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大多數的焦慮,都來自“更好”二字

  • 由 慧心榮德心理諮詢 發表于 棋牌
  • 2022-05-31
簡介你看那成千上萬的街道,你怎麼知道要去選擇走哪一條,你要怎麼去選擇一個女人,一棟房子,一塊屬於自己的天地,一片窗外的風景,一種死亡的方式

崔永元抑鬱症怎麼好的

大多數的焦慮,都來自“更好”二字

文/若杉

1

渴望變得更好,從來都是一件無可厚非的事情。

想要自己更優秀,想要所愛的事業更精進,或者俗一點,想要掙的錢更多,房子更大,可以去更遠的地方旅行,有更多的自由時間。

這些,都沒錯。

只是,有時候,“更好”二字,也實實在在地帶來了許多疲憊和焦慮,甚至是自我懷疑。因為,“更好”是沒有終點的,以“更好”為目標,就意味著一生要不停歇地往前奔,每一次的成功只代表下一次的起點,這段旅程,會很辛苦。

有一段時間,寫作陷入焦慮,停更許久。常常落筆又刪掉,折騰很久,最終一篇都沒有呈現給大家。不是沒話可說,無主題可寫,只是想想選題A好像之前寫過類似的,選題B沒有新的視角,選題C行文構思覺得不夠完美……總之,希望每一篇的呈現,都比之前更好。說實話,連自己都不知道,這個苛刻的要求,何時植入腦海。最終,一個月的時間,只寫了一篇文章,看著後臺不斷有讀者催新文,自己又遲遲寫不出,真是又急又燥。

朋友見我許久不更,發微信來問候,我解釋了緣由與自己的焦慮。

對方灑脫,隨手發來一句話:“你又不是流水線上的工人,哪能篇篇都保質保量,別跟自己較勁。”

末了,又加了一句:“別忘了你當初為什麼寫字?”

沒想到,這看似隨意的兩行字,解了我的心病。當初提筆寫字,又選擇自媒體,不過是不喜束縛,希望隨心隨意地表達內心所想。不想,寫著寫著,竟跳進了自己埋的坑。

究竟是誰說,下一篇一定要比上一篇好,下一次一定要比上一次好?

寫作本身,不過是生活的記錄與內心的表達,如果,還能給讀的人一點啟發,便是大幸。哪來什麼好壞之分?

大多數的焦慮,都來自“更好”二字

想來,或許是球王貝利那句“我最好的進球是下一個”,太過深入人心。

以至於,後來有人問某導演,你最好的作品是哪一部。他答:“第一部,因為真誠。”

我內心竟有一些隱隱的不適,怎麼能這麼回答呢?這也太不上進了呀。

你看,追求更好才是好的,是對的,否則就是不努力、不上進,這樣的理念,偷偷注入了我們內心,還堅不可摧。

很多年前,崔永元老師談起自己患抑鬱症的經歷,說:“太看重《實話實說》這個欄目了,太想把它搞好了,並且殘酷地要求自己必須做到一期比一期更好看、更受歡迎。”

因為這種對自己苛刻的要求,他忍受了長期的失眠和抑鬱,最終,忍痛離開了主持了六年的節目。

不得不承認,這種對“更好”的要求,讓《實話實話》紅極一時,成為觀眾最喜歡的節目之一,但是,它所引發的焦慮也是真真切切的。因為,沒有人可以在“更好”的道路上,筆直前進吶!

2

對於“更好”的追求,有時候,不僅是一種要求,更是一種執念。我們不僅要求自己更好,也要求別人做到更好。

老師習慣對學生說:“上一次考了第一名,下一次一定要保持哦。”

領導習慣對員工說:“上個季度業績不錯,下個季度要更上一層樓。”

這些要求,無所謂“錯”,只是,一路向前,沒有喘息,不能休息,是否也有些違背常理呢?

《大咖一日行》,魯豫採訪劉翔,談到2004年,在雅典奧運會上奪冠的風光,魯豫問他:“是不是所有勝利的快樂都遠遠要比失利的痛苦要短?”

劉翔回答的頗為真誠:“也就那麼幾天就過去了,我還是以前的我,我開始想,‘我已經是上屆冠軍了,我該怎麼辦?’”

你看,哪怕是取得了如此耀眼的成功,喜悅也如此短暫,馬上便有一個“如何才能更好”的想法冒出,新一輪焦慮開啟。

大多數的焦慮,都來自“更好”二字

他如此要求自己,大眾也這樣看待他。

只是後來的故事,太不盡人意。北京、倫敦奧運會,劉翔兩次因傷退賽,他的失利,讓所有的人不解,不滿,甚至謾罵,演員、影帝、臨陣脫逃,害怕比賽,人們開始收回了對他所有的讚美,用最惡劣的詞語去攻擊。

從全民的狂歡到全民的失落,劉翔成功點燃了大眾情緒的兩個極端。

幾年過去,一切早已平靜,再想想當年的群情激憤,發現,不過是全民對於“更好”抱有某種執念:“他是劉翔啊,他只能更快,他曾經讓我們那麼激動過,又怎麼能讓我們失望呢。”

幾乎沒有人去平靜地思考,他也是人,會累,會疲憊,會失利,當然,也會生病。

3

最近,重看了一遍電影《海上鋼琴師》,依然在內心激起不小的漣漪。

影片的主人公“1900”是一個被遺棄在遊輪上的新生兒,負責郵輪上新增煤炭的工人丹尼·博德曼將他救起,並獨自撫養。從此,“1900”在海上度過了自己一生。在陸地上,“1900”是個從未存在過的人,沒有親人、沒有戶籍,也沒有國籍,大海便是他的搖籃。

好在有天賦為伴,無師自通地學會了彈鋼琴,並且技藝之精湛讓很多人歎服。儘管好友邁克斯無數次地鼓勵他走下船去,向全世界展現自己的天賦,“1900”卻從來不為所動。

僅有的一次,他下決心走下船去,卻在即將走下舷梯的時刻駐足,觀察著整個城市,來往的人兒,數不清的街道,熱鬧的叫賣聲……隨即,他返回遊輪。從此,再未離開。

很久以後,他向邁克斯解釋自己返回的原因,說了這麼一段話:

“那天在舷梯上的感覺很好,我決心下船,意志堅定,這些都不是問題。我並不是因為看到了什麼才停下,而是因為我所看不到的。那些漫無邊際的城市,可以說什麼都不缺,就是沒有盡頭。我看不到東西的盡頭,世界的盡頭。

比如說鋼琴,琴鍵有始也有終,你知道琴上有88個鍵,一個不多也一個不少,琴鍵是有限的,而你是無限的,在這些琴鍵上所能創造出來的音樂,那才是無限的。這個我喜歡,也是我願意做的。

但是我站在舷梯上,擺在我面前的琴鍵有成千上萬,永遠也數不完的琴鍵,根本就沒有盡頭,這個鍵盤太大。而在這個無限大的鍵盤上,你根本就無法去演奏,這不是為凡人準備的,這是上帝的鋼琴。

你看那成千上萬的街道,你怎麼知道要去選擇走哪一條,你要怎麼去選擇一個女人,一棟房子,一塊屬於自己的天地,一片窗外的風景,一種死亡的方式?

我出生在船上,世界從我身邊經過,但一次只有兩千人,這裡有夢想,而又永遠不會超出船頭,你可以在有限的鋼琴上表達出無限的快樂來,這樣才是我的生活。”

陸地對我來說,是一艘太大的船,就像女人太漂亮,旅途太長,香水太濃,這些曲子我不知道從而談起,我永遠都離不開這條船。”

大多數的焦慮,都來自“更好”二字

這段話,反反覆覆看了很多遍,覺得震撼,也覺得羞愧。

我們生在陸地,一出生便看著無數的街道、無數的人並且懷揣著無數的夢想。以為世界無限大,我便可以任意翱翔。

可是,我們真的知道該如何選擇嗎?

要走哪一條路?

要和哪一個人共度人生?

要去實現怎樣的人生意義?

更重要的,我們的極限在哪裡?

我們自以為知道,或者,從來都以為世界是沒有極限的,所以追求一個有一個的“更好”、“更快”、“更多”、“更強”。可是,無限的挑戰極限,除了讓自己更焦慮,有時候,也太容易讓自己失去一個座標,以為生命的方向、幸福的方向永遠在縹緲的遠方。

這段話甚至有些諷刺。“1900”看似漂泊,從出生起就隨遊輪無數次地在海上往返,但是,他的內心,始終知道自己的座標在哪裡,要演奏怎樣的樂曲。而我們的座標呢?

寫了這麼多,並不想勸大家放棄對“更好”的追求,而是,在奔向遠方之前,在追求無止盡的“更好”之前,是不是可以先明確自己的座標在哪裡,要往哪裡走?最好,搞清楚極限所在。

如此,對生命保有一種敬畏,便不會輕易焦慮,更不會輕易走丟。

生命有無數的“更好”,但並不是所有的“更好”都適合自己。那些“過長的旅程,過濃的香水”只會消耗我們的精力,而不會使我們更幸福。

願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生活的座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