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武昌起義一聲炮響,溥儀:大清亡了,我照樣還是皇帝

  • 由 天真小白的歷史書 發表于 棋牌
  • 2022-09-19
簡介雖然辛亥革命建立了一個民國,推翻掉了龍椅上的皇帝,但革命並不徹底,政治上不但將紫禁城留給了溥儀,小朝廷在各地保留了一大群王爺,封建特權依然穩定,在文化上也遠遠沒能推翻掉人們心中的皇帝權威

一聲炮響是什麼意思

1912年2月12日,也就是大清宣統三年,這一天對於隆裕太后來說可謂是最為黑暗的時刻了。

此刻這個女人,曾經帝國的最高掌權者代表年僅六歲的宣統皇帝頒佈了《清帝遜位詔書》。

武昌起義一聲炮響,溥儀:大清亡了,我照樣還是皇帝

清帝遜位詔書

從此自始皇帝開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走到了終點,但這並不意味著封建皇室就此消失。

你以為辛亥革命之後皇帝就沒了麼?不!憑藉與袁世凱簽訂了清室優待條件,遜位後的宣統皇帝溥儀在紫禁城內以國中之國的小朝廷形式又苟延殘喘了13年。

直到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看著那明晃晃的槍桿子,溥儀這才不甘心的“走出”了紫禁城。

但這時民國已經建立十幾年了,但卻出現了這樣一個奇葩現象。

無論溥儀是在紫禁城裡,還是後來躲在天津,還是在日本人重兵保護的奉天,一個被趕下龍椅的前皇帝,沒有軍隊,更沒有任何勢力,卻依然被很多人爭前恐後的磕頭叫皇上。

這些人若是大清的遺老遺少那還是說的過去,最不可思議的是這其中還有大批民國高官以及聲名赫赫的文化名流。

那麼退位後的溥儀到底還有多少皇權可言?又是哪些人在給這個幼年退位的退休皇帝磕頭?在民國初年錯綜複雜的局勢中,溥儀在各方勢力眼中到底又是什麼?

首先我們來看看當年袁世凱為了隆裕太后同意清帝退位提出的《清室優待條件》,

一、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以待各外國君主之禮相待。二、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歲用四百萬兩,俟改鑄新幣後,改為四百萬元。此款由中華民國撥用。

三、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人等,照常留用。

優待條件一共八條,這裡簡單列舉前三條,從這裡可以看出何止是優待啊,簡直就是優待,這時候溥儀不過年僅六歲。

民國之後的紫禁城根據優待條件那就是一個妥妥的國中國,而民國建立後的這個小朝廷的最高權力一直掌握在隆裕太后手中。

但因為大清的確是在自己手中亡的,因此隆裕太后對這件事兒一直耿耿於懷,最終在於1913年鬱鬱而終。

武昌起義一聲炮響,溥儀:大清亡了,我照樣還是皇帝

隆裕太后

此後,小朝廷又陷入了四宮之爭,不過隨著溥儀漸漸的長大,大婚後最終親政,這位遜位的皇帝在1918年左右就成為了紫禁城的真正主人。

儘管他的皇權無法滲透到外界,但清室依然保留了對圓明園,頤和園,東西陵園以及大量皇莊的所有權,擁有大量的地契,房契,內務府,宗人府,太廟,武備院等等皇家機構也全部保留了下來。

即便是經過了一次裁員,到1914年禁城裡還養著1500多名太監。可以看出退位後的溥儀雖然無法再統治一個國家,但所擁有的權力與享受依然吊打不少的小國國王。

前清遺老怎麼見皇上

溥儀的堂弟愛新覺羅·溥佳曾被帝師英國人莊士敦選中卻給溥儀當英文伴讀。他回憶過自己入宮時候的場景。

首先溥儀先下了一道上諭,指派他內廷行走伴讀英文,賞在紫禁城內騎馬,每月賞銀80兩。接到上諭後,溥佳的父親郡王銜貝勒愛新覺羅·載濤連夜教導他面聖的禮節,第二天還要帶他先進宮去謝恩。

載濤是溥儀的親叔叔,就是這樣親,叔叔去見自家侄子,還是一個退了位的皇帝,依然不容易。

程式依舊繁瑣,首先載濤要帶著兒子去上書房,又到奏事處,見了無數人,過了無數道手續,這才被批准進入養心殿朝見溥儀。

武昌起義一聲炮響,溥儀:大清亡了,我照樣還是皇帝

進門,載濤要先給溥儀跪安,然後站起來再下跪,高喊謝皇上天恩,這還沒完,說完摘掉官帽,放在地上咚咚咚磕了三個頭,完事後還要再去後宮去給四個太妃分別謝恩,這才算徹底完事兒。

一個簡單的謝恩,從進門到出門折騰整整一天,走出紫禁城,太陽已經落山。

這一年是1919年,民國的第八個年頭,五四運動的浪潮已經席捲了北京城,而與之一牆之隔的紫禁城裡,卻還保留著森嚴腐朽的等級制度。

前清遺老固然如此,那民國的老百姓對退了位的皇帝態度如何呢?

當時,北京城隍廟裡有個蘇造肉專賣店,常給御膳房供應,溥儀嘗過之後那是念念不忘。

1924年的某天,溥儀不過是心血來潮,順口提了一句,這家店的老闆就趕緊將自己的侄子周金奎送進了宮當差,當了御前外隨侍。

進宮那天,他先到養心殿給大總管邵白祿磕頭拜師,隨後大總管再給溥儀磕頭,感謝皇帝送他徒弟。

不過周金奎的御前生涯只持續了半年,某天,他去給溥儀送西瓜,溥儀為了尋開心,突然從背後給了他一掌,周金奎當場摔倒,胳膊和腿都被摔傷。

過了幾天,溥儀又擔心周金奎被他欺負,會報復他,於是將他趕出了宮。

一個退了位的皇帝為何還有如此影響力?

說到底還當時的中華民國半殖民半封建的性質決定了大清皇帝這個身份依然影響力巨大。

一邊是民國的高官另一邊還是大清的奴才

1913年,隆裕太后去世,袁世凱的北洋政府也派遣了代表團去給這個死在民國首都的大清太后送葬。

率領這個代表團的是國務總理趙秉鈞。趙秉鈞在大清生活了50年,先後跟隨過左宗棠和李鴻章,官至大清民政部大臣。

一進午門,趙秉鈞就迅速脫掉禮服,換上了清朝的素袍褂,然後畢恭畢敬地行了一整套三跪九叩的大禮。

武昌起義一聲炮響,溥儀:大清亡了,我照樣還是皇帝

趙秉鈞

後來繼承趙秉鈞國務總理位置的孫寶琦那會兒也在民國代表團裡,但他一直穿著西式禮服,沒有換清朝朝服,於是被邊上幾個滿清遺老一同怒斥。

前清翰林梁鼎芬是孫寶琦的老朋友,他上來就問了孫寶琦一句,你是哪國人?

這直接問蒙了孫寶琦,緊接著他又繼續說:“你世受皇恩,當過大清的官,你今天穿這身衣服,行這樣的禮來見先帝先後,你是個什麼東西?”

孫寶琦面露愧色,不敢抬頭,連人說“哦,我不是東西,我不是東西。”

趙秉鈞與孫寶琦都是北洋政府中絕對的大人物,先後擔任過國務總理,但在他們心中,自己雖然是民國高官,但同時也還是大清的奴才。

這種心理在北洋政府內並不少見,他們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實,但依然將辛亥革命看成一場大逆不道的造反。

當他們面對紫禁城裡的小朝廷與大清遜帝時,既有愧疚之情,也很害怕揹負亂臣賊子的罵名。

首任民國大總統,後來稱帝的袁世凱是大清覆滅的主要推手,不可能對滿清皇室有什麼敬畏之心,但他深知自己的政府裡像趙秉鈞,孫寶琦這樣的人不在少數。

比如他手下所謂北洋三傑中的北洋之龍王士珍,腦袋上的辮子一直留到了1915年,表示自己要給大清守孝三年。

武昌起義一聲炮響,溥儀:大清亡了,我照樣還是皇帝

王士珍

後來當上民國總統的馮國璋,北洋三傑中的北洋之狗,作為前清禁衛軍都統,一輩子都用八旗士兵做自己的貼身護衛,以示不忘大清恩德。

除了北洋軍閥,當時的廣西都督陸榮廷作為舊桂系領袖是民國初年實力派大軍閥,到北京來辦事的時候,還要特意去紫禁城求見溥儀,順便給溥儀進貢了一萬塊大洋。

作為回報,溥儀賞了他一個紫禁城騎馬,把陸大將軍感動得不要不要的。

因此,袁世凱常常強調民國的法統源自隆裕太后的懿旨,這個民國不是武昌革命黨造反得來的,是大清皇上下旨建立的,自己這個大總統也是清帝授意下從大清的總理大臣升級而來的。

所以袁世凱當上正式大總統後,還特意給溥儀寫信說,

感謝隆裕太后的懿旨,我才能當上臨時大總統,現在我已經是正式大總統,全靠隆裕太后以及大清皇帝您天下為公,五族人民永遠感激你們。

袁世凱這種曖昧的態度,給了很多滿清遺老一種幻想,認為袁大總統是曹操,野心大了點,但不會篡漢自立,弄不好時機成熟了還會還政於皇上,恢復大清江山。

直到1916年,這些人才恍然大悟,袁大總統確實贊成帝制,只不過贊成的不是他愛新覺羅家的皇帝。

袁世凱死後,北洋政府中仍然還有大批高官與軍閥頭子繼續與溥儀小朝廷保持曖昧關係。

當段祺瑞得知馮玉祥將溥儀趕出紫禁城後,當著馮玉祥代表的面,一巴掌拍碎了茶具,說道:優待條件這是我親手製定的,怎能被他一手撕破?”

隨後,他又親自致電清室,保證一定會全力保護清室的財產。

民國最諷刺的一個畫面,民國軍閥爭著把女人嫁給溥儀

1921年,清廷傳出訊息,溥儀決定給自己找個皇后。得知訊息後,時任民國總統徐世昌立刻派人進紫禁城提親,想把女兒嫁給溥儀。

過去他當過大清國師,現在還想當大清國丈。張作霖得知訊息後,也趕緊派人去提親,要和徐世昌搶生意。

但滿清宗室對他們都不屑一顧,說大清滿漢有別,更何況這是皇帝,怎能娶漢人之女當皇后。

溥儀的婚禮聲勢浩大,各地滿蒙王公,土司貴族,高僧活佛幾百號人趕來京城,要給宣統皇帝慶祝。

武昌起義一聲炮響,溥儀:大清亡了,我照樣還是皇帝

溥儀大婚

各國駐華使節請求參觀婚禮,但被清廷拒絕,只允許大婚後進宮向溥儀祝賀。外國使節慶賀結束後,北洋各級大員外加各省軍閥的代表一共40多人也分別向溥儀致賀送禮。

其中總統府侍從武官長殷昌正白旗滿洲人,在前清已經混到陸軍大臣。

溥儀婚禮這天,他先穿著一身西式禮服給溥儀鞠躬,然後跑去隔壁換了一身滿清朝服,說剛才這個是代表民國的,現在奴才代表我自己,給皇上行禮,說完跪在地上咚咚咚磕起了頭。

北洋最後一個大軍閥東北王張作霖和親家張勳一樣,都是起於寒微,所以對大清更是感情深厚。

辛亥革命爆發時,張作霖只是個巡防營統領,他卻聯合了33個武將一起給袁世凱發電報要武裝勤王,如果不允許,那他就自己帶著親兵去跟孫中山玩命。

民國後,張大帥始終不忘向溥儀表忠心。

1919年,紫禁城突然收到了一筆鉅款,是張作霖代售東北地區皇莊的錢。當時各方勢力都在倒賣皇家財產,連清廷的幾個太妃都在偷東西往外賣。

張大帥賣皇產還給溥儀分錢,把宣統和他爹載灃感動得熱淚盈眶。

溥儀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後不久,張作霖率領奉軍進入了山海關,又趕走了馮玉祥,控制了京津一帶。

他立刻派人去請溥儀與他見面。見面之時,溥儀還在猶豫該如何稱呼張作霖,誰想到張作霖撲通跪地喊了一聲皇上好,喊得溥儀心頭一暖。

北洋政府高層以前清官員或者文化程度不高的軍閥為主,這些人既不懂什麼是革命,也不在乎民主共和,對大清充滿懷念尚且可以用歷史侷限性來解釋。

但在中華民國裡搶著喊溥儀皇帝的還有很多新文化的名流。

民國文化界裡心懷大清的也不少,這其中對大清愛得最深沉的當然是辜鴻銘。

武昌起義一聲炮響,溥儀:大清亡了,我照樣還是皇帝

辜鴻銘

除了他以外,還有很多文人懷念大清的統治,比如與嚴復在翻譯上齊名的林紓、林琴南就經常唸叨說民國亂糟糟的,還是大清好。

他在《畏廬詩存》寫的序言就能很好地展示他對大清與民國的看法。

是歲九月,革命軍起,皇帝讓政,十年來,每況愈下,不知所窮,蓋非亡國不止。

年輕文人中心懷大清的也不少,比如殉情而死的王國維。

大清覆滅的那年,他年僅34歲,遠遠還沒到思維固化的年紀。王國維很早就接觸過樑啟超的作品,支援過戊戌變法,還去過日本留學。

但清帝遜位對王國維來說是五雷轟頂,終日以淚洗面。

1924年溥儀被驅逐出紫禁城時,他就打算過自殺。 1926年王國維長子病逝,又給了他沉重一擊。

於是1927年6月27日,王國維跟同事借了五塊錢,打車去頤和園,吸了一根菸後,縱身跳進了昆明湖,年僅49歲。

留下的遺書中寫著,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事變,義無再辱。

如果說王國維作為一箇舊文人,對大清有感情尚且可以理解,那麼某留美博士跑進紫禁城朝見皇帝這件事兒就顯得非常諷刺。

1922年,溥儀在紫禁城裡裝了個電話。出於好奇,溥儀竟然給胡適打了個電話,說我宣統,你進宮給我瞧瞧。

於是胡適竟然真的就跑進了宮,雖然沒給溥儀磕頭,但還是高高興興地喊了一聲皇上。

事後,胡適反覆解釋說,這就是個很隨意的事情,是一個無聊的少年與一個無聊的中年人的見面。

武昌起義一聲炮響,溥儀:大清亡了,我照樣還是皇帝

胡適

但根據莊士敦的回憶,胡適進宮前特意去找了他,請教見皇帝的禮儀,事後又給他寫信說能夠親眼看見皇帝,這讓他深受感動。

為了紀念這件事,胡適還寫了一首詩,收錄於他自己的詩集中,為了防止讀者不知道這寫的是溥儀,他還特意在底下加了個註釋,這怎麼看也不算隨意。

雖然辛亥革命建立了一個民國,推翻掉了龍椅上的皇帝,但革命並不徹底,政治上不但將紫禁城留給了溥儀,小朝廷在各地保留了一大群王爺,封建特權依然穩定,在文化上也遠遠沒能推翻掉人們心中的皇帝權威。

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華民國還有很多人既不理解民主與共和是什麼意思,也不相信皇帝是真的再也回不來了。

而像胡適這樣留學過美國的新文化先鋒,不會真的希望帝制恢復,但還是認為能夠獲得溥儀接見這是一個極度光榮的事情。

得益於清室優待條件以及張勳,張作霖,胡適這些人對他的尊崇,使得溥儀在很長時間裡依然維持了一個

九五之尊

的排場,使得溥儀盲目的自信自己還是那個至高無上的皇帝,於是最終與日本人合作建立了偽滿洲國,把自己從遜帝變成了偽帝,最終成為了新中國的戰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