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歷史回溯:理解與信仰的順序背後是世俗權勢的鬥爭

  • 由 今日基督徒 發表于 棋牌
  • 2022-06-10
簡介因此信仰與理性的鬥爭,在基督教成為國教之後,其它宗教和哲學的衝擊威脅已經消除的背景下,開始為教會獲取世俗權勢服務,因此強調信仰的優先性,甚至違背常識提出心想事成的論證

基督教的思想觀念是什麼

歷史回溯:理解與信仰的順序背後是世俗權勢的鬥爭

自由撰稿人:李道南

德爾圖良的時代基督教處於發展初期,在政治上沒有地位,受到中央政府和一些地方政府的打壓,在宗教上則受到其它異教的排擠,而在神學思想上,處於初建時期的基督教則沒有成熟的思想體系去迴應希臘哲學的挑戰,所以這個時候,基督教不論神學還是教義,以及教會組織都處於成長中。因此起初構建基督教神學架構和思想體系的教父神學家們,同時也是護教大師,他們從各個角度維護基督教不受異教思想和古希臘哲學的衝擊,但是在迴應這種思想的衝擊中,基督教也不斷建立自己的結構體系。

然而對基督教的衝擊最大的不是政治上的壓力,而是來自古希臘哲學思想和異教的衝擊,尤其是諾斯替思想,這直接危機了基督教的福音核心,危機到耶穌自身在福音中的核心意義和形象,因此強調基督教信仰的優先性就成為必須。

古希臘哲學的理性思辨特質,讓不成熟的基督教神學思想還經不住哲學的考驗,基督教神學所使用的概念還只是停留在古希臘哲學概念的內涵之中,所以先確定基督教信仰然後再去理性思考是十分必要的。在確定基督教信仰的優先順序之後,希臘哲學便開始基督教化,從而基督教神學逐漸建立。

因此德爾圖良提出信仰先於理解,因其荒謬而相信是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的。德爾圖良之後的神學家大都是秉持著信仰先於理性的神學原則。奧古斯丁在知識論和本體論上對上帝存在的證明都是信仰先於理性這一原則的貫徹。在知識論上,奧古斯丁把知識區分為三種,只能相信而不能理解的歷史知識,能相信也可以理解的數學知識,只有相信的神學宗教知識,而這三種知識中只有神學宗教知識是最高階的,因為這是上帝放在心靈裡面的。同時奧古斯丁還提出本體論證明,大前提就是凡是最完滿的事物必然包含著在存在的因素,上帝是最完滿的概念,因此上帝是存在的。這和安瑟爾謨的本體論證明是一樣的。這種證明提出來之後,很多哲學家提出反駁,反駁的理由是心裡想的與世界上存在的不是一回事。我心裡想著一座金山,並不等同於我身邊就有一座金山。但是在信仰先於理性的順序之下,這種對上帝的心想事成還是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歷史回溯:理解與信仰的順序背後是世俗權勢的鬥爭

公元380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Theodosius I)宣佈基督教為唯一合法的宗教信仰,基督教成為國教,在與其它異教的長期鬥爭之後,基督教終於打敗異教獲得唯一的合法性。至此之後,基督教的任務不再是迴應異教和古希臘哲學的衝擊,而是著手建立自己的國教體系,維護自己獲得的政治特權,並爭取更大的政治影響。因此信仰先於理解,信仰優先於理性開始由迴應古希臘哲學的理性思辨而轉變維護為基督教教會優先世俗世界教權先於皇權的權力結構。

與信仰先於理性相對應的是經院哲學中的唯實論,這個觀點認為共相是真正的實體存在,而個體即殊相則是不真實的存在,我們的肉眼只能認識殊相,只有上帝才是真正的共相,真正的存在。這是為基督教教會高於世俗政權的論證。既然只有上帝是真實的,其它一切都是假的,那麼我們所看到的的世界也不是真實的,因此世俗政府必須要服從羅馬教會,因為教會是上帝在世上的代表,因此教會分享了上帝的真實,而最上帝的代表-教皇更是真實,因此王權乃至我們每個個體都要服從教會的權力。

因此信仰與理性的鬥爭,在基督教成為國教之後,其它宗教和哲學的衝擊威脅已經消除的背景下,開始為教會獲取世俗權勢服務,因此強調信仰的優先性,甚至違背常識提出心想事成的論證。而信仰先於理性的順序更是讓基督教內部產生很多迷信。

興起於七八世紀的聖像崇拜就是其中一個迷信現象。

歷史回溯:理解與信仰的順序背後是世俗權勢的鬥爭

中世紀中期之後,歐洲政局逐漸穩定,經濟獲得發展,到了10、11世紀,西歐各國的生產力有了很大提高,手工業作坊逐漸脫離農業而規模發展,這個時期開始出現以商業和手工業為主的新興城市,城市的發展形成了以工商業為主的市民階層,因此基督教過去一統天下的權勢勢必受到質疑,同時世俗政府對教會的權勢也產生不滿的情緒,因此信仰先於理性的原則受到懷疑。

阿伯拉爾出生於法國南特的貴族家庭,他的老師是被傳統教會趕出的哲學家洛色林,他們的觀念是理性先於信仰,只有經過理性的思考,才能真正信仰。在他看來“在教會的教父們的無數著作中有不少表面上的矛盾甚至難解之處。我們崇拜他們的權威不應該使自己追求真理的努力停滯不前。”“教父們會有錯誤是毫無疑問的。即使彼得,使徒中的名人,也曾陷人錯誤中。”因此,“讀所有這一類著作都要有充分的自由進行批判,而沒有不加懷疑地接受的義務,否則一切研究的道路都要被阻塞,後人用以討論語法和敘述中難題的優秀的智慧就要被剝奪”。(轉引自張志偉《西方哲學史》)阿伯拉爾對傳統教會的權威表達了自己的懷疑。這個時候,基督教的神學架構已經建立,思想體系已經成熟,教義權威也得到鞏固,所以基督教面對的敵人已經不再是異教和政治壓力,而是權勢導致的內在腐敗和迷信。因此阿伯拉爾此時提出的理性先於信仰的原則,一方面是因為世俗世界試圖擺脫基督教權勢,另一方面也說明人們開始思考真正的福音信仰,開始有了獨立意識。

因此阿伯拉爾的結論是:“在學問上最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堅持的和經常的懷疑。……由於懷疑,我們就驗證,由於驗證,我們就獲得真理。”(轉引自張志偉《西方哲學史》)這與德爾圖良和奧古斯丁對於信仰的路徑不同,阿伯拉爾認為我們應該從懷疑開始,透過理性思考,然後達到真理,建立信仰。阿伯拉爾的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托馬斯·阿奎那,笛卡爾等後世哲學家都從他那邊汲取營養。

與理性先於信仰原則相對應的是唯名論,這個觀點認為共相只是人們抽象出來的概念,人們可以在心中思考,不是獨立存在的一種事物。因此上帝並不是在現實中獨立存在,教會同樣只是普通的殊相,是我們現實世界中存在的個體,與世俗個體相比沒有什麼不同之處。

阿伯拉爾因為自己的懷疑權威提倡理性的觀點受到在1141年召開的桑斯宗教會議指控,被定性為異端。雖然向教皇申訴,但是被教皇駁回,次年卒於克呂尼修道院中。

歷史回溯:理解與信仰的順序背後是世俗權勢的鬥爭

阿伯拉爾之後的13、14世紀,王權和教權的鬥爭開始明朗化。因為為了戰爭經費而向教士徵稅的法國國王腓力四世而與教皇起了衝突,進而逮捕了法國主教。正當教皇試圖以自己的權勢宣佈對腓力四世國王的絕罰時,腓力四世派人潛入教皇官邸聯合教皇政敵,將教皇卜尼法斯四世侮辱痛打,幾周後教皇去世,腓力四世控制教廷,隨後選出新的教皇,並把教廷遷往法國的阿維農。由此可以看出教皇和國王的鬥爭極其激烈。

因此信仰與理解的順序問題背後是世俗權勢的鬥爭。這種鬥爭並不是耶穌希望看到的,在耶穌的教導中,權力是用來服務的,不是為了權勢。但是在歷史中,人們對待耶穌的教導往往出入很大,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們反思。

回顧歷史反思當下,我們是為了耶穌教導的福音,還是宗教權勢呢?

特約/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立場,供讀者參考,本平臺 保持中立.歡迎個人瀏覽轉載,其他公眾平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平臺長期徵集原創稿件,主題為信仰感悟、教會發展與思考、時事評論、書評影評都可。可傳送至[email protected]

一經採用,我們會根據稿件質量付一定稿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