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陳雙玲:暢遊在絢爛的水色海洋裡

  • 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棋牌
  • 2022-10-16
簡介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陳雙玲正在主攻海洋水色衛星遙感和海洋碳迴圈相關研究,2020年她成功入選浙江省“錢江人才計劃”,她將致力於海洋對人類活動排放CO2的吸收能力和長期變化趨勢等相關研究,為浙江省海

水色對什麼詞好

陳雙玲:暢遊在絢爛的水色海洋裡

陳雙玲

一望無際的海洋環繞著陸地,催生出人類探索海洋的無限慾望。人類驚歎於大海顏色的多變,開始發掘其背後的奧秘。他們發現,穿透到海水中的光,受海洋中懸浮物、浮游植物、溶解物及海水分子的選擇性吸收和散射的影響,產生不同的顏色,在海洋學術語中這被稱為水色(Ocean Color)。

傳統的觀測技術不能實現大規模的海洋水色觀測,使人類對水色的影響了解有限。隨著衛星技術的發展,人類開發出水色遙感技術,發射專門用於海洋光學遙感的衛星探測器,透過接收水面上的輻射光譜,對其進行相關的資料處理,以獲取有關水體的基本資訊。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陳雙玲正在主攻海洋水色衛星遙感和海洋碳迴圈相關研究,2020年她成功入選浙江省“錢江人才計劃”,她將致力於海洋對人類活動排放CO2的吸收能力和長期變化趨勢等相關研究,為浙江省海洋生態經濟和海洋科學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好奇

對一個生活在中原地區的河南人來說,對大海的好奇改變了一切。

陳雙玲的第一次好奇發生在2008年高考發揮失常之後的志願填報。她的家離大海很遠,但她卻從小對海洋有著難以言喻的嚮往。“選專業的時候,雖然也很懵懂,但是隱隱約約覺得海洋科學會是自己感興趣的專業。”

2008年對陳雙玲來說是很難熬的一年,高考前的壓力、高考後的失利、家庭的變故,但是她沒有放棄,學校雖然不是最理想的,但是專業是自己喜歡的海洋技術,可以學習衛星遙感和資訊處理。由於沒有考到自己理想的學校,所以大學4年她非常努力,學習成績一直都是專業第一名。

十八九歲的年紀裡,大學是放縱時光的最佳場所,但陳雙玲不是,她對自己有著嚴格的要求,“每天早上7點起床,晚上11點睡覺”。陳雙玲保持著規律的作息,冬天下雪的時候,別人還在被窩裡,她已經起床去了教室或圖書館。

2012年,陳雙玲獲得“優秀畢業生”,還拿到了保研資格。但是國外先進的水色衛星遙感研究吸引著她,她最終放棄了保研資格,選擇出國繼續深造。“不想給自己留後路,有點像破釜沉舟。”在出國這件事情上,她要自己考慮該如何選擇學校和導師,如何申請PhD專案和全額獎學金。她給自己列了張Excel表格,篩選導師研究方向、招生名額,一個一個發郵件。“那時候每天早上睜開眼第一件事情就是開啟郵箱看有沒有收到回信”。

皇天不負苦心人,2013年的春天,陳雙玲順利拿到了南佛羅里達大學的offer。去美國的時間定在了8月份,但是當時2萬多元一張的機票,卻讓她有些犯難,最後她和小夥伴買的是需要中轉4次的航班,價格不到1萬元。“我們先飛到了韓國,然後是西雅圖、休斯頓,最後降落佛羅里達州坦帕機場。”

那是陳雙玲人生中的第二次好奇,“第一次出國,一切都是未知的,人往往對未知充滿恐懼”。在2013年的夏天,陳雙玲的好奇戰勝了未知的恐懼,她覺得自己的身心都得到了成長。

陳雙玲:暢遊在絢爛的水色海洋裡

出海測水體光譜

成果

回想5年的美國留學生活,陳雙玲覺得自己非常幸運。“國外純正的科研環境塑造了自己現在的學術視野。”陳雙玲的導師胡傳民教授是國際海洋水色遙感領域的頂級專家,“他一直是我學習和前進的榜樣,我可能不是千里馬,但他絕對是我的伯樂。”

在胡傳民教授的指導下,陳雙玲在水色海洋遙感的世界裡遊得暢快。在她眼裡,水色就像是被相機拍下的一幅圖,遙感要做的是從圖裡提取具象的水色資訊,這是陳雙玲最感興趣的地方。

在胡傳民教授的光學海洋實驗室裡,陳雙玲首次成功建立了區域上統一、準確度高的海表pCO2衛星遙感演算法模型,為實時監測墨西哥灣海域海氣介面CO2通量及其變化趨勢提供了關鍵技術保障;首次釐清了不同海洋生態系統海表pCO2季節和年際變化的主要驅動因子及變化機制,促進了人們對不同海洋生態系統中海表pCO2在不同時間尺度上變化差異的認識,為進一步深入研究不同海洋生態系統中海洋對人類活動排放CCO2的吸收能力和長期變化趨勢奠定了科學基礎;首次創新性地建立了高準確度的海表鹽度水色衛星遙感反演演算法,能夠用於實時的海表鹽度資料線上和共享。

陳雙玲收穫滿滿,她不僅參與了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局NOA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其他相關研究部門的科研專案,而且深入瞭解和掌握了世界一流的水色衛星遙感資料處理技術。好的成果帶來了9篇高水平的期刊論文,包括在遙感和海洋研究領域著名的SCI期刊,如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Remote Sensing Letters等,其中7篇是第一作者論文(含3篇遙感類頂級刊物),並參與完成了1部論著(排名第三),由全球最大的圖書和學術期刊出版社之一Springer出版。

母親

陳雙玲是一個很有主見的人,可能是因為從初中開始她就到外地上學,開始了宿舍生活,是那種不需要父母操心的三好學生。陳雙玲的媽媽知道女兒成績好,有自己的想法,也不太會拘束女兒,很多事情都會讓她自己拿主意,“大學時選專業、留學時選學校、博士畢業選擇回國,幾乎都是我自己決定的”。

要說離開祖國5年有什麼事情最讓陳雙玲放心不下,當然是媽媽的嘮叨與擔憂。陳雙玲出國滿一年的時候和媽媽影片,媽媽還是會突然流淚,認為陳雙玲只報喜不報憂,國外肯定過得很辛苦。“她聽別人講在國外留學,要刷很多盤子,做很多兼職工作,才能養活自己。”陳雙玲哭笑不得地回憶媽媽和她說的話。即便如此擔憂女兒在外面的狀態,但在很多事情上,陳雙玲的媽媽總是能站在女兒的角度為她考慮,能夠很開明地給予理解和支援,是她最堅強的後盾。

未來

2018年,陳雙玲博士畢業打算回國,幸運的她再一次遇到了“伯樂”——海洋二所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在他的積極引薦下,陳雙玲順利回國就職。“這是一個充滿人文和活力的科研團隊”,開放活躍的科研氛圍讓她更加堅定了自己的選擇。

“我回來了,媽媽會放心很多。”兩年的時間一閃而過,媽媽的嘮叨和操心並沒有因為她回國而減少,“媽媽永遠有操不完的心,在她眼裡我始終是個孩子。”但是在水色遙感的研究上,陳雙玲可不是“孩子”,而是特別靠譜的大人。

目前,陳雙玲正在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專案“基於遙感演算法的北太平洋新生產力時空變化研究”,主攻方向是建立北太平洋海表硝酸鹽濃度的衛星遙感反演模型。未來海水層化加劇,大氣沉降可能成為向上層海洋輸送營養鹽更重要的途徑,進而影響海洋新生產力,由北京大學牽頭,陳雙玲作為海洋二所負責人申報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專案“西北太平洋人為源鐵和硝酸鹽的識別、輸送及對海洋新生產力的影響”也已正式獲批。在這些專案的支援下,她希望可以藉助衛星遙感,研究北太平洋新生產力在過去20年的季節和年際變化規律及空間分佈特徵。這一研究不僅能夠為區域和全球物理-生物地球化學耦合模型提供良好的資料驗證和改進依據,而且對深入理解全球變暖背景下的海洋碳迴圈意義重大。

未來,陳雙玲的工作重心將放在兩個方面。一是學生培養,在完成專案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術思維和科研能力。二是學術研究,在海洋衛星遙感方面,爭取拓寬其在海洋生態環境監測方面的應用;在海洋碳迴圈方面,爭取在海洋酸化和海洋生產力等方向有新的突破。“我不知道我能夠貢獻多少,但是能夠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做一點工作,我想未來就值得期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