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文史密談:吳伍子胥大逃亡的故事,為何會出現兩個不同的版本?

  • 由 說書人小胖 發表于 棋牌
  • 2021-06-13
簡介不同版本的逃亡之路根據司馬遷史記記載,伍子胥逃離楚國之後,先是到了宋國,後來又打聽到太子建(當初他父親輔佐的楚國太子)投奔了鄭國,於是也尾隨而去

殃及池魚出自哪裡

文史密談:吳伍子胥大逃亡的故事,為何會出現兩個不同的版本?

“子胥東奔,乞食於此,女分壺漿,滅口而死。

聲動列國,義形壯士,投金瀨,報德稱美。”

這幾句碑文出自唐代大詩人李白之筆,其中描寫的是一段曲折離奇而又可悲可嘆的故事。這個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春秋時期大名鼎鼎的伍子胥。

說到這位傳奇人物,人們腦海中首先想到的應該就是那一次驚心動魄的大逃亡,以及後來輔佐王攻破楚都的復仇壯舉。

從楚國士族到過街老鼠——伍子胥的坎坷身世

文史密談:吳伍子胥大逃亡的故事,為何會出現兩個不同的版本?

伍子胥的父親伍奢,原本是楚國太子的太傅,也就是負責教導太子的老師。但是正所謂貴人身邊是非多,有一個叫費無忌的人盯上了太子,從而對其展開了一場蓄謀已久的政治誣陷。

俗話說,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伍奢作為太子的老師,自然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牽連。費無忌本著斬草除根的原則,向楚平王打了一個非常陰險的小報告。

他告訴楚平王說:

“伍奢有兩個兒子,都有才幹,不殺掉將成為楚國的禍患。可將他們的父親作為人質將他們召來,不然就會成為楚國的禍害。”

於是楚平王下了一道命令,讓伍奢的兩個兒子迅速來到郢都,否則就立馬殺掉他們的父親。

命令很快傳到了伍子胥和他哥哥的面前,對此,兄弟兩人分別展現出了不一樣的態度。

伍子胥的兄長伍尚為人仁厚,滿腦子都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理念,明知是死路一條,卻依然乖乖去了郢都。

文史密談:吳伍子胥大逃亡的故事,為何會出現兩個不同的版本?

但是伍子胥可沒這麼好欺負,轉身拿出拼命三郎的架勢,先是用弓箭射逼退了使者,然後一溜煙就跑了出去。

就這樣,他從一個楚國計程車族,變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一段驚心動魄的逃亡之旅,也由此拉開了歷程。

但是故事也正是從這個時候出現了分歧,分別流傳出了兩個不太一樣的版本。

不同版本的逃亡之路

根據司馬遷史記記載,伍子胥逃離楚國之後,先是到了宋國,後來又打聽到太子建(當初他父親輔佐的楚國太子)投奔了鄭國,於是也尾隨而去。但是這個落魄的太子到了鄭國之後卻並不消停,反而還要聯合晉國推翻鄭定公的統治,結果事情敗露導致太子建被殺身亡。

這件事情發生之後,伍子胥哪裡還敢繼續留在鄭國,帶上太子建的兒子,一路向著吳國的方向逃亡。在逃亡的途中,他們路過一個叫昭關的地方,在此地被濤濤江水攔住了去路,幸好有位漁夫用一葉扁舟將他們渡了過去。

此後伍子胥解下自己的七星龍淵(價值連城的佩劍),準備送給對方,但是這個漁夫卻大義凜然地說道:“楚國之法,得伍胥者賜粟五萬石,爵執珪,豈徒百金劍邪!”

文史密談:吳伍子胥大逃亡的故事,為何會出現兩個不同的版本?

經過這件事情以後,伍子胥總算擺脫了追兵,後來又歷經磨難,終於到了吳國,從此輔佐吳王勵精圖治。多年以後,伍子胥和名將孫武終於率兵攻破楚都,建立了不世功勳,同時也報了當年的血海深仇。

以上這些都源自於《史記》書中的記載,屬於正史的範疇。但是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民間流傳的故事和其他傳記,對伍子胥的逃亡歷程,有著更為詳盡的記載。

如《吳越春秋》這部書中,就記載這三段頗為離奇的故事。

1、一夜白頭。

這個故事大概的意思,就是伍子胥在逃亡的過程中由於心力交瘁,再加上仇恨的煎熬,在一夜之間使得頭髮全部變白。

2、七星龍淵。

這個故事的前半段,與史記書中記載的並無任何差異,都是說伍子胥在出昭關後為長江所阻,後有漁夫渡其過江。仍然這兩個版本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史記》中記載的漁夫只是拒絕了伍子胥的贈劍之禮。

可是東漢學者趙曄撰寫的《吳越春秋》書中記載,那個漁夫卻因為看見伍子胥不信任他,所以便橫劍自刎,以死明志,證明自己不會向楚軍暴露對方的行蹤。

文史密談:吳伍子胥大逃亡的故事,為何會出現兩個不同的版本?

3、千金報恩。

這個故事與文章開頭所引用的那幾句碑文,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絡。據說伍子胥在逃亡的途中,曾經向一位在水邊浣洗的女子乞討,事後也同樣叮囑對方不要洩露自己的行蹤。

然後這個女子也和那個漁夫一樣,決定用死來表明自己一定會信守承諾,故而抱石投江而死。多年之後伍子胥飛黃騰達,再度來到江邊,豪擲千金灑入江底,以紀念當初那位女子。

在這三個故事當中,只有那個漁夫的故事,與正史中還有著一些重合的部分,其餘兩個皆無記載。但即使是漁夫的故事,也和正史中有著非常強烈的衝突,甚至完全可以說是兩個版本。

而且如果透過常理思維邏輯來分析,《吳越春秋》中記載的這些傳奇故事,顯然有著很多不合理之處。所以有許多人都覺得這些事蹟是後人憑空杜撰而來,屬於對歷史的改變和形象化加工。

那麼為什麼吳子胥的逃亡歷程,會演變成兩種不同的版本呢?事情還要從這些故事中去著手分析。

這些帶有傳奇性的故事,在無形中給人的內心做出了反向引導

文史密談:吳伍子胥大逃亡的故事,為何會出現兩個不同的版本?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來看一下春秋戰國時期那些名人們,對於吳子胥的評價。

屈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為臣。孝已愛其親,天下皆欲以為子。

范雎:使臣得盡謀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終身不復見,是臣之

行也,臣又何憂?

由此可見,當時的人們對於伍子胥的生平事蹟,保持著比較認可的態度。就連後來漢朝的太史公司馬遷,也曾稱讚其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後世。

但是如果看了《吳越春秋》書中記載的這些傳奇故事,你對伍子胥是否會產生另外一種看法呢?

尤其是看到漁夫和那個女子相繼自盡的時候,難道不會在心裡產生一種懷疑嗎?因為按照正常人的思維,這兩個人根本沒有這麼做的必要。難道僅僅因為別人懷疑自己,就要拿生命來做出證明,這樣的說法未免也太扯淡了。

文史密談:吳伍子胥大逃亡的故事,為何會出現兩個不同的版本?

與其說他們是為了證明自己能夠信守承諾而選擇自盡,倒不如說是伍子胥擔心他們洩露行蹤,從而將兩人殘忍殺害。但若是伍子胥真的做過這些事情的話,他也應該永遠把這些事情都爛在肚子裡才對,又怎麼可能變著法的告訴別人,而且還編的這麼不合乎常理。

更何況在他逃亡的途中也沒有其他人看見,只要他自己鹹口不言,就永遠不會有人知道這些內幕。

所以說,這些故事的確很有可能是後人的杜撰之言,而不是真實的歷史事蹟。然而,這樣的故事之所以能夠流傳開來,其實也不排除有故意扭曲對方形象的意思。

因為在古代的封建王朝時代,伍子胥的這種做法,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觸及了統治者的底線。他原本是楚國的臣子,但是由於楚平王的政治決策失誤給其家族造成了滅頂之災,所以便遠走他鄉,假借吳國之力差點滅掉整個楚國,而且在攻破楚都之後,還將楚平王的屍體挖了出來,鞭屍300下以報當年之仇。

如此行徑,對於古時候的統治者而言,簡直無異於以下犯上大逆不道。

因此,儘管在常人的眼中,伍子胥是一個敢作敢為,有能力,有抱負,並且曾經建立不是功勳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但是如果所有的臣子都像伍子胥有仇報仇,有怨報怨,敢於用實際行動來針對統治者,如果這種思想受到追捧和肯定的話,那豈不是在鼓勵臣子們造反嗎?

所以說伍子胥的一些觀念和思想,必須在某些程度上被否定,這樣才更加有利於統治者穩固自己的權利和地位。

文史密談:吳伍子胥大逃亡的故事,為何會出現兩個不同的版本?

那麼由此可見,《吳越春秋》書中記載的那些故事,其實很有可能是後人故意為之,在事實的基礎上添油加醋,從而形成了存在著明顯邏輯漏洞的故事。畢竟這些故事很容易使人產生聯想,覺得伍子胥可能是一個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的卑鄙小人。

一旦形成了這樣的想法,對方的形象和生平事蹟也會隨之在某些程度上被否定,使許多人不願意效仿他的所作所為。

當然,這樣的說法也都是根據歷史和一些人物傳記做出的推測,即使事情有可能摻雜了統治者的意願,但是也不能代表所有古代統治者的思想觀念和政治格局。畢竟那一段歷史已經塵封了上千年,單憑几本文獻記載和口口相傳的故事,已經很難揭開一些事情的真相。

不過,或許這也正是歷史的魅力所在,總是在吸引著人們不斷去挖掘當年的往事,並且以自己的觀念對其進行解讀。這種感覺就像是在面對著一片一望無際的大海,令人忍不住想要探索那些未知的領域。

總結

伍子胥大逃亡的故事,從遙遠的春秋時代流傳至今,雖然已經形成了兩個不同的版本,但好在我們還能根據一些線索,去試著推導其中的真相。

其實不管最後得出來的結論是怎樣,對於古人來說都已經沒有意義。反倒是對於今天的我們而言,能夠享受這種推導和挖掘的樂趣,才是探索那些故事最大的意義。

歲月的黃沙可以掩蓋往事,不斷流逝的時光,也能將過往的印記逐漸沖淡。然而唯獨人們心中對於未知的探索,以及對於歷史的嚮往,卻會隨著時間的沉澱而不斷加深,那些往事越是久遠,這種感覺就會越發深沉。

本文圖片素材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立即刪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