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心為天地萬物之主

  • 由 讀經典故事探歷史文化 發表于 棋牌
  • 2022-08-11
簡介也就是讓人們重返童心,做迴心靈上的兒童,這也是李贄在王陽明的“本心”之上衍生出“童心說”的基礎

謙虛的謙的反義詞是什麼

自古以來,聖人都在為我們講述一個真理:心為天地萬物之主。王陽明也不例外,因而他說出了“其發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的深刻道理,並在此基礎上開創了心學。因此,我們不能小瞧自己的內心,它既充滿著人類最真實的渴望,也隱藏著眾多不為人知的力量。

人人都擁有的巨大能量——心

愛問:“至善只求諸心,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盡。”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王陽明的妹夫兼得意門生徐愛問王陽明:“只在心中探求至善,恐怕不能完全闡明世上萬事萬物的道理吧?”對此,王陽明回答說:“心就是天理,天理都在心中,世上哪還有存在於人心之外的事物和道理呢?”

“心即理,心外無物”,這就是王陽明所創的心學的核心思想。王陽明和朋友就“心外無物”這個問題曾有一段著名的對話。

一天,王陽明和一位朋友遊南鎮,朋友指著巖中的一棵花樹問道:“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王陽明答道:“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可見,在王陽明看來,世界上一切問題,都可以在自己的心上得到答案。正如他在《詠良知》一詩中寫的:“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因此,“心”成為一種巨大能量的象徵。亦如美國著名作家露易絲·海在書中寫的那樣:“我相信,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有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可以幫助我們擁有健康的身體、美好的友誼、美妙的職業,給我們帶來各種各樣的成功。首先我們要相信這種力量的存在,然後釋放一些不必要的障礙和生活方式,深入內心去感受這種力量,因為它知道什麼對我們是最好的。如果我們願意把生命交給至高的愛和支援我們的力量,就將擁有成功並充滿愛的生命!”

現代的腦科學、心理學及生理學一致認為:人的潛意識裡蘊藏著巨大的潛能,但不同程度地被各種消極心態、消極資訊所形成的“自我”壓抑著,使得這些潛能在平時不能顯現。但如果人的心理在某種特別的情況下處於特定的狀態,壓抑潛意識的消極因素解除了,內在的無窮潛能便能夠被激發出來。

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一個運動員的握力經測量為100磅,他在常態下調動了全身的力量也不能使指標突破100磅。一個高明的催眠師將這個運動員催眠至“喪失自我”的深層意識狀態,然後告訴他:“你擁有非常強大的力量,你的力量之大,連你自己也會吃驚。”當運動員在深層意識狀態裡接受這個觀念後,再一次測量握力時,他非常輕鬆地使指標突破了110磅。

在整個過程中,催眠師並沒有給他增添外界的實際力量,更沒有給他服用興奮劑等違禁藥品,只是將他導引進一種喪失自我的狀態中,讓他心靈深處的意識接受他擁有強大力量這一觀念,就讓他把自身的潛能大幅度地發揮出來了。實際上,那種強大的力量和基本能力,始終存在於他的心性之中。

由此可見,只要人們排除舊的“自我”意識的干擾,就能讓真正自我的力量——心的力量顯現出來。當一個人真正做到了這一點,就會發現自己已經是一個強大的人了,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內心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現在很多人過於追求外在的人生高度,追求金錢、名利、地位這些身外之物,忘記了自己的心也需要一種高度。許多時候,人們把那些能夠幫助自己成功的學問當作讓心靈強大的法寶,瘋狂地實踐它們,卻收效甚微。因此,人們時常疑惑:為什麼我天天讀《卡耐基》還是將人際關係處理得一團糟?為什麼我天天讀《曾國藩》還是仕途失意?為什麼我日夜學胡雪巖卻仍然掙扎在貧困線上?原因就在於人們對這些大人物的模仿只學得其形,而未學得其神。說白了,就是一個人如果沒有經歷和那些大人物一樣的心路歷程,僅僅模仿他們的行為是沒有用的,這也進一步論證了“心”的重要性。

所以,人們在處理一個問題或做一件事時,最好的方式就是整個身心全部投入,以全部的心力去探究其本質,於問題本身發掘內在聯絡。這樣,心性內在的巨大力量,將會幫助我們發現規律、找出答案,幫助我們解決人生中的現實問題。

重返童心,找回真實的自己

人之心體,本無不明。而氣拘物蔽,鮮有不昏……今必曰窮天下之理,而不知反求諸其心,則凡所謂善惡之機,真妄之辨者,舍吾心之良知,亦將何所致其體察乎?

王陽明認為,人心的本體,原來是明白清楚的,然而由於氣量的拘束和物慾的矇蔽,逐漸變得昏暗模糊了……現在,人們只是想要窮盡天下萬事萬物的道理,卻不知返回到自己的內心探求,那麼,你所說的善惡的起因、真偽的分辨,捨棄了自我的良知,又將如何體察呢?

只有把矇蔽本心的那些物慾清除,讓本心恢復純明,才能真正激發心的巨大能量。這就要求人們的內心迴歸到純樸自然的狀態,迴歸到初臨人世時那頭腦空空的初心之境。也就是讓人們重返童心,做迴心靈上的兒童,這也是李贄在王陽明的“本心”之上衍生出“童心說”的基礎。

關於童心,繼承了王陽明思想的明代哲學家李贄首先作了如下解說:“夫童心者,真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在他看來,所謂童心,就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擾時那一顆毫無造作、絕對真誠的本心,是不摻雜任何虛假的純真,是人內心中的一念之本,是那瞬間萌動的“天真”。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個真人的資格。而人一旦不以真誠為本,就永遠喪失了完整的人格,心的巨大能量也就被壓制了。

兒童,是人生的開始;童心,是心靈的本源。心靈的本源怎麼可以遺失呢?但確實有許多人遺失了它。

當人們初臨人世的時候,只是一個頭腦空空的嬰兒,只懂得餓了要吃,困了要睡,他們不懂得男女之間的色慾,不懂得功成名就、家財萬貫的榮耀,他們什麼都不知道,只是以一顆純真的初心,新奇地觀望這個世界,享受這個世界帶給他們的每一絲歡樂。

隨著人們漸漸長大,原本純潔的心沾染上了世俗的塵埃。人們在啟蒙時期,透過耳聞目睹會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長大之後,又會學到更多的理性知識,而這些後天得來的感性聞見和理性道理一旦入主人的心靈,童心也就失落了。久而久之,人們所得的道理、聞見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覺察的範圍也日益擴大,從而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計地去發揚光大;知道惡名是醜的,便挖空心思地來遮蓋掩飾,這樣一來,童心也就不復存在了。

童心一旦失去,說出話來,也是言不由衷;參與政事,也沒有真誠的出發點;寫的文章,也無法明白暢達。其實,一個人如果不是胸懷美質而溢於言表、具有真才實學而自然流露,那麼從他嘴裡連一句有道德修養的真話也聽不到。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他童心已失,後天所得的聞見、道理已入主心靈。

當你用虛假去面對世界時,世界迴應你的也只能是虛假。因為人一旦以虛假為本,一舉一動也就無不虛假了,由此去對假人說假話,正是投其所好;跟假人講假事,肯定信以為真;給假人談假文章,必然讚賞有加。這可真是無處不假,便無所不喜!滿天下全是虛假,俗人哪裡還分辨得出真偽。在這樣一個虛假的世界裡,看不到真相的人們難免做出錯誤的決定,走上錯誤的道路,做出錯誤的事情,而這一連串錯誤所累積而成的人生必將痛苦不堪。

要想擺脫這種虛假、痛苦的生活,必須尋回童心。從此時此刻起開始重返童心,真實地面對自己,面對世界。

順應我們的性情生活

苟當其能,則終身處於煩劇而不以為勞,安於卑瑣而不以為賤。當是之時,天下之人熙熙皞皞,皆相視如一家之親……若一家之務,或營其衣食,或通其有無,或備其器用,集謀併力,以求遂其仰事俯育之願,唯恐當其事者之或怠而重己之累也。

在王陽明看來,如果一個人能根據自己的才能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那麼即便他一生都從事繁重的工作也不認為辛苦,一生從事低下瑣碎的工作也不認為卑賤。那時,天下所有的人都高高興興,親如一家……整個天下事就像一個家庭的事務,一些人負責衣服、食物方面的勞作,一些人經商互通有無,一些人制造器具,大家群策群力,以實現贍養父母、教育子女的心願,都只怕自己承擔的事務做不好,因而盡心盡責。

這便是順應自己性情生活的狀態!遺憾的是,這種美好的生活很難實現,因為人們很難認清自己的性情,也就難以發現適合自己的位置。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人們的心容易被物質遮蔽,看不清世界的真相,更看不清自己——優勢有哪些,劣勢有哪些,也就難以取長補短,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在不適合自己的位置上生活,人們很容易失去自我,以致成為他人利用的工具或金錢、名聲、地位等物慾的囚徒。

當然,大多數人找不到適合自己的位置,是因為他們好高騖遠——只看到別人的成功,而忽視了自己的侷限,於是盲目模仿,最終帶來的只是失敗和痛苦,就像故事中那隻不自量力的烏鴉一樣,成為他人的玩物。

一隻鷹從高崖上飛過,以非常優美的姿勢急速俯衝而下,把一隻羊羔抓走了。一隻烏鴉看見了,非常羨慕,心想:要是我也能這樣去抓一隻羊,就不用天天吃腐爛的食物了,那該多好呀!於是它就反覆練習鷹俯衝的姿勢,希望也能像鷹一樣去抓一隻羊。

一天,這隻烏鴉覺得自己練習得差不多了,就從山崖上急速俯衝而下,猛撲到一隻羊身上,想把羊抓走。儘管它拼命拍打翅膀,仍飛不起來。它想放棄羊獨自飛走,但它的爪子卻被羊毛纏住了,怎麼都拔不出來。牧羊人看到後,跑過去將烏鴉一把抓住,剪去了它翅膀上的羽毛,拿給家裡的孩子們玩耍。孩子們問這是什麼鳥,牧羊人回答說:“這是一隻烏鴉,可是它想充當老鷹。”

如果你是一隻擁有強健的爪子和翅膀的老鷹,便可以輕而易舉地抓起一隻羊羔飛走,但如果你是一隻烏鴉,你就不能這麼幹,因為你只有弱小的爪子和翅膀。一隻用心生活的烏鴉,會為天天有腐爛的食物吃而高興萬分,因為它深知這才是它應該做的,這就是順應性情生活。

如何才能順應性情生活?我們首先要觀察自己的性情——靜下心來,用心體會我們經歷的那些快樂或痛苦的事,就能得出結論:當我們感到快樂時,就是在順應我們的性情生活;當我們感到痛苦時,就是在違逆我們的性情生活。如果我們在生活中體會到的快樂越來越多,我們的心就會變得越來越清明。

當我們的心變得通透無比時,我們就不會被引導到錯誤的位置上,因而能順應性情生活:性情踏實的人從事衣食等勞作,性情靈活的人從事商業貿易等活動,性情細緻的人從事精巧的器具製造等工作,性情溫和智慧的人從事教育工作……每個人都能找到並一直做那些讓自己快樂的事,而這正是王陽明所倡導的心學核心——“致良知”——的最佳體現。

心為天地萬物之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