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清朝官員爭相自稱“奴才”,究竟是何意,難道“奴才”更吃香?

  • 由 阿源講故事 發表于 棋牌
  • 2022-07-03
簡介據史記載,在清朝並非所有的人都有資格自稱“奴才”,只有八旗的旗人才有資格,即是滿族人才能自稱為“奴才”,這是一種身份的象徵,漢臣想自稱“奴才”是沒有資格,而在清朝統治者的眼中,滿族旗人的地位在漢人之上,所以“奴才”比“臣”更卑賤這種說法卻是

為什麼太監自稱奴婢

前幾年熱播的清宮劇裡,我們往往看到上到大臣、重臣、下到婢女、太監在向皇帝啟奏或領命時,往往會自稱“奴才”,“奴才謹奏”、“奴才遵旨”云云,而不稱臣,那麼在清朝時“奴才”一詞究竟是何意呢?

自稱“奴才”是不是比稱“臣”更低賤?

在我們的認知當中,“奴才”一詞似乎比“臣”更卑賤。“奴才”往往指的是一種主僕關係,而“臣”則是一種君臣關係。但查過史實之後,“奴才”比“臣”更卑賤這種說法卻是不成立的。

清朝官員爭相自稱“奴才”,究竟是何意,難道“奴才”更吃香?

據史記載,在清朝並非所有的人都有資格自稱“奴才”,只有八旗的旗人才有資格,即是滿族人才能自稱為“奴才”,這是一種身份的象徵,漢臣想自稱“奴才”是沒有資格,而在清朝統治者的眼中,滿族旗人的地位在漢人之上,所以“奴才”比“臣”更卑賤這種說法卻是不成立的。那麼,無論旗人還是漢人都自稱為“奴才”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從史料中記載中發現, “奴才”一詞為滿語“阿哈”(aha)的音譯,阿哈即奴才、奴僕之意。滿清在入主中原之前還是奴隸制社會,其最基本的社會關係就是奴隸主與奴隸之間關係,即阿哈與主人之間的關係。而滿清實行的八旗制度,其實質就是一種奴隸制。

滿族旗人中的

旗下家僕

旗下家人

八旗戶下人

八旗戶下家奴

隨旗人

等,是八旗制度中整體地位最低的群體,而外八旗人和包衣人均擁有數量不等的旗下家奴,但外八旗人和包衣人其身份依然為家奴。所謂的外八旗人即是正戶,為正身旗人;包衣即是皇室、王公貴戚的家臣;而旗下家奴則隸屬於一般的正身旗人,屬於賤民,沒有獨立的戶籍。其實不管是包衣還是旗下家奴,雖然身份有高低,但作為奴隸的本質是一致的,一朝為奴世代為奴。

所以無論是外八旗人還是包衣人,在自己的主人面前都自稱“奴才”,在皇帝面前自稱“奴才”更覺有面子、有親近感,怪不怪哉?在這裡,“奴才”是一種奴隸制度下的人身依附關係。

清朝官員爭相自稱“奴才”,究竟是何意,難道“奴才”更吃香?

在這裡談一談漢語中的“臣”的四種變化:

1、,在最早時是指男性的奴隸,如在甲骨文中,“臣”的形狀好像一個人被束縛起來,即“俘虜”之意。《尚書正義》注中曰:“役人賤者,男曰臣,女曰妾。”章太炎先生研究得出結論稱:“臣本俘虜及罪人,給事為奴,故象屈服之形。”所以在最初的時候也是一種人身依附關係,也即奴隸與奴隸主的關係。

2、君主時代的官吏。

春秋戰國以後,奴隸制趨向解體,封建社會制度下的官僚制逐漸興起,“臣”也有了獨立的含義,引伸為君主治理國家的官僚。正如《禮記·禮運》曰:“仕於公曰臣。”《說文解字》言:“臣,事君者也。”

清朝官員爭相自稱“奴才”,究竟是何意,難道“奴才”更吃香?

3、官史對君主的自稱。

在儒家思想當中,孔子與孟子認為君臣關係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君臣各有職責。孔子認為“君使臣以禮,世事君以忠。”孟子更一步說到 “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孟子關於君臣關係的認知,是和他的“民貴君輕思想相聯絡的。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經過儒家的解釋,原本屬於奴隸主的主奴關係已經變成儒家思想世界中的平等的君臣關係。

4、古人以臣作為謙稱。

在宋代,君與臣關係才更傾向於孟子所述的君臣關係,正如文彥博所言“與士大夫共天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便是自覺體現。

到了明清時期,君臣關係惡化到極點,與主奴關係無異。明朝沿襲了元代時大臣向皇帝跪拜的制度。《大明會典》記述:君臣議政之時,“凡百官奏事,皆跪。有旨令起,即起”。皇帝賞賜大臣,大臣必須在御前跪受賜物,然後五拜叩頭。三拜九叩頭的大禮到此時也成為常見的禮儀了。

清朝官員爭相自稱“奴才”,究竟是何意,難道“奴才”更吃香?

清朝繼承明制,皇帝與大臣議政,或是御門聽政,或是便殿召對,都是臣向君跪,大臣持本章至本案前跪放,起立歸班“入班首,跪,口奏某事幾件”。內閣大學士、學士也是“依班次跪”,皇帝降旨宣答,“大學士等承旨訖,興,由東階降”。御門聽政,大臣們是跪在硬地上,而且“動輒逾刻”,甚至一跪就跪上幾個小時,年邁大臣實在不堪其苦。此時的皇帝,與漢代對三公宰輔起立相迎的皇帝相比,在禮待大臣的觀念上已有天壤之別!

乾隆皇帝曾言:“蓋奴才即僕、僕即臣,本屬一體,朕從不稍存歧視。不過書臣覺字面冠冕耳。除非稱奴才即為親近,而盡敬稱臣即為自疏而失禮也。”乾隆此意本是為了想要表明自己對於滿漢一視同仁,並不存在歧視之意,但越描越黑,背後還是折射出稱“奴才”顯得更親近。

清朝官員爭相自稱“奴才”,究竟是何意,難道“奴才”更吃香?

君主要求旗人自稱“奴才”,即是表明旗人與自己是一種“你屬於我”的人身依附關係,而恬不知恥的漢人竟以此為榮,也是想借此表明心跡:自己也是皇帝的奴僕,效忠於皇帝。這在“以天下為己任”的宋代士大夫那裡是不可想象的,即便皇帝幹了一件不符合儒家要求的事情都要諫諍,更何況要求臣子以“主奴關係”自況呢?皇帝膽敢有如此要求,大臣定當以頭搶地爾!

明清時期,封建社會的君主制發展到頂峰,古代儒家所主張的君臣關係不復存在,已變相為奴隸主與奴隸的關係了,已毫無人格尊嚴可言。到了明清時期,特別是清乾隆以後,自稱“臣”還是自稱“奴才”已經沒有什麼區別了,其本質都是奴才,不得不感嘆社會在倒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