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火藥桶”裡的馬其頓,為何被逼的改國名?

  • 由 好奇組長 發表于 棋牌
  • 2022-08-29
簡介對希臘方面而言,加一個“北”字,既可以將他們的三個馬其頓區與馬其頓共和國區別開來,又可以限制馬其頓一個人獨吞亞歷山大的榮光

馬其頓人呢

歐洲巴爾幹半島上有個內陸小國叫馬其頓共和國,人口不過200萬,面積比北京大一點,比海南小一些。

6月份的時候他們的總理決定改國名,由“馬其頓共和國”改為“北馬其頓共和國”。活著這麼大,一個好端端的國家要改國名,還是第一次看見,不免感到驚訝。但這個事現在還不是板上釘釘,有一系列複雜的“手續”要辦,一個人連身份證改名都如此之難,何況一個國家?

“火藥桶”裡的馬其頓,為何被逼的改國名?

首先議會要批准才行,憲法也要做出相應修訂,更重要的是今年9月30日還要舉行一場改國名的全民公投。目前情況來看,馬其頓人民對改國名倍感恥辱,反對聲音很大,屆時票數能不能“雙過半”也猶未可知(投票率過半的情況下還要贊成率過半)。

強悍鄰居逼迫改名

為什麼說馬其頓人民對改國名倍感恥辱呢?因為不是人家自己願意改的嘛,而是27年來鄰居希臘一直逼著他們改國名。

這得從1991年說起,那一年馬其頓脫離南斯拉夫獨立,取國名為“馬其頓共和國”。立刻就遭到隔壁鄰居希臘的強烈反對。希臘人認為他們才是亞歷山大的正統繼承者,馬其頓人分明是盜竊了他們的民族記憶。太討厭了!這就像韓國人將端午節申遺一般。

而且希臘的13個行政區域中就有三個馬其頓區:東馬其頓區、中馬其頓區、西馬其頓區。希臘人認為取名“馬其頓共和國”這表明對以上這些地區提出了領土要求。

“火藥桶”裡的馬其頓,為何被逼的改國名?

由於希臘的強烈反對,馬其頓加入聯合國只好用“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非要加上一個“前南斯拉夫”,希臘人就是要噁心馬其頓一把。

這20多年來,希臘就從來沒有放棄國與馬其頓國名的糾纏。馬其頓一直削尖了腦袋想加入歐盟與北約,都因為希臘從中阻撓而不能入會。別看希臘也不算什麼世界大國,可是人家在歐盟與北約還是能說得起話的,一票否決!

希臘說了,要加入可以,只需要改國名即可。馬其頓人掙扎了20多年,終歸胳膊扭不過大腿,為了能加入組織,不得不改國名。馬希雙方經過了漫長的談判和名字精確到字母的錙銖必較之後,確定改為“北馬其頓共和國”。

對馬其頓方面而言,加一個“北”字好歹比“前南斯拉夫”強,至少“馬其頓”這個名字保住了。對希臘方面而言,加一個“北”字,既可以將他們的三個馬其頓區與馬其頓共和國區別開來,又可以限制馬其頓一個人獨吞亞歷山大的榮光。

“火藥桶”裡的馬其頓,為何被逼的改國名?

馬其頓的“亞歷山大”

“火藥桶”裡的馬其頓,為何被逼的改國名?

希臘的“亞歷山大”

這要是發生在兩個人身上將無比滑稽——張三非要讓李四改名字。但放在地緣政治下來看,又並不奇怪了。

被髮明出來的馬其頓民族

現在所說的馬其頓人,在100年前是根本不存在的,他們是在20世紀40年代才被髮明出來的民族。我們依稀記得“馬其頓”是亞歷山大大帝的那個馬其頓王國,但那個馬其頓王國跟今天的馬其頓共和國或馬其頓人其實沒有多大關係。

“火藥桶”裡的馬其頓,為何被逼的改國名?

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亞歷山大帝國,其最初的雛形就是馬其頓王國。

在歷史很長一段時期裡,“馬其頓”純粹就是古老歷史遺留下的半地理、半文化的名詞。它是一個很浮泛的概念,你很難如現在的國境線一樣確定其邊界。這就像我們中國歷史上常常聽到百越地區一樣,你只能大概齊地說包括今天的某某省和某某省一部分,從來就沒有一個行政上給它準確的界定。

馬其頓人也根本不是一個民族(至少在1944年之前不是),他們可能是伊利里亞人、色雷斯人、希臘人的後裔,其中可能還夾雜著許多巴爾幹半島古老土著人的血統。不過可以肯定一點的是,如今的馬其頓人是在保加利亞人基礎上進行民族發明的。簡單來說就是幾十年前,一部分保加利亞人不想做保加利亞人了,於是他們為自己發明了馬其頓民族。

“火藥桶”裡的馬其頓,為何被逼的改國名?

你會發現馬其頓人的民族文化、傳統服飾等等,跟保加利亞差不多。

一個民族的建構實際上就為後面的獨立建國埋下了伏筆,近代歐洲民族國家建國熱潮,就是民族發明以及大國博弈的結果。

搞笑的是保加利亞人曾經又是從希臘人中分叉出來的。一些希臘人不想做希臘人了,他們把自己想象成是中古時期一支突厥人保加爾人的後代——保加利亞人就這樣被民族發明出來了。

這種民族發明的情況並不少見,正在被髮明的庫爾德人就是如此。他們本是一群居住在庫爾德斯坦山區的山民,說著古雅利安語系的一個分支語言,他們從來就不是一個民族,但很多人喜歡說他們是“中東地區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火藥桶”裡的馬其頓,為何被逼的改國名?

因為有了獨立建國的需求,庫爾德斯坦山區的這些山民才逐漸發明出庫爾德民族的概念。他們民族發明的理由有三個:一是共同地域性,都生活在庫爾德斯坦山區;二是共同語言,都是說著一口來自於古雅利安語系的一個分支語言;三是他們血統都很古老,注意,不是說血統一樣。

血統古老怎麼理解呢?生活在山區的庫爾德人歷史上很少會遭到其他民族的入侵。都喜歡肥沃的平原,對山區的慾望不大。於是庫爾德斯坦山下的平原地帶的民族不斷被混血,混了一波又一波,最後成了一個多血統綜合下的民族。而庫爾德斯坦山上的人依舊儲存著他們相對純正而獨立的古老血統。

“火藥桶”裡的馬其頓,為何被逼的改國名?

這種純正獨立的古老血統對民族發展基本上是沒有好處的,但是對庫爾德人來說,他們都有很古老的血統(至於血統是不是一樣已經不重要了),這反倒成為了建構民族的一個因素。

身不由己的馬其頓建國史

很多人一說到馬其頓就,要追溯到亞歷山大的那個馬其頓王國,顯然這是十分牽強的,馬其頓人可能會喜歡。這就好像講人類的歷史,非要硬生生追溯到猴子的歷史一樣。

馬其頓的歷史追溯到第十次俄土戰爭已是頂點了。

1877年,俄國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宣戰,第二年土耳其即戰敗。土耳其作為戰敗國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聖斯特凡諾條約》,其中有一條是這樣的:從北起多瑙河,南至愛琴海;東起黑海、西至奧赫裡德湖,建立一個大保加利亞公國(其中就包括現在的馬其頓國土)。

“火藥桶”裡的馬其頓,為何被逼的改國名?

英、德、奧匈帝國等列強馬上反應過來,俄國這是要在巴爾幹半島扶持一個傀儡國,安插進一顆釘子。他們沒有人希望看到俄國強大,於是1878年召開了柏林會議,輪番給俄國人施加壓力。被戰爭已搞的筋疲力竭的俄國人,也得罪不起這一幫列強,只得做出妥協,簽訂了《柏林條約》。

條約的一個主要內容便是將保加利亞一分為三:瓦爾達爾馬其頓(大致地域就是現在的馬其頓共和國),愛琴馬其頓(希臘的東魯米利亞地區),皮林馬其頓(即現在的保加利亞)。

19世紀中後期希臘、保加利亞、塞爾維亞三地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復國運動。1912年三國聯合打擊奧斯曼土耳其,結果以土耳其的失敗而告終——這就是第一次巴爾幹戰爭。那時候正是土耳其最為嚴重的“西亞病夫”時代,土地被人家一點點挖走。

“火藥桶”裡的馬其頓,為何被逼的改國名?

戰敗的奧斯曼土耳其甩了一塊地盤給三國,你們拿去分吧!沒想到三國在地盤的分配上發生了嚴重的分歧,最終引爆了第二次巴爾幹戰爭。很快以保加利亞的失敗,希臘、塞爾維亞的勝利而告終。塞爾維亞愉快地得到了現在馬其頓這塊領土,他們自稱“南塞爾維亞”。

“火藥桶”裡的馬其頓,為何被逼的改國名?

一戰結束之後,塞爾維亞成為了南斯拉夫的一部分。塞爾維亞之前分贓所得的“南塞爾維亞”也自然成為了南斯拉夫的一部分。

二戰之後鐵托為了抑制塞爾維亞人的勢力,把“南塞爾維亞”這塊土地劃出來,建立了一個馬其頓共和國,作為南斯拉夫的加盟共和國成員之一。

馬其頓從一個浮泛的半地理、半文化概念走入到一個正式確立邊界的國家,並且民族隨之形成——這一過程是幾乎是半點不由己,全是其他國家博弈的結果。

1991年南斯拉夫崩潰,馬其頓獨立建國,而這一次才是真正的建國,鐵托的那次建立馬其頓共和國終究是在南斯拉夫體系內。

“火藥桶”裡的馬其頓,為何被逼的改國名?

但馬其頓的命運似乎仍然不能完全由自己做主,在國名的問題上就一直遭到希臘的打壓,這才有了今年確定改國名這回事。而我們應該認識到,馬其頓其實是個“孩子”——他們是個年輕的國家,也是一個年輕的民族。作為一個地處複雜局勢巴爾幹半島的小國家,還有更多的挑戰等著他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