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看戲被大柱子擋住視線,少年立下宏願,結果驚動世界

  • 由 半島晨報 發表于 棋牌
  • 2022-09-27
簡介他主持和參與了首都體育館、國家大劇院、巴基斯坦伊斯蘭堡體育館、馬裡國家會議大廈、北京奧運會國家游泳館(水立方)、全運會濟南體育館、北京325米高大氣汙染檢測塔、上海世博會世博軸、深圳機場T1航站樓、天津火車西站、杭州大劇院等國內外大量重要空

立下宏願什麼意思啊

新時代是奮鬥者、勞動者的時代。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科技的自立自強,離不開科技創新第一推動力,離不開科學家精神的寶貴財富。

在我國科學研究的最前沿,有這樣一批“杭州院士”——他們與杭州有著不解之緣,一直心繫杭州發展;他們追求真理,求實創新,開拓求索全新的科技領域;他們淡泊名利,無私奉獻,與堅持不懈的杭州人一起,踩出了城市發展歷程中一連串勇往直前的腳印。

在5月30日“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來臨之時,杭州市科學技術協會、杭州市院士專家中心、杭州日報聯合推出“2022杭州院士說”系列報道,透過專訪4位杭州院士,講述其人生故事與家國情懷,展現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大國工匠精神,倡導重視教育、崇尚科學、追求創新的社會風氣。

“長大後,我想造出沒有柱子的大房子。”

70多年前,尚是少年的董石麟放學後很喜歡去村裡的劇院看戲,劇院規定臨近散場時不再查票,董石麟便時常趁著這個當口鑽進劇院,蹭個戲。但是到了劇院裡面,他發現到處都是柱子,很不空曠,柱子擋住視線看線很不方便,從此有了開頭的那個“宏願”。

日後,董石麟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空間建設機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許多大跨度的經典建築物從他手下設計而出,那個少年夢終於成真。

看戲被大柱子擋住視線,少年立下宏願,結果驚動世界

△ 董石麟院士訪談影片

學成回國“初試身手”

董石麟出生在杭州,從小天資聰慧,學習成績優異。1955年董石麟從同濟大學畢業,時隔一年後,他和一批全國優秀大學生被公派到世界各地的大學深造。他選擇了莫斯科建工學院,師從當時蘇聯著名空間薄殼結構專家符拉索夫教授,董石麟是他唯一一箇中國學生。

“我在大學裡是學土木工程的,希望以後能夠造一些跨度大的房子,因此我到了蘇聯以後,選擇導師也是這個方向。當時莫斯科建工學院有位著名的空間結構專家,蘇聯科學院的通訊院士符拉索夫教授,我有幸跟著他學習。”

學成回國後,董石麟把研究方向轉到重量較輕的網架結構。首都體育館的設計是他早期的代表作。

首都體育館是20世紀60年代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大型結構工程,跨度非常大,為99米×112。2米,是當時國內第一個大跨度網架結構建築。

由於工期緊,任務急,董石麟二話沒說接過了體育館網架結構分析結算工作。當時的計算量非常大,他採用了差分法,根據邊界條件,手排了兩套128個方程式。花了兩個星期,才完成了各項計算任務。

這是當時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個大跨度網架結構建築。直到現在,首都體育館還在使用。現在這座體育館經過改建後,成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比賽場館。

最滿意“水立方”的設計

國內外許多知名建築,都留下了董石麟的印記。他主持和參與了首都體育館、國家大劇院、巴基斯坦伊斯蘭堡體育館、馬裡國家會議大廈、北京奧運會國家游泳館(水立方)、全運會濟南體育館、北京325米高大氣汙染檢測塔、上海世博會世博軸、深圳機場T1航站樓、天津火車西站、杭州大劇院等國內外大量重要空間結構的結構設計計算分析。北京奧運會的水立方,是董石麟最滿意的一項。

設計“水立方“,董石麟和他的團隊總共花了兩年的時間。北京、杭州兩個團隊分頭工作,北京團隊負責分析計算,杭州團隊負責做模型實驗,雙方配合,兩地協作。

“水立方最開始的方案是澳大利亞設計團隊做的,但是在計算分析上澳方拿不出好的方法。而我們透過分析研究,找到了一些好的計算方法,包括排方程式、裡面的節點實驗。我們在浙江大學結構實驗室裡做了試驗研究,我們推導公式,提出了一套什麼是節點設計的方法,拿到北京進行詳細分析計算。

設計“水立方”的過程中,建模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一般情況下,建一次模型要花半天時間,而董石麟的團隊在這方面進行了大幅改進,透過研究分析,最後只要用8分鐘就能完成一次建模,這樣就大大節約了時間。

有了模型實驗和完善的計算,團隊最終將“水立方”設計出來了,然後由杭州加工製作零部件,再運到北京安裝焊接,奧運會的水立方就是這麼做出來的。

在杭州迎接亞運會的建設中,也有董石麟和他的團隊參與的作品——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從打樁開始到建成,前後4年時間,年近90的董石麟擔任專家委員會組長,經常與大夥兒開會討論體育場的建設情況,如何將這朵“大蓮花”打造得美輪美奐。

見證中國在空間結構領域的“大國崛起”

60多年來,董石麟目睹並見證了中國空間結構的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他也參與了中國在空間結構領域的“大國崛起”,這是眾多科學家和學者們的努力。

“科學家的精神,我覺得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實事求是去追求真理,科學家要對有關的未知的東西去探索,這些未知的東西都是在科學上、在功能上是國家急需的。”

如今,年近90歲的董石麟仍在擔任浙江大學空間結構研究所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除了參與專案設計,還不斷將自己的知識教授給年輕人。15歲立下志向,到九旬高齡依然活躍在大跨度空間結構領域的第一線,從事了一輩子空間結構的學習、教學和研究。

“我覺得我應該是實現了兒時的理想。”董石麟眼神和藹,笑眯眯地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