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鍾振振|唐詩的理解與誤解(23-24)

  • 由 小樓聽雨詩軒 發表于 棋牌
  • 2022-07-30
簡介”它以“冰”、“珠”(珍珠)、“鏌鋣”(寶劍)、“秦鏡”(古鏡)、“驥”(駿馬)、“虯”(虯龍)、“艅艎”(大船)、“棟樑”、“大鵬”、“豫章”(巨木)、“圭璧”(玉製禮器)、“舜禹”(上古聖賢)等聖賢、寶物為喻,說明即便是聖賢、寶物,也須

霧月是什麼意思

鍾振振|唐詩的理解與誤解(23-24)

作者簡介

鍾振振|唐詩的理解與誤解(23-24)

鍾振振

1950年3月生,南京人。現任南京師範大學文學研究所所長、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家留學基金委“外國學者中華文化研究獎學金”指導教授,中國韻文學會會長,全球漢詩總會副會長,中華詩詞學會顧問,美國中華楹聯學會學術顧問,中央電視臺“詩詞大會”總顧問、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壇特聘教授等。

唐詩的理解與誤解

(二三)

鍾振振|唐詩的理解與誤解(23-24)

答友問

白居易

大圭廉不割,利劍用不缺。

當其斬馬時,良玉不如鐵。

置鐵在洪爐,鐵銷易如雪。

良玉同其中,三日燒不熱。

君疑才與德,詠此知優劣。

關於此詩的主旨

王汝弼先生《白居易選集》注曰:“[答友問]友當是元稹。《元氏長慶集》有《喻寶》詩:‘莫邪(寶劍名)無人淬(蘸水磨礪),兩刃幽壤鐵。……圭璧無卞和(楚玉工識玉者),甘與頑石列。……鏡懸奸膽露,劍拂妖蛇裂。珠玉(一作“生”)照乘光,冰瑩環座熱。此物比在泥,斯言為誰發?於今盡凡耳,不為君不說。’與白詩一問一答,十分密合。白詩蓋以要經得起鍛鍊考驗的話勉勵元稹,至大圭、寶劍之譬,則隨事設喻,讀者不必以辭害意。”

又注曰:“[大圭句]大圭是古代皇帝所執的玉質手版。形狹長而銳上,略似劍鋒。廉不割,語本嵇康《卜疑》:‘廉而不割。’《禮記·聘儀》孔穎達《正義》曰:‘言玉體雖有廉稜而不傷割於物;人有義者,亦能斷割而不傷物,故云義也。’案:廉即稜角,喻人方正;割,謂損傷別人。”

按:王先生所引元稹詩,見《元氏長慶集》卷二。題作《諭寶》,凡二首,此係其二,全文曰:“冰置白玉壺,始見清皎潔。珠穿殷紅縷,始見明洞澈。鏌鋣無人淬,兩刃幽壤鐵。秦鏡無人拭,一片埋霧月。驥跼環堵中,骨附筋入節。虯蟠尺澤內,魚貫蛙同穴。艅艎無巨海,浮浮矜瀎潏。棟樑無廣廈,顛倒臥霜雪。大鵬無長空,舉翮受羈紲。豫章無厚地,危柢真卼臲。圭璧無卞和,甘與頑石列。舜禹無陶堯,名隨腐草滅。神功伏神物,神物神乃別。神人不世出,所以神功絕。神物豈徒然,用之有施設。禹功九州理,舜德天下悅。璧充傳國璽,圭用祈泰折。千尋豫章幹,九萬大鵬歇。棟樑庇生民,艅艎濟來哲。虯騰旱天雨,驥騁流電掣。鏡懸奸膽露,劍拂妖蛇裂。珠生照乘光,冰瑩環坐熱。此物比在泥,斯言為誰發?於今盡凡耳,不為君不說。”它以“冰”、“珠”(珍珠)、“鏌鋣”(寶劍)、“秦鏡”(古鏡)、“驥”(駿馬)、“虯”(虯龍)、“艅艎”(大船)、“棟樑”、“大鵬”、“豫章”(巨木)、“圭璧”(玉製禮器)、“舜禹”(上古聖賢)等聖賢、寶物為喻,說明即便是聖賢、寶物,也須依賴必要的前提和條件,才能顯現光華,發揮作用。它並沒有提出什麼疑問,相反卻是一篇極有主見的論說文字。

而白居易這首詩,則是以“大圭”(玉製禮器)與“利劍”為喻,來討論“德”與“才”的區別及“優劣”。白居易認為:如果用來“斬馬”,“大圭”不如“利劍”那樣善於割斷;但如果放到“洪爐”裡去焚燒,則“利劍”不如“大圭”能經得起考驗。也就是說:“德”或不及“才”有用,而遠比“才”牢靠。

仔細比較元稹、白居易的這兩首詩,我們實在看不出它們之間有什麼“問”、“答”關係。它們各自所討論的主題,也風馬牛不相及。因此,說白居易此詩乃“答”元稹之“問”,不能成立。不錯,眾所周知,元、白二人的確是親密的朋友。但白居易的朋友甚多,在拿不出確鑿證據的情況下,似乎還不能斷定白居易《答友問》之“友”就是元稹。相反,《白氏長慶集》卷一七有《答微之》詩,卷二三複有《答微之詠懷見寄》、《答微之誇越州州宅》、《答微之上船後留別》、《答微之泊西陵驛見寄》、《答微之見寄》諸詩,凡答元稹,皆明稱其字“微之”,而此首卻含糊其詞曰“答友”,則此“友”不是元稹的可能性或許要更大一些。

唐詩的理解與誤解(二四)

杜陵叟

白居易

杜陵叟,杜陵居,歲種薄田一頃餘。三月無雨旱風起,麥苗不秀多黃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幹。長吏明知不申破,急斂暴徵求考課。典桑賣地納官租,明年衣食將何如?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惻隱知人弊。白麻紙上書德音,京畿盡放今年稅。昨日裡胥方到門,手持勅牒榜鄉村。十家租稅九家畢,虛受吾君蠲免恩。

關於“帝心惻隱知人弊”

王汝弼先生《白居易選集》注曰:“知人弊,知道官吏欺上壓下的弊端。”

按:此詩中的“弊”,非指“弊端”,而是“困苦”的意思。宋陳彭年等《重修廣韻》卷四《去聲·十三祭》曰:“弊,困也。”“人弊”,即百姓的困苦。原先習作“民弊”,如《戰國策》卷一四《楚策》一載張儀說楚王曰:“臣聞之,攻大者易危,而民弊者怨於上。”又,漢荀悅《申鑑》卷二《時事》曰:“或曰:三皇民至敦也,其治至清也,天性乎?曰:皇民敦,秦民弊,時也。”又,《世說新語·規箴》載:“孫皓問丞相陸凱曰:‘卿一宗在朝有幾人?’陸曰:‘二相,五侯,將軍十餘人。’皓曰:‘盛哉!’陸曰:‘君賢臣忠,國之盛也;父慈子孝,家之盛也。今政荒民弊,覆亡是懼,臣何敢言盛!’”又,《梁書》卷七《太宗王皇后傳》曰:“大寶元年九月,葬莊陵。先是詔曰:‘簡皇后窀穸有期。昔西京霸陵,因山為藏;東漢壽陵,流水而已。朕屬值時艱,歲饑民弊,方欲以身率下,永示敦樸。今所營莊陵,務存約儉。’”又,《陳書》卷一四《衡陽獻王昌傳》載巴陵王蕭沇等上表曰:“王琳逆命,逋誅歲久,今者連結犬羊,乘流縱釁,舟旗野陣,綿江蔽陸,兵疲民弊,杼軸用空,中外騷然,蕃籬罔固。”唐人避太宗李世民諱,“民”改用“人”,故曰“人弊”。岑參《送狄員外巡按西山軍》詩曰:“兵馬守西山,中國非得計。不知何代策,空使蜀人弊。”唐代宗《諭諸道州考察所屬官敕》曰:“弛張刑政,興化阜俗,使吏無貪汙之跡,下無愁恨之聲,不惟良二千石,亦在郡主簿、縣大夫。親其教訓,舉其綱目,條察善惡,惠養困窮,方伯得以考求殿最。故漢置刺史,臨課郡國;周制官刑,糾繩邦理。其義明矣。朕思舉舊典,以清時俗,頻詔長吏,精擇此官。如聞近日猶有奸濫,或未習政事,素無令聞,因依請託,屍曠祿位,邪枉附法,懦弱廢官,人弊於下,怨歸於上。”白居易《白氏長慶集》卷五七《翰林制誥》四《答宗正卿李詞等賀德音表》亦曰:“朕統承鴻緒,子育蒼生,累歲有秋,今春不雨。在陰陽之數,雖有盈虛;為父母之心,敢忘惻隱?俾除人弊,以蕩歲災。”皆是其例,並可參看。

編輯 |

章雪芳

稽核 |

李秋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