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人無信不立”與“兵不厭詐”我們應該信哪個?

  • 由 春秋小事故 發表于 棋牌
  • 2022-03-30
簡介綜上所述,“人無信不立”是可信也值得推崇的,但是在鬥爭和博弈的時候就不應該死守誠信,排斥欺詐的手段,這時候“兵不厭詐”才是克敵制勝的重要手段

兵不厭戰什麼意思

“人無信不立”說的是人如果沒有信用就不能立足於世間;“兵不厭詐”說的是人在鬥爭中不應該排斥欺詐的手段。

但是欺詐和守信是背道而馳的,我們該信哪個呢?

我們先看看“人無信不立”。

孔子曾經說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ni),小車無軏(yue),其何以行之哉?”

這就是“人無信不立”說法的來由。孔子為什麼對信用這麼重視呢?因為在孔子之前的歷史中就有過很多人因為沒有信用導致禍患發生。

“人無信不立”與“兵不厭詐”我們應該信哪個?

比如,

春秋時期齊國齊襄公就因為失信被人殺死。

公元前685年,齊襄公派遣連稱和管至父駐守葵丘,說好來年這個時候再派人來代替他們駐守。等到一年後,連稱和管至父沒有等到齊襄公要他們換防的命令,就向齊襄公請求換防,齊襄公沒有同意。於是,兩人就聯絡對齊襄公不滿的人一起發起叛亂,攻進宮城,殺死了齊襄公。

還有

晉惠公夷吾因為背信而失去大臣的擁戴、惹來了秦國的敵意導致在與秦國的戰爭中失敗被俘。

晉獻公晚年因為驪姬亂政,殺死了太子申生,重耳以及夷吾逃亡國外。後來晉獻公死,夷吾在國內大臣和秦國的幫助下順利成為了晉國國君。夷吾當上國君後,就把當初幫助他登位國君的大臣殺掉了,又背棄了割讓河西城池給秦國的諾言,惹來了秦國的進攻。秦、晉交戰中因為晉國的將領對於晉惠公背信棄義不滿而消極避戰,最終導致晉惠公被俘。此後,晉惠公雖然逃得一命,卻也鬱鬱而終。

“人無信不立”與“兵不厭詐”我們應該信哪個?

以上事例可知,“人無信不立”是很有道理的古語。那麼“兵不厭詐”呢?

“兵不厭詐”出自韓非子的著作,說:“戰陣之間,不厭詐偽,君其詐之而已矣。”

韓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他生活在我國戰國時期,那個年代戰爭是主流。

“兵不厭詐”正是他從各種戰爭中感悟出的得勝規律之一,那麼這個規律可信嗎?我們可以晉文公稱霸中原的那場“城濮之戰”中具體看看。

“人無信不立”與“兵不厭詐”我們應該信哪個?

公元前632年,楚國攻打宋國,宋國因為曾資助過流亡在外的晉文公而向晉國求援。晉國晉文公即位後勵精圖治,見宋國求援,知道這是晉國謀求霸權的一次重要機會,非常重視。決定先攻打衛國和曹國兩個親近楚國的國家,引楚軍救援衛、曹以解除宋國被圍的境地。可是,楚國不上當,宋國二次向晉國求援。晉國因為齊國和秦國都不同意攻打楚軍,有些踟躕。這時,

晉文公手下建議將攻下的衛國和曹國的土地分給宋國,

再讓宋國賄賂齊、秦去調停宋、楚之圍,楚國因為衛、曹的事,肯定不會同意齊、秦的調停。這樣一來齊、秦就惱羞成怒,就會同意攻打楚國。

果然,齊、秦兩國同意跟從晉國攻打楚國。這時楚國又出了一招。楚國提出讓晉國恢復衛國和曹國的地盤和地位,自己就撤去宋國的包圍。這是個好提議,只是晉國不覺得,因為這樣一來晉國將會威望大降,再不能率領諸侯。於是,

晉國又私下裡答應恢復曹、衛以取得曹、衛的支援,

最終讓楚國的圖謀失敗,最終落敗於晉國。

“人無信不立”與“兵不厭詐”我們應該信哪個?

其中,晉國先是向宋國許諾分給他們曹、衛的土地,後又許諾恢復曹、衛,其中必定有一個是欺詐。而這兩次許諾又是晉國贏得楚國的關鍵所在。

所以“欺詐”是晉國贏得楚國的重要手段。所以“兵不厭詐”是有道理的,其作為鬥爭的得勝規律之一也是可信的。

“人無信不立”和“兵不厭詐”都有道理是不是意味著守信和欺詐都是值得推崇的品質?可是兩者是矛盾的,怎麼能同時推崇呢?

實際上不是這樣的,“人無信不立”和“兵不厭詐”所適用的範圍不同,前者說的人生存在世界的所有範圍,後者說的只是人在鬥爭和博弈的範圍,前者是包含後者的。

所以兩者的矛盾之處是:鬥爭和博弈的時候應該守信還是欺詐。這點在城濮之戰中也有體現。

“人無信不立”與“兵不厭詐”我們應該信哪個?

當是時,晉軍以欺詐取得了對楚國的優勢,卻仍然遵守在戰爭之前對楚國的諾言,對楚軍退避三舍,以取得道德高點,提升士兵計程車氣。這也是晉國贏得楚國重要原因之一。

也就是說,戰爭也可以說鬥爭或者博弈的範圍之外之外守信是立身之本;鬥爭和博弈的範圍內守信和欺詐都是手段,可以靈活應用。

綜上所述,“人無信不立”是可信也值得推崇的,但是在鬥爭和博弈的時候就不應該死守誠信,排斥欺詐的手段,這時候“兵不厭詐”才是克敵制勝的重要手段。

Top