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豆瓣評分9.4,“緩慢而無用”的出版故事為何如此動人

  • 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棋牌
  • 2022-08-20
簡介羅穎鸞:我們拍攝之前一方面是會去搜集大量他們的報道,看他們做過的書,有一個前採的過程,大致瞭解這個拍攝物件,對他本身的性格方面有一個認識

小工事怎麼賺錢

原創 亢姿爽 出版人雜誌

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第二季上週正式收官,這部以書為題材的紀錄片延續了第一季娓娓道來的基調,記錄了形形色色的愛書之人——有退休三十餘年仍每日準時乘公交去南圖的版本目錄學家沈燮元;有還債十年也要閃光的“天才”漫畫家趙佳;有隱身在哈利·波特魔法世界的“社恐”翻譯馬愛農;有執著於發現原創處女作的出版人塗塗;有遊走於鐵軌、工事與大雪邊緣的東北作家班宇;也有為考證《海錯圖》在海鮮市場“歷險”的張辰亮……這些愛書之人是作者、譯者、編者亦或是圖書的守護者,齊聚在《但是還有書籍》第二季中與觀眾相遇。

也正是因為真誠、溫暖、緩慢地講述,儘管第一季珠玉在前,第二季仍在豆瓣獲得9。4的高分,b站播放量高達1763萬次。在收官之季,《出版人》特邀《但是還有書籍》總導演羅穎鸞女士聊一聊臺前幕後的故事。

豆瓣評分9.4,“緩慢而無用”的出版故事為何如此動人

《但是還有書籍》總導演 羅穎鸞

《出版人》:您和您的團隊做書籍類記錄片的初衷是什麼?

羅穎鸞:我們是一個與書很有緣分的團隊。在2018年的時候,我們拍攝了紀錄片《書迷》,策劃這部紀錄片的是葉深導演,他也是是帶我入行的人。葉導以前很喜歡收藏二手書,當時想做一個跟這方面有關的紀錄片,所以有了《書迷》。我們的團隊在招人的時候,會下意識地招一些跟我們氣味相投的人,所以大家對書都會一些興趣——也包括我自己——我最初是想從事跟文字相關的一些工作,像記者編輯之類的,也沒有想過會做紀錄片,現在等於是用另外一種形式與圖書發生一些關係。

豆瓣評分9.4,“緩慢而無用”的出版故事為何如此動人

紀錄片《書迷》宣傳海報

《出版人》:《但是還有書籍》第二季的拍攝物件是如何尋找的?

羅穎鸞:最先出鏡的沈燮元老師是第一季的拍攝物件俞國林老師推薦的。當時俞老師跟我們說,96歲的沈老依然思維敏捷,走路爬樓梯都很利索,他每次去南京都要跟沈老喝兩杯小酒。後來我們去見了沈老,發現他比我們想象中更好玩。

豆瓣評分9.4,“緩慢而無用”的出版故事為何如此動人

沈燮元 EP01《我們的圖書館》

久美是分集導演調研出來的。拍攝公益圖書館的時候考慮過“有為”圖書館,緣起是創始人把創辦“有為”圖書館的故事寫成了一本書,叫作《回家鄉建一座圖書館》,“有為”在縣城裡,分集導演想找一個更偏遠地區的鄉村,在跟“有為”的志願者聊天的過程中,志願者給他推薦了一個網站,上面有各種各樣的鄉村圖書館,他當時看到了草原上的“納朗瑪”圖書館,風景很美,跟久美師父聊了以後被打動了,所以更希望拍攝這個故事。

豆瓣評分9.4,“緩慢而無用”的出版故事為何如此動人

久美 EP01《我們的圖書館》

第二集漫畫的兩個分集導演都是漫畫迷,其中一個以前自己也是畫漫畫的,所以這一集的人物主要是她倆定的。

第三集是譯者主題,馬愛農老師是哈利·波特的翻譯,當時我們有一個執行製片人是哈迷,他說我們可以拍攝哈利·波特的譯者,從大眾傳播的角度,馬老師翻譯的作品有廣大的群眾基礎,加上本身翻譯的水準很高,就確定了下來。

豆瓣評分9.4,“緩慢而無用”的出版故事為何如此動人

馬愛農 EP03 《詞語擺渡人》

老一輩的翻譯家我們選擇了楊武能,當時也考慮過很多翻譯家,像《追憶似水年華》的譯者周克希、翻譯過很多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譯者榮如德,翻譯了加繆等法國作家的譯者柳鳴九等,他們的年紀都比較大了,身體都不太好,所以不適合拍攝,挺遺憾的。後來我們就選了楊武能老師,他特別可愛,“走路就要聽搖滾”。

豆瓣評分9.4,“緩慢而無用”的出版故事為何如此動人

楊武能 EP03 《詞語擺渡人》

第三位譯者是包慧怡老師,她是我關注很多年的一個豆瓣詩人,之前一直是讀她寫的詩,當時去楊師傅(行思文化創始人楊全強)那兒前採的時候順便讓他給我們推薦一些譯者,剛好包老師跟他有一本合作的書《我坐在火山的最邊緣》,他就推薦了包慧怡老師,他覺得她是國內非常好的詩歌譯者。

第四集出版人中的老六其實從第一季的時候我們就找過他,直到這一季他才答應。楊師傅是有一次聚會很多出版圈裡的編輯、作家齊聲推薦的。沒過幾天剛好有個豆瓣友鄰傳了一張吳彥祖的照片,說長得像楊師傅,於是我就去搜了楊師傅的照片,發現年輕時楊師傅長得驚為天人。之後瞭解到他做了很多音樂藝術類的圖書,葉深導演也收藏了很多,像詹姆斯·伍德、安吉拉·卡特的書,很多都是他出的,看過他的一些報道後,覺得他身上的氣質我們都挺喜歡的,人很真誠。

豆瓣評分9.4,“緩慢而無用”的出版故事為何如此動人

年輕時的楊全強

之所以會找塗塗,是因為看過一篇報道,寫他從北京搬到大理,做了一家出書最慢的公司,一年出一本書。我們覺得這個故事本身就適合拍成紀錄片,他出的那些書剛好也是我自己很喜歡的。常常有一種感覺——原來這些書都是他們做的啊。

第五集的作家其實我們考慮了很多人選,包括金宇澄老師。起初我們想做一個“地域寫作”的概念,最後確定了東北作家班宇,詩人呂德安和專注鄉土寫作的非虛構寫作者梁鴻,她一直在寫梁莊,也很符合我們這個主題。

第六集比較特殊一些,這一集的主題是從紙上到路上,我們最後定的是重走西南聯大的作者楊瀟、探尋《詩經》中那些地點和風物最後拍攝了一些列藝術攝影作品的攝影師塔可和博物君張辰亮,博物君考證清代《海錯圖》然後寫了《海錯圖筆記》,這有一個旅行寫作的概念,他們都是從一本書出發,然後把路上的這些發現又寫成另一本書。

《出版人》:在拍攝過程中最讓您難忘的人物是哪個?

羅穎鸞:我自己跟拍的故事感受會更多一些。第一季圖書館中,拉姆這個故事拍攝的時候讓我挺難受的,這個人物是沒有預設的,是在拍攝過程中浮現出來的。她當時坐在那裡,說自己很沒用。我當時在旁邊聽到這句話其實非常難受,然後也有一些共鳴。

豆瓣評分9.4,“緩慢而無用”的出版故事為何如此動人

拉姆 EP01 《我們的圖書館》

小時候都會有一些這樣的迷茫,不知道自己讀的書到底有沒有用,對她來說肯定是更難的,因為家裡本身的條件不是特別好,然後藏族偏遠一點的孩子普遍覺得讀書很沒用,還不如去打工賺錢,這個故事是印象比較深的。

還有就是沈燮元,每天就是跟他“鬥智鬥勇”,他也不懂紀錄片,有時候要哄著他拍攝一些場景畫面。跟拍沈老喝酒那次,他有點喝醉了,突然站起來大聲吼了句“萬里長城永不倒”。

豆瓣評分9.4,“緩慢而無用”的出版故事為何如此動人

沈燮元 EP01《我們的圖書館》

塗塗很溫柔也很會講故事,因為時長有限,片子裡有很多內容沒有放進去,比如他家裡收藏了上千冊的跟民間文化相關的書,他給我們讀裡面的一些民間的歌謠時,覺得很動人。其實除了《秋園》,他的每一本書背後都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像《聊齋汊子》是民間文學作家董均倫和江源夫婦花了一輩子時間在山東各地蒐集到的一些民間故事的合集,他們因為忙於蒐集這些故事對女兒也很少照顧。當時塗塗聯絡了他們的女兒想出版這本書,女兒說只要你們願意出版,哪怕不給錢都行,因為她知道這是她父母的心願,儘管家裡條件沒有那麼好,還是一再跟塗塗說如果出版社太窮的話,沒錢也可以。這本書之前出版過一次,但是沒有再版,塗塗簽下來時江源還活著,女兒怕這個訊息會讓她母親太激動就一直沒告訴她,後來也告訴了,但是這本書做了四年才出版,江源沒等到就去世了。

《出版人》:在《出版人的日與夜》這一期中很多重要的轉折點,除了楊師傅離開上河卓遠,老六庫房搬遷也實時地跟拍到了,一般一個人物的拍攝週期有多久?

羅穎鸞:老六的倉庫搬遷是2020年的6月6日,是他的幸運數字。那時候第二季立項的流程還沒走完,是搶拍的,也是第二季的第一次拍攝。因為老六是我們一直想拍的人物,剛好又遇上他庫房搬遷的這個重要的節點,我們就覺得一定得拍,剛好就去南通拍了。

一個故事大概一週左右。外地的我們就會連著一起拍,但是如果在北京的,有重要的事情發生或者有活動的時候都會去拍一下。楊師傅是長期跟拍了很久,老六可能雖然拍了7天,但是是穿插在1~2年之間的,我們會隔很久再去拍一次。我們一直跟分集導演說要跟拍攝物件保持密切的聯絡,不要錯過比較重要的紀實,但是對拍攝者來說,很多時候他們不一定意識得到這是重要的、值得拍的。(苦笑)

《出版人》:您拍攝的這兩季以來接觸了大量的出版從業者,您從他們身上看到了哪些共性的特質?

羅穎鸞:他們普遍比較清苦,跟我們差不多(笑)。工資不會特別高,他們本身入這行可能對物質需求就沒那麼高,更滿足於精神上得到一些快樂。

豆瓣評分9.4,“緩慢而無用”的出版故事為何如此動人

楊全強 EP04 《出版人的日與夜》

《出版人》:有沒有哪些誤解是您之前作為讀者存在但在深入瞭解出版行業後改觀的?

羅穎鸞:我之前對腰封有很深的誤解,覺得很雞肋,後來明白了腰封存在的意義,所以在第一季第一集裡,有一個場景是朱嶽和幾個年輕編輯在討論腰封,這是有意而為之的,希望藉此引起觀眾對於腰封的討論。所以我特意留下了那段對話,希望借朱嶽之口,讓觀眾從另一個角度思考腰封的意義。

豆瓣評分9.4,“緩慢而無用”的出版故事為何如此動人

《但是還有書籍》第一季 EP01 《書海編舟記》

另外,雖然之前也知道出版行業苦,但是不知道會有那麼多雞零狗碎的問題。後面關注了豆瓣上的一個賬號“重版出不來”(現已登出),才發現有那麼多細碎的小問題。透過楊師傅也會對出版有一些不一樣的認識。比如他說現在很多出版社去搞房地產,靠投資地產維持出版社的生計。楊師傅自己出了很多冷門書,一直進展地不太順利,他自己還是覺得一些文化產業是需要被“包養”的,需要來自政府或者企業的一些資金上的支援。

《出版人》:紀錄片是怎麼去挖掘這些人物的性格和特色的?

羅穎鸞:我們拍攝之前一方面是會去搜集大量他們的報道,看他們做過的書,有一個前採的過程,大致瞭解這個拍攝物件,對他本身的性格方面有一個認識。在拍攝之前會有一個拍攝大綱,列清楚大致要拍攝到哪些內容。但有一些情況是隨機遇到的,比如楊師傅離開上河卓遠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之後,根據素材我們會再重新寫一版稿子,大致是這樣一個過程。稿子出來後我們會先剪輯一個版本,然後反覆地去除錯,不斷地修改。

《出版人》:第二季相較上一季而言做了哪些改變與突破?反饋如何?是否有繼續拍攝第三季的計劃?

羅穎鸞:在風格上還是延續了第一季娓娓道來的、比較慢的調子。第一季的時長是30分鐘,有些短,很多人都反饋說淺嘗輒止。這一季我們就增加了時長,有幾集超過了40分鐘,更多地照顧到故事深度,每個人會挖掘更多面一些。這一季的評分出來以後我們還是挺開心的,因為比上一季又高了一些,說明我們這一季還是有進步的,其實播出之前我們都有些忐忑。第一季我們還是有一些遺憾,有幾集的故事稍微有所欠缺,但這一季的水平相對平均,每一集的導演都很年輕,也都各自有不同的風格。

收到了一些拍攝物件的反饋,《秋園》的銷量增加了,在排行榜上也上升了20多位,我們很開心也很願意幫助他們多賣幾本書。有機會還是希望繼續拍第三季,目前播放量和口碑還不錯,b站那邊也是有意向,但是還沒有具體聊。

《出版人》:您希望《但是還有書籍》能夠創造怎樣的價值?

羅穎鸞:還是希望紀錄片裡的這些人被更多人看到。我們拍攝的人物的身上是有一些共同的特質的,簡單來說就是包慧怡引用畢肖普的那句話“忘我而無用的專注”,在現在這個一切都追求流量的很功利的社會中,他們身上那種緩慢的、無用的氣質是難能可貴的。我們希望大家能看到這些人物身上的閃光點,然後去思考自己真正需要什麼。成功的路徑和標準不是單一的,像顧曉軍,他可能對物質要求很低,但精神非常滿足,像編輯這個群體,他們的存在也是反功利的,拍攝出這些人是可以引人去反思的。也希望這些故事能夠打動觀眾,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回自己曾經讀書的愉悅感,重新拿起書本開始閱讀。

豆瓣評分9.4,“緩慢而無用”的出版故事為何如此動人

包慧怡 EP03 《詞語擺渡人》

END

原標題:《豆瓣評分9。4,播放1763萬次,“緩慢而無用”的出版故事為何如此動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