。

我國早期社會中的雞形藝術

儘管我們對於何時最早開始馴養雞和雞最早馴化發生於何地還有很大的困惑,但是史前社會人們早就於雞產生接觸、並且能夠近距離獲知他們的習性是毋庸置疑的。

“雞鳴桑樹顛”,古代農業社會是怎樣產生田園生活的?

石家河陶塑雞

新石器時代的雞塑

陶器是史前先民們主要的生活用具,也是當時人們最為重要的藝術創作原材料。當時的人們將自己觀察到的自然事物用質樸原始的手法進行塑造和創作

。石家河文化中就發現有大量的捏塑而成的陶動物形象,這些陶器都會泥質紅陶,具體來說,有陶雞、陶狗、陶鳥、陶袋鼠、陶羊、陶象等。

從史前社會人們生活狀況來看,當時的人們已經從事定居農業生活了,通常情況下活動範圍不會太大,因此他們創作的也是自己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動物形象。

“雞鳴桑樹顛”,古代農業社會是怎樣產生田園生活的?

石家河陶袋鼠

石家河文化中的陶雞都為紅色,是純手工捏製而成,從體態上來看,頸部飽滿、肚子圓潤、尾巴短而粗壯,應該是母雞的形態

。雞的數量不止有一件,每一件都形態生動、栩栩如生,由此可見,雞在當時是比較常見的動物,人們和雞的關係應該相當親密,因此才能夠近距離觀察到雞的形態和體貌特徵。

石家河文化時期在當時的長江中游地區還能見到大象和袋鼠等動物,反映出當時的氣候條件較好,適合農業發展和動物馴養。

夏商周時期的雞彝

新石器時代末期在海岱地區流行一種名為“鬹”的陶器,陶鬹從外形來看均為敞口向上斜收的流,腹部較鼓,腰部帶有寬大的把手,底部有三個實足或者袋足

。從形制上來看,鬹的形狀很像是雞的形態。在龍山時代,這種鬹往往被製作用為禮器或者是酒器,專門供上層社會享樂以及高等級墓葬中隨葬之用,有時也用以祭祀。

夏商時期,青銅器中有一類名為“雞彝”的器物,這種器物是當時重要的禮器,專門用途祭祀祖先所用,有人認為這種雞彝就是演化自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的陶鬹

。甲骨文當中的“彝”字從器物形制上來看,就是一個雙手將一隻捆縛的雞捧向供臺的形象,由此可見,雞和雞形器物在商周時期是祭祀中的重要內容。

歷史時期的雞崇拜與創作

隨著農業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小農經濟逐步成為了我國古代主要的生產部門。作為農業活動中家畜飼養的重要內容,雞也逐漸被人們納入為不可缺少的部分。作為古代社會穩定的肉食資源和蛋類蛋白資源,雞有著豐富的營養價值和鮮美的肉質,成為了古人享受生活的重要物質。

雞與古代農業生產活動

首先來說,雞是古代農業社會的重要內容,是古人穩定的肉類蛋白資源。

至遲在商周時期,六畜已經開始形成了,文獻記載,“

庖人掌六畜,六獸,六禽,辨明其物

”。六畜是對於當時的農作物經濟的重要補充,儘管早期社會中農業開始形成時依然依靠狩獵採集經濟作為重要補充,六畜形成之後,人們的食譜資源已經基本完善了。

“雞鳴桑樹顛”,古代農業社會是怎樣產生田園生活的?

六畜

其次,雞在農業活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農業活動是一個以時作息的經濟活動,耕作播種都需要嚴格按照季節時令要求來操作,據傳說,早在夏代就已經出現了為農時季節所用的《夏小正》

。在日復一日的農業活動中,人們養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習慣,雞鳴而起,雞寢而息。在長期的農業活動中,雞與其他牲畜一樣,保持著日復一日的作息習慣,為人們報曉啼鳴。

農業活動講究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也正是如此,農業活動中也逐漸形成了一套關於農業的祭祀和宗教思想

。古人以雄雞祭祀天地,祈求來年有個好收成。在現代許多農村地區還保留有一些特定的習俗,比如每到祭祀祖先的時候,人們就以煮熟的整隻雄雞來祭祀;在殺雞的時候還會以雄雞血撒屋外一週,以求保家宅平安。這些風俗都是在長期農業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農業社會的重要內容。

關於雞的信仰和崇拜

古代社會中對於雞的崇拜主要是來自於農業社會的各種活動中,這種崇拜主要包括兩套內容,一種是對於母雞豐產的崇拜,一種是關於雄雞驅邪避惡的崇拜

。以豐產崇拜來說,主要見於各種器物造型和文學藝術作品當中,古代的文人和手工業者通常以形態豐滿、身體圓潤的雞作為主要創作物件,有時還會繪製有數只小雞、雞蛋等,希望透過這樣的創作將豐產的好運傳遞給女性。

“雞鳴桑樹顛”,古代農業社會是怎樣產生田園生活的?

文人與雞

雄雞驅邪避惡的崇拜主要來自於雄雞能夠報鳴,並且雄性雞通體金紅相間,尾巴上還有長長的羽毛,神態凜然不可侵犯。古代人們的時間觀念幾乎全是憑藉雞鳴來確定的,歷史中曾記載孟嘗君出使秦國時被扣留,門下一食客因為擅長模仿雞叫而騙得守城士兵打開了城門,孟嘗君一行才得以逃脫。

古代社會中黑夜漫長而又充滿危險,人們認為黑夜是陰氣最重的時刻,而雄雞能夠啼叫,喚來太陽,驅趕黑暗,因此受到人們的崇拜

結語

雞是古人心中理想田園生活中的的不可缺少的要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是古代傳承了幾千年的寧靜和安謐。

雞從馴化開始,就在人們生活中佔有重要的位置,並且憑藉自己的獨特習性獲得了人們的喜愛和重視,並且逐漸成為了人們理想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代文人嚮往隱居田園的生活,不如說他們嚮往一份內心的自在,嚮往的是幾千年來積澱而成的小農社會中寧靜、和諧、富足的精神家園。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