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為選繼承人行獵,一皇子空手而歸,道光問明原因後:定是仁德之君

  • 由 布穀新視野 發表于 棋牌
  • 2022-06-15
簡介”事實上,當時滿清在鴉片的荼毒下,已經開始國庫空虛,道光皇帝留下的爛攤子,豈是咸豐一個人節儉善良就能挽回的

如何拿下祭壇

道光晚年,皇子眾多,但因很多皇子年齡尚小,所以一直沒有合適的繼承人人選,道光為此苦惱不已。

清朝皇族作為白山黑水中走出的少數民族,一直以來就有透過打獵中的表現來選太子的習慣,所以道光皇帝組織了一場皇子們的打獵活動。

為選繼承人行獵,一皇子空手而歸,道光問明原因後:定是仁德之君

在道光皇帝的皇子中,年齡與才能大致滿足太子要求的只有四皇子奕詝和六皇子奕訢,所以這一次打獵對兩人都至關重要。

奕訢雖然排行老六,但是年齡是比奕詝大,因為皇子的先後是按照生出他們的妃嬪排行的。

奕訢從小就身強力壯,又為了這次打獵多次練習,有一手精湛的騎射之術,打獵一開始他就精神飽滿地出發了。

而奕詝卻滿目憂愁,躊躇了很久才出發打獵。

眾皇子打獵歸來時,道光檢查他們的打獵成果,奕訢果然收穫頗豐,而奕詝卻一無所獲。

道光生氣的質問奕詝為什麼連一隻獵物都沒有拿下,奕詝的解釋卻讓道光皇帝大受震撼。在道光死後,當大臣們開啟皇帝隨身和藏在匾額後面的遺詔時,才發現原來皇帝立下的繼承人竟然是奕詝。

打獵競賽中的皇子奪嫡

滿族最開始作為遊牧民族,騎射之術本來就是他們的必備技能,只是入關後,不再需要依靠打獵為生的他們,慢慢適應了新的生活方式。

但為了銘記祖先,他們依然保留了定期打獵的習慣。

道光皇帝,以及乾隆皇帝,在沒有成為皇帝的時候,都曾在這樣的打獵活動中,以皇孫的身份,大展身手,得到皇祖父的青睞和嘉獎,為他們後來繼承皇位奠定了基礎。

為選繼承人行獵,一皇子空手而歸,道光問明原因後:定是仁德之君

身為皇子的奕詝和奕訢當然明白這一點,只要在這次打獵中嶄露頭角,就有可能一舉拿下太子之位。

可是,四皇子奕詝從小就體弱多病,小時候生病讓他比六皇子奕訢瘦弱許多,騎射之術自然也是無法與之相比。

這可愁壞了奕詝,皇子奪嫡在歷史上的歷朝歷代都是很殘酷的,失敗者的下場往往都不太好。

而要奕詝在打獵中勝過奕訢明顯是不現實的,他只能採取劍走偏鋒的方式贏得道光皇帝的讚許。

打獵那天,在奕訢拼命追捕獵物的時候,奕詝根本沒有出手,只是一直等待,等到打獵結束,他空手而歸。

面對道光皇帝的質問,奕詝是這樣解釋的:“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意思是,現在正是大好春日,鳥獸都是生長的時候,我不忍心傷害它們干擾大自然的清淨。

這樣的回答讓道光皇帝愣了一下,隨即大喜過望,沒想到其貌不揚的奕詝竟然有著這樣一顆慈悲善良的心,日後倘若他當了皇帝,一定是個勤政愛民的仁德之君。

就這樣,本來在打獵中毫無勝算的奕詝彎道超車,被道光皇帝立為了太子,最終登上了皇帝的寶座,也就是後來的咸豐皇帝。

為選繼承人行獵,一皇子空手而歸,道光問明原因後:定是仁德之君

這不免讓人心生疑惑,道光皇帝僅僅透過打獵中表現出的仁慈就把奕詝立為太子,這未免也太過兒戲了。

其實咸豐的這份仁慈被道光欣賞的原因十分複雜,和道光皇帝的執政風格有關,和當時的時代背景也有關。

奕詝被立為太子的深層次原因

道光接過皇位的時候,清朝已經處於世界產生巨大變革的關鍵時期,他的前任嘉慶皇帝一生勤勤懇懇,貴為天子卻經常到深夜還批閱奏摺。

但任憑嘉慶皇帝如何勤勉,清朝的國力還是每況愈下,顯然這是在世界變革的大背景下因循守舊、不知變通的必然後果。

可是嘉慶皇帝晚年針對清朝的局勢,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結論:“亡國之君皆由於不肯守成也。”

不僅如此,嘉慶皇帝還認為大清每況愈下的核心原因是:“庸碌官僚因循怠玩,不尊

舊制”,也就是說嘉慶皇帝認為,衰敗的原因是因為還不夠遵循舊制。

道光皇帝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接過了皇位,他對嘉慶皇帝的看法十分贊同,他認為嘉慶皇帝沒有治理好國家是因為他雖然勤勉,但還不夠簡樸。

為選繼承人行獵,一皇子空手而歸,道光問明原因後:定是仁德之君

於是,道光皇帝一生樸素、節儉成癖,不論是生活起居,還是體察民情,他都用著最簡單的規格,恨不得從自己嘴裡省下大清的國庫。

道光皇帝有一件狐皮端罩,端罩是當時一種非常昂貴的禮服,用狐皮做得自然更加珍貴。

但是這件端罩下身的阜緞十分肥大,導致穿上以後整件衣服顯得非常臃腫,於是道光皇帝就想要在阜緞的周圍加一圈狐皮來襯托,讓它顯得更合身一些。

手下人知道了這件事,立馬著手置辦,但當道光皇帝知道給阜緞周圍加一圈狐皮需要大概一千兩銀子的時候,趕忙下詔叫停了這件事,因為實在是太貴了。

此外,在其他方面,道光皇帝也是能省就省。

有一次道光前往天壇舉行祭天儀式,周圍的侍衛隨即上奏,要給道光按照之前皇帝的規格準備玉杯、禮轎。

道光知道後叫手下準備最簡單的轎子,其他的什麼也不用準備,並且批奏說:“前往恭祭天壇,唯在心存誠敬,即不乘輦,亦無不可。”

道光皇帝如此,手下的臣子們自然是紛紛效仿,在道光面前扮起了“窮”,於是整個大清的朝廷,都將節儉樸素作為最大的美德。

為選繼承人行獵,一皇子空手而歸,道光問明原因後:定是仁德之君

其實,歷朝歷代,都有以節儉出名的皇帝,像是萬曆皇帝,包括明太祖朱元璋,都平生節儉,但是他們的節儉只是生活習慣而已,而道光皇帝卻把節儉作為了治理國家的必備品質,甚至與政治掛鉤,這就不免有些買櫝還珠。

道光皇帝本以為自己一生節儉、遵循祖制,就可以挽回大清的頹勢,結果卻事與願違。

那時的滿清朝廷由內而外開始腐朽,道光皇帝自己勤儉節約,下面的大小官員卻表面上和他一樣簡樸,私下裡窮奢極侈,揮霍無度,只有道光皇帝還被矇在鼓裡。

而來自英國的鴉片流傳到國內之後讓滿清的狀況愈加糟糕,林則徐奏摺上寫著的“若猶洩洩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就是最好的寫照。

直到這時道光皇帝才發覺,自己節儉多年,大清竟然還是越來越窮了。

內政方面也不容樂觀,不僅洪秀全在廣西擁兵百萬虎視眈眈,大清的國門更是被英國人的洋槍火炮轟開,爆發了第一次鴉片戰爭。

大清在自己手上經歷了這一切,道光皇帝不免對大清的未來產生了深深的擔憂,所以他在挑選繼承人時格外的慎重,在他看來只有千古明君才能挽救大清於水火之中。

而貫徹千年的儒家思想認為,明君的必備前提,一定是仁德之君,就彷彿政治才能是和仁德掛鉤的,所以當年劉備受人敬仰,而曹操不受待見。

就在這個時候,咸豐在打獵中表現出的仁愛慈悲之心,引起了道光皇帝的注意。

在萬物復甦的季節,連動物都不忍傷害,奕詝以後一定會是個千年不遇的治世明君!

帶著這樣的想法,道光皇帝決定讓奕詝做儲君。

那麼,即使拋開政治才能不談,成為了咸豐皇帝的奕詝,真的如他所表現的那般慈悲良善嗎?

咸豐皇帝的善良背後

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咸豐皇帝的善良慈悲背後反映出的,是他的無能與懦弱。

奕詝當上皇帝后,時刻銘記著道光皇帝曾說的:“大凡人君之治一國也,必先以節用愛人為貴。”

在道光皇帝多年來耳濡目染的節儉教育中,咸豐也保持了道光皇帝的節儉之風,但是他在勤勉方面,比道光皇帝來說還要略勝一籌。

咸豐皇帝剛剛上任的時候,一次上書房的門壞了,官員上書請求換一扇門,咸豐皇帝為此專門派人跑了一趟調查門的情況,在發現門的確壞的不能用了之後,咸豐皇帝依然不允許官員換門,只允許官員找人修一修。

為選繼承人行獵,一皇子空手而歸,道光問明原因後:定是仁德之君

在官員上書彙報修門申請的銀兩時,咸豐皇帝一看,修門居然要五千兩銀子,這明顯就是想私吞朝廷的銀子,隨即勃然大怒,他把上書的官員找來質問換門的事。

官員沒想到日理萬機的皇帝會把修個門的事情如此放在心上,無奈只好說寫錯了,需要的是五十兩銀子。

按理說這是欺君之罪,按照律法是要殺頭的,可是善良的咸豐皇帝不忍心為了一扇門殺掉一個官員,只是將他責罰了一番。

還有一次,咸豐皇帝有一件衣服一不小心燒了個大窟窿,宮裡的太監看到了趕忙準備差人給皇帝重新做一件一樣的衣服。

可是咸豐皇帝不願意,他對太監說:“物力艱難,棄之可惜,宜酌量補綴之。”

太監聽到咸豐貴為天子卻說出這樣的話感動不已,說道:“古賢君衣有經三浣者,主子儉德,殆猶過之。”

事實上,當時滿清在鴉片的荼毒下,已經開始國庫空虛,道光皇帝留下的爛攤子,豈是咸豐一個人節儉善良就能挽回的。

屋漏偏逢連夜雨,即便滿清國力早已大不如前,天災還是不斷地發生著,先是天降暴雨導致黃河決堤,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不久四川又發生了多年難遇的地震,許多人死於非命,頻繁的天災讓當時的大清統治雪上加霜。

為選繼承人行獵,一皇子空手而歸,道光問明原因後:定是仁德之君

天性善良的咸豐認為,這一切天災都是自己的罪過,自己是個不稱職的皇帝。

於是咸豐僅僅上任三年就釋出了兩次罪己詔,向天下人懺悔自己的“罪過”。

這還沒完,咸豐發完罪己詔後,多次祭拜滿清歷代皇帝先祖,祈求他們能夠保佑大清國泰民安。

可即便咸豐如此誠心,還是沒有挽回滿清的頹勢。

1851年,震驚中外的太平天國運動正式爆發,其實早在道光時期,就有苗頭了,但道光並沒有採取有效的行動,放任太平天國勢力成長至此。

當時的滿清軍隊受鴉片荼毒非常深,早已軍紀渙散,哪裡是太平軍的對手,太平軍一路勢如破竹,打得滿清丟盔棄甲。

屢戰屢敗的結果讓咸豐非常痛苦,他不斷地研讀古代兵法想要尋求破局之道,多次無果之後,他開始尋求玄學,派人四處搜尋洪秀全等人的祖墳,要“挖斷龍脈”。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咸豐雖然十分善良,但政治才能實在是非常有限。

除了太平天國這個內憂,很快又爆發了外患。

為選繼承人行獵,一皇子空手而歸,道光問明原因後:定是仁德之君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英法聯軍的鐵蹄肆意地踐踏著這片古老土地的尊嚴,滿清軍隊的冷兵器面對洋槍洋炮,絲毫沒有還手之力。

就這樣,延續兩百多年的滿清在咸豐皇帝手上變得風雨飄搖,似乎隨時都要覆滅。

最終在咸豐十年(1860年),在英法聯軍的猛烈進攻下,咸豐做出了“木蘭秋獮”的決定,其實就是北上逃跑。

皇帝的自尊讓他沒有勇氣面對洋人,更害怕被抓走。

善良的咸豐臨走前,面對一眾大臣,心中對失敗的不甘,對未來的絕望讓他痛哭流涕,他抱著五歲的兒子哀嚎著自己愧對列祖列宗。

最後,他痛苦得無以復加,趴在地上不斷叩首,滿頭滿臉鮮血淋漓,在場的大臣都被他的一片赤誠所打動,紛紛流下淚來。

這一走,咸豐再也沒有活著回到北京,一年後,他死在了承德避暑山莊中,帶著滿腔的遺憾,留下一個風中浮萍般的古老帝國。

為選繼承人行獵,一皇子空手而歸,道光問明原因後:定是仁德之君

結語

咸豐的一生,可以說興於善良,也亡於善良。

年少時候意氣風發的他,因為自己的善良在皇子中脫穎而出,在打獵中被道光皇帝青睞,才得以繼承皇位。

而在他真正當上皇帝之後,本性的善良讓他變得懦弱、謹小慎微,沒有做大事的人身上的果敢與堅毅,終究是沒能救大廈於將傾。

原來少年時的那場打獵,早已為咸豐的結局,埋好伏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