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二戰後蘇聯為何非要弄死容克貴族?若不如此,根本無法征服德國

  • 由 眾說 發表于 棋牌
  • 2022-09-22
簡介然而今天我們回頭再看,二戰已經結束半個多世紀了,戰爭結束時一貧如洗的德國雖然失去了軍國主義,卻用另一種方式實現了再一次崛起:德國又一次成了世界排名前十、歐洲經濟第一的世界一流強國

容克貴族還有後代嗎

說起“軍國主義”,我們總能想起20世紀上半葉惡貫滿盈的日本。歷史上有另外一個我們熟悉且典型的軍國主義國家卻獲得了截然相反的“待遇”,它非但沒有因“軍國主義”而受到太多的唾罵,反而頗受當今人們追捧,這個國家就是德國。談論德國的成長,首先要從德意志的統一開始說起,德意志的統一實際上是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這場漫長的改革是以王朝戰爭而收尾的。

二戰後蘇聯為何非要弄死容克貴族?若不如此,根本無法征服德國

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簡單地講述了一下普魯士文化一大重要發源地柯尼斯堡,也就是如今的加里寧格勒是如何被德國“拋棄”落入俄國人之手的。在英法等國稱霸歐洲的年代裡,德國想要異軍突起,著實費了一番功夫。後來,德意志帝國建立時,德國人耀武揚威般地在法國凡爾賽宮裡舉辦了加冕儀式,不過,相比這些格式化的東西,一個國家想要真正強大,政權穩固、國家統一和富有是必然要素。

普魯士王國在逐漸發展壯大的過程中遭遇了一個強勁的對手,那便是奧地利。不過相比奧地利,前者的機會顯然更多一些:普魯士更具資源和經濟優勢,與其說是“鐵與血”成就了普魯士和後來的德國,我們還不如說是富饒的煤和鋼給了“鐵與血”底氣,撐起了那個為人稱道的強悍國家。在硬體方面,普魯士人佔據了“天時地利”,而流淌在這個民族骨子裡的全民尚武文化更是幫了大忙。

二戰後蘇聯為何非要弄死容克貴族?若不如此,根本無法征服德國

首先,大概有許多朋友都發現了一點:兩次世界大戰中,德軍之中絕大多數有名有號的將領名字中都帶著“馮(Von)”這個字眼。人們通常將其視為貴族身份的象徵,不過嚴格地講,把它當成“來源地”這樣一個概念則更加準確一些。作為普魯士人的先輩,日耳曼族靠武力征服了偉大的羅馬帝國。他們順理成章地接過了地盤,在歐洲中部落了腳。後來,很多在萊茵河畔居住的軍事貴族開始向波蘭、立陶宛等鄰邦討要土地作為自己的領地,在這個過中,“馮”打破了地理概念的制約,成了德國軍國文化的一大象徵。

另外,說起德國軍人,“容克貴族”這個詞我們是無論如何也繞不過去的。最初,這個詞大概並不是個完完全全的“好詞”,它曾代指過地主之子,又曾籠統地代表那些沒有騎士稱號的貴族子弟。直到16世紀以後,軍事貴族逐漸接管國家大權後,容克貴族這個概念才真正定型並被推向歷史的前臺。有這樣一種有趣的比喻:別的國家是擁有軍隊的國家,而德國是“一支擁有國家的軍隊”。在軍國主義最為巔峰的年代裡,每28個成年德國人中(包括女性)就有一名軍人;相比同時期其他軍事強國,法國是70人,英國是80餘人,而總是被稱為“戰鬥民族”的俄國這一數字是130。

二戰後蘇聯為何非要弄死容克貴族?若不如此,根本無法征服德國

一手為強大王國誕生蕩平道路的腓特烈大帝對軍國主義的追捧狂熱得有些令人髮指:據記載,這位國王幾乎從來不穿便裝,一年到頭都穿軍服。他有許多身特製的軍裝,翻來覆去地換著穿。另外,除非有重要的來賓,他睡覺都要睡在波茨坦王宮前草坪上的帳篷裡,無論嚴寒還是盛夏,他只蓋一條薄軍毯。據說,腓特烈二世為了時刻保持挺拔的軍姿,他要枕著一塊硬木睡覺。對軍國主義追捧到這份兒上,這位國王真算得上是空前絕後了。相比之下,二戰中日本那群所謂的“軍國主義者”,看上去更像是一夥窮兇極惡的強盜小丑,靠投機和坑騙搞到了一個國家的權力罷了。

普魯士國王們對軍事的熱愛並不是個人愛好,他們透過許多措施,將尚武精神完完全全地注入到了整個民族的血液中。在此,我們不妨講個具體例子:早期的德軍制服袖口有一排銅釦,這排扣子一點用都沒有,無端增加了一道繁瑣的製衣工序,還增加了不少成本。既然壞處如此之多,那麼為何還要做這樣的設計呢?原來,腓特烈二世認為軍隊能夠保持光鮮的儀容儀表,這對提高士氣大有裨益;而他在視察部隊時,總是發現士兵的袖口非常髒——士兵習慣用袖口擦汗,這極大地影響了軍容。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腓特烈特意授意做了這個完全多餘的設計。

二戰後蘇聯為何非要弄死容克貴族?若不如此,根本無法征服德國

有了尚武的國家元首,有了尚武的民族文化,接下來便是為戰爭提供一些需要了。我們在文章開頭提到,德國是依靠王朝戰爭崛起的。從1864年到1870年,從丹麥到奧地利,又從奧地利到法國,對手一個比一個強悍,德國卻總能立於不敗,有三樣發明功不可沒——鐵路、總參謀部和後膛槍。鐵路可以幫助普魯士人快速調動軍隊,應付敵人的攻勢做到輕鬆自如;總參謀部的出現令普魯士軍隊作戰計劃周密而明確;武器革新帶來的戰力提升更不用說了,後膛槍讓普魯士官兵能夠臥姿射擊,拿著前膛槍的敵軍便成了活靶子。就拿普奧戰爭來說,一場戰鬥中,僅一個上午,奧地利軍隊便損失了4600餘人;整個戰爭,奧地利比普魯士多出了整整一倍的傷亡。

從日耳曼到普魯士,從腓特烈大帝到俾斯麥,德國人一步一個腳印,在軍國主義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深。據統計,蘇德戰爭初期,要在戰場上殲滅1名德軍士兵,蘇軍要付出10倍傷亡;在西線,要殺死1個德國兵,也至少有3名盟軍士兵受傷或陣亡。若要尋求二戰德軍戰鬥力如此駭人的原因,蒙哥馬利元帥的一番話大概能做個參考:“在英國,聽到一個家族四代從軍就已經十分了不起了,可是在德國,一個家族從20代人以前便開始為國效力,這都是十分常見的事情。”

二戰後蘇聯為何非要弄死容克貴族?若不如此,根本無法征服德國

這是什麼概念?若要換成咱們熟悉的概念,30年算一代人,一個家族從1419年便開始征戰沙場了。那會兒,成祖朱棣還帶著大明王師和蒙古人打得難解難分呢。蒙哥馬利表示,大部分國家的軍人是因為需要打仗才走上戰場,德國人打仗則單純是好戰;德國人跟鄰居幾乎都打了個遍,還挑起了兩次世界大戰。

若要從1701年建立普魯士王國開始算起,在兩百多年時間裡,德國人還真沒碰到幾個讓他們為難的對手,直到他們把刀子捅進了紅色巨人鄰居的肚子裡,才發覺事情終於不再那麼簡單。對於德國的本質,蘇聯人看得清清楚楚。二戰結束時,蘇聯便與美英等國達成共識,一定要瓦解德國容克貴族群體,徹底清洗掉流淌在德國人血管裡的尚武精神;德國終於不再那麼好戰了,也有人哀嘆:驕傲的德國人的脊樑就此被打斷了。

二戰後蘇聯為何非要弄死容克貴族?若不如此,根本無法征服德國

然而今天我們回頭再看,二戰已經結束半個多世紀了,戰爭結束時一貧如洗的德國雖然失去了軍國主義,卻用另一種方式實現了再一次崛起:德國又一次成了世界排名前十、歐洲經濟第一的世界一流強國;聯邦國防軍比幾十年前似乎差多了,但它仍被諸多專家認為是西歐大陸上最強大的武裝力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